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华人精英科学家研究发现:勤奋与兴趣是科学成功的关键

华人精英科学家研究发现:勤奋与兴趣是科学成功的关键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他们看来勤奋与聪明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两翼,缺一不可。赵东元把对化学的痴迷和坚持视为自己成功的秘诀;而袁钧瑛谈到自己的勤奋工作时也说并不觉得苦,因为那是她的爱好。“科学家的最重要素质必须与内在动机挂钩,准确地讲就是源自人的心理需要和好奇、兴趣等人的天性,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与之相比。”

华人精英科学家研究发现:勤奋与兴趣是科学成功的关键

分析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传记资料,几乎一下子就会被他们的勤奋所吸引。这些常常被公众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究竟是否智商超人,我们没有资料可予确认,但他们对于科学工作的投入之多,坚持之久,恐怕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每周七天,每天十几小时,十余年持续投入工作,在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中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例如化学家支志明,除了春节,几乎天天泡在实验室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47];而同为化学家的赵东元,在刚刚回国时,几乎每周工作80小时,“为了灵光一闪的实验想法,常连续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48]。而且,在勤奋上,男女科学家可以说没有性别差异,身为女性的华人高被引科学家袁钧瑛在生孩子前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五六个小时,生孩子以后一个星期就回实验室了[49]。当然,这样的工作强度,肯定要影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没有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可能的。物理学家朱经武每周工作七天,十多年一直如此,太太陈璞(陈省身女儿)便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50]从这个意义上说,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也可以看作是“家庭团队”协作的结果。

科学家们缘何如此钟情于科研工作,不惜为之殚精竭虑,是出于外部的压力,比如竞争而不得不为之吗?仔细解读资料,发现并非如此。对于科研工作的努力付出,主要还是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们的一种主动选择,或者说出于对科学研究工作规律的一种认识,同时也有对于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热爱甚至痴迷。

有的科学家非常明确地把勤奋看作是能够在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成绩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条件。在他们看来勤奋与聪明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两翼,缺一不可。关于这两者与科研工作的关系,王中林的一番话可谓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觉得一个好的研究者不聪明不行,蛮干是干不出来的,但是聪明不勤奋更加不行。一个成功的人,有他的灵感,有他的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付出的血汗。勤奋、执着、锲而不舍是排在第一位的。文章是一篇一篇写出来的,字是一个一个打进去的,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个周末和晚上的付出,别人看不见,别人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功,背后付出的辛苦只有自己最清楚。我们这些从乡下长大的孩子,不敢说比别的孩子聪明,我们最大的优点就是坚忍不拔。天道酬勤,这份‘勤’源于对你所从事的专业的无限热爱,源于你对设定目标的不懈追求。”[51]

而且,许多外人眼中的“苦”,如加班加点,持之以恒,在科学家的感知中根本不以为苦,反觉享受。仍以前面提及的几位科学家为例,支志明觉得泡实验室“就像别人喜欢看电影、看小说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他喜欢的是化学研究和实验”[52],不但不枯燥,甚至“无时无刻不让我高兴”。赵东元把对化学的痴迷和坚持视为自己成功的秘诀;而袁钧瑛谈到自己的勤奋工作时也说并不觉得苦,因为那是她的爱好。尽管在兴趣方面也有例外,例如数学家范剑清自述小时候对数学并无特别感兴趣,“只不过当年在莆田老家时,成绩好的学生都会选修数学、物理、化学,所以我就拣了数学系。”[53]但这样的情况并不多。可见,对科研工作和研究领域的“痴迷和坚持”“无限热爱”,甚至“它无时不刻不让我高兴”的状态是科学家们勤奋努力、终有所成的重要动力。(www.xing528.com)

关于驱动科学家的动机,史蒂文森拜尔利曾将其分为三类:“一是内在于科学研究过程的动机:指科学的好奇心,做研究过程中体会到的愉悦;二是指向科学共同体的动机:渴望获得科学声望,渴望在科学职业内产生更大的影响;三是对科学研究的外部影响:公众名声的吸引,渴望发现科学知识的有益应用价值,需要资金支持,渴望从应用科学研究中获得利益,影响公共政策的抱负。”[54]仔细分析我们所发现的动力因素可以看出,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动机更倾向于前两种类型,即对于做科学本身的兴趣,以及希望通过杰出的科学工作获得同行认可的愿望。

前者往往被视为科学家的突出特质——“科学家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也有人视之为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科学家的最重要素质必须与内在动机挂钩,准确地讲就是源自人的心理需要和好奇、兴趣等人的天性,其他任何因素都无法与之相比。”“要知道,一个人做某事的根本动力主要来自内部,联系到科学研究,因为特别需要主观能动性,如果光靠目标、物质精神的刺激,光靠毅力、勇气和追求而远离内在动机,则往往难以保持长久,遭遇巨大坎坷之后攻克科学难关也是不可想象的。”[55]

而源于科学共同体认可的动力,则与科学家接受的训练有关,即他们在接受科学训练过程中便内化了通过发表获得同行的认可,乃是科学家群体的内部规范这一事实。这也就是科学建制中奖励系统的影响。所从事的科学工作获得同行承认是对科学家活动价值的重要强化,它有助于保证科学共同体中的优秀科学家继续投入研究。[56]

当然,对前两类动机的倚重并不意味着第三类动机可以付诸阙如。在科学界,前两个目标的达成往往意味着第三种目标的实现,颇有第三类动机是前两类动机之副产品的意味。从这个意义上说,再多、再好的外部奖励机制的设置,也需要有真正热爱科学的科学家这个前提存在,才能发挥作用。奖励机制是造就不出杰出科学家的,但它确实可以在杰出科学家起跑之后为他们的途中长跑,乃至最后冲刺提供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