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戏曲:光荣传统、社会影响与历史连结

中国戏曲:光荣传统、社会影响与历史连结

时间:2023-08-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就戏曲对社会的义务言之,中国戏曲的社会作用,在原则上与其他各国的戏剧应当是大体相同的。从教育观众认识社会来看,中国戏曲有光荣的战斗传统。在正式戏剧出现以前,艺术家与作家多运用即兴式的喜剧执行此项职责。南戏兴起的初期,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赵贞女蔡二郎》为代表的“苦戏”。中国戏曲中敷演忠、孝、节、义的剧作,很少不与历史事件及人物连结。凡是戏曲中合理的处理,多数总是为人民所接受的。

中国戏曲:光荣传统、社会影响与历史连结

就戏曲对社会的义务言之,中国戏曲的社会作用,在原则上与其他各国的戏剧应当是大体相同的。这种作用不外下列三点:教育观众认识社会的作用、传播知识的作用、提供艺术享受的娱乐作用。

从教育观众认识社会来看,中国戏曲有光荣的战斗传统。在正式戏剧出现以前,艺术家作家多运用即兴式的喜剧执行此项职责。宋代郑文宝《江南馀载》记五代事:

徐知训在宣州,聚敛苛暴,百姓苦之。入觐侍宴,伶人戏作绿衣大面若鬼神者。傍一人问:“谁何?”对曰:“我宣州土地神也!吾主人入觐,和地皮掘来,故得至此。”

大抵说来,从先秦时期优孟、优旃等宫廷演员的讽谏开始,到宋代南戏诞生以前,类同上例所述的讽刺喜剧记载甚多,足证当时喜剧表演的频繁。它们大多针砭统治阶级对人民剥削压迫的残酷事实,内容情节虽然简略,却无疑地是对封建统治的揭露与鞭挞,有助于人们洞悉社会的黑暗。而当正式戏剧缘于条件的成熟而得以问世之际,那种匕首、投枪般短小锋利的喜剧,虽然仍在舞台上发展流传;而指斥时弊、揭示病根的任务,到这时却由悲剧和情节曲折、事件感人的“苦戏”所起代承担了。南戏兴起的初期,社会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赵贞女蔡二郎》为代表的“苦戏”。撇开内容不说,就这类剧作大量涌现的现象而言,愚见以为:这是悲剧深刻揭露社会的艺术力量所导致,也是艺术适应社会需要的必然结果。1949年前的奴隶、封建与半殖民地社会,对中国人民说来都是苦难的历程。社会制度的黑暗,既造成了难以计数的悲剧事件;愤懑与不平,自然要借文学艺术为手段而求得表达。正式戏剧形成以前,戏剧没有足够的容量,对复杂曲折的生活作出充分有力的反映;正式戏剧诞生之后,自然吸引人们在这方面作出勇敢的试探。戏剧反映生活,从形式上说既最切近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又无需在文化程度上对观众提出苛刻的要求,妇人男子,白叟黄童,村妪牧竖,都能够从舞台上搬演的故事,看到他们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广阔的社会与各种问题,并且从戏曲作品表达的爱憎、提供的启示判断是非曲直,悲剧事件所反映的既然是邪恶势力对美的毁灭与摧残,它必然也会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恶与抗议。中国戏曲中敷演忠、孝、节、义的剧作,很少不与历史事件及人物连结。即如《花部农谭》所叙《两狼山》,意在表彰北宋努力边防,最后以身殉国的杨继业;而《赛琵琶》事,除谴责负义的陈世美而外,又歌颂清正耿直的包拯。凡是戏曲中合理的处理,多数总是为人民所接受的。

和当代文化生活内容比较,古代人们的娱乐当然贫乏。综合多种艺术形成的戏曲,不仅为社会各阶层广泛重视,而且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不妨略举几件事实证明。北宋从佛经故事演变的目连戏,虽然宗教色彩浓郁,它的演出却非常隆重而吸引人。据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需“自……七夕,……直至十五日止”,共演七天八夜。即使到传奇发展成“词山曲海”的明代,仍要运用三日三夜的漫长时间搬演,晚明张岱谈到一次演出,观众竟达万人以上。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中也提到目连戏在福建的演出:

泉州等处,则分社轮日,沿街演戏,昼夜相继。……兴化等处,则于空旷地方搭戏台,两旁皆架看棚,对台设高厂,迎各社神。……戏台上亦连日演戏,至满日则皆演目连。(www.xing528.com)

乾隆二十八年所修湖南《清泉县志》,亦云当地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会上,“市人演目连、观音、岳王诸剧”。由是可见,即目连戏一种言之,绵延千年,遍及各地,竟以迷信为媒介演变为变相的戏剧节,古代文人述及目连戏演出的盛况,往往以“轰动村社”、“观者如堵”一类词语赞叹,可见反应的热烈。又如近代崛起的京剧,在道光同治到光绪年间,风靡全国,号称“国剧”,至有“满城争说叫天儿(谭鑫培)”、“万人空巷看梅郎(梅兰芳)”的诗句,它的爱好者在数字上是不容易作出精确统计的。从《金瓶梅词话》、《红楼梦》、《儒林外史》、《歧路灯》、《品花宝鉴》等著名小说中插写戏曲演出的众多片段,我们也可以间接地意识到明清时代,昆剧、海盐腔、秦腔、弋阳腔、皮黄等各种戏曲,已然成为我国各阶层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的内容。

然而,有一个问题需要慎重解答:在电影电视流行歌曲和迪斯科舞势力膨胀的二十世纪,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是否已经步入了衰落的危机?从个人近年来旅行各地的考察,觉得无须过分悲观。必须看到,地区、剧种间存在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即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城市人民的兴趣逐渐转移到新式文化娱乐方面去的时候,农村的广大群众,仍然对古老的戏曲怀有饱满的感情,特别是山西、河南等地,农村戏曲的演出气氛热烈;而向有戏曲摇篮之称的福州、泉州、温州等城市,虽然同属沿海地区,爱好戏曲的风尚犹然保持。从剧种来看,也是不平衡的:豫剧的影响,一如五十年代的越剧,正蓬勃兴旺地向安徽、湖北等省扩张,与当地渐形衰削的徽剧、黄梅戏及汉剧恰成鲜明的对照。这就说明:人民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是多方面的,要使传统戏曲永葆青春,需要切实地立足于今天的时代,把戏曲当作一门重要的科学来研究。

一九八五年元月二十三夜

原载《中国文化研究集刊》,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