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政府组织学:法治政府要论

现代政府组织学:法治政府要论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社会对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上述三个学派的方向进行发展。巴纳德的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包含了大量系统组织理论,反映了现代以来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研究的趋势。其三,组织平衡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首先将生态理论引入了行政学领域,其在《政府的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政府的行政组织与行政行为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

现代政府组织学:法治政府要论

现代社会社会组织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沿着上述三个学派的方向进行发展。在一系列现代组织理论中,尤以系统组织理论、生态组织理论以及社会网络理论这三个为代表。

(一)系统组织理论

通过引进系统的概念来分析组织,始自近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切斯特·巴纳德。巴纳德的经典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包含了大量系统组织理论,反映了现代以来对社会组织进行综合研究的趋势。在其代表作中,巴纳德第一次提出组织系统的概念,运用系统观点从多方面对组织进行全面研究,并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组织理论体系,内容主要包括协作系统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组织平衡理论权威接受理论和组织决策理论五个方面。[87]

其一,协作系统理论。协作系统理论为系统组织理论的起点。巴纳德将组织界定为“个人之间有意识、经过协商和有目的的协作”[88],主张组织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把人、人的行为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协作系统中人的行为和协作关系来研究组织。这种对组织概念的抽象界定,打破了组织的边界,促使社会可以作为一个大的组织体系而存在。

其二,动态系统理论。动态系统理论为系统组织理论的核心。该理论立足于动态思维,即在动态中分析组织的存在和运行过程,把握整个组织的互动关系,认为组织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既包括内部协作关系,又涵盖外部协作关系[89],两者同等重要。在动态协作系统中,任一级别的组织都可分解为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交流这三种要素。其中,协作意愿是指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的而互相合作的愿望,共同目标是组织系统生存发展所要实现的目标,信息交流则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是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的动态连接,三者是形成组织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90],三者的统一协调共同促进了组织这一持续活动的协作系统的和谐

其三,组织平衡理论。组织平衡理论为系统组织理论的特色。众所周知,组织的存在依赖于参与者为其做贡献的意愿[91],而组织的稳定则取决于内部利益的有效平衡和稳定,因为组织内部利益平衡稳定的状态是组织得以运行的首要条件。组织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精神鼓励以及心理激励和社会激励等一系列诱因对参与者进行激励[92],以实现组织内部的平衡稳定状态。

其四,权威接受理论。权威接受理论为系统组织理论的主线。巴纳德采用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凭借信息交流体系来解释权威,认为信息交流体系的顺畅程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权威效力;同时,巴纳德采取自下而上的角度对权威进行阐释,认为权威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命令的人对它的反应,而非发布命令的“权威者”,由此建立了其影响深远的组织管理理论。

其五,组织决策理论。巴纳德的组织决策理论为社会管理主体提供了决策的基本准则。该项理论认为组织决策受目标和环境两个客观因素的影响,两者共同构成了组织的决策依据,它们对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93]

概言之,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它揭示了组织的本质及其最一般的规律,提出了组织系统观,创建了非正式组织理论体系,建立了权威接受理论等。该理论开创了组织管理理论研究,成为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管理流派,对当代管理学体系有着重要影响。(www.xing528.com)

(二)生态组织理论

组织的发展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仍受到周围各种环境的制约。正因为组织与其外在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任何组织及其管理都应考虑组织与外在环境的适应性,否则组织将无法有效运作。生态组织理论就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组织,探讨环境与组织形式的互动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首先将生态理论引入了行政学领域,其在《政府的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政府的行政组织与行政行为应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其后,美国社会学帕森斯也提出,组织的目的在于解决四个基本问题,包括适应环境问题、目标达成问题、统一协调问题和形态维护问题。[94]其中,适应环境问题即组织如何适应生态环境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组织目标和组织形态也有所区别。美国著名行政学家雷格斯则在其著作《行政生态学》中,阐述了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现代工业社会时期以及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时期的三种行政组织模式及其功能[95],据此对影响公共行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考察,认为只有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并依据生态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进行调整,行政组织才能健康发展。

生态组织学理论通过对组织的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变动性的研究,充分探讨了组织与其存在的内外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继而从更高的层次揭示了组织与管理活动的性质,使得组织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成为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主题,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组织学理论。

(三)社会网络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格兰维特及博特等人发展了社会网络学派。该学派的繁荣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组织社会学家热衷于从宏观角度去研究组织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而忽视了组织的微观基础,导致组织社会学进展缓慢,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社会网络学派通过对宏观研究未能解释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弥补了当时的研究空白。

社会网络理论从社会网络关系或人际关系网络结构出发来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一个结构主义的微观基础。[96]其代表人物格拉诺维特首次提出了关系强度的概念,将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认为强关系起着维系群体、组织内部关系的作用,弱关系则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纽带联系。强弱关系概念的提出对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格兰诺维特发展了“内嵌性” 理论,对经济行为如何嵌入以社会网络为核心的社会结构进一步进行了阐释。博特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结构洞”理论,对网络和个人的双重性问题加以模式化。

社会网络理论的特点主要在于它从更微观的角度去研究组织现象,并在很大程度上研究组织的内部关系。社会网络理论是通过具体的社会关系结构来认识人的社会行为,继而有效弥补了过去组织学研究存在的诸多不足,也为现代组织学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