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课外活动管理要求

中小学课外活动管理要求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视和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开展课外活动中的作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课外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被称为团队活动。它是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重视和加强团队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是学校中学生的集体组织,学校通过这些学生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题队会是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中小学课外活动管理要求

1.课外活动的管理

课外活动的成效取决于学校及学校领导对课外活动是否重视,取决于其对课外活动进行管理的效果。只有按照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切实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才能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1)把课外活动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工作的计划

学校要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工作的范畴,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课外活动。学校领导要有明确分工,既要抓教学,又要抓课外活动。要由学校领导亲自负责,教导处、团委、学生会及各科组密切配合,层层落实,全面规划,具体部署。把各项活动列入学校教育计划之中,编排课外活动的总课表,切实解决好课外活动的时间、场地及经费问题。

(2)建立课外活动辅导队伍,加强对课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

没有课外活动的教师辅导队伍,就难以开展好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师资辅导队伍的状况对活动质量有决定性的影响,学校领导必须有意识地选择和培养一批事业心、责任心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并且具有开展课外活动所需专长的人员组成辅导队伍,为这些辅导人员提供接受培训的机会与条件,逐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辅导能力。班主任应负责指导、组织本班的课外活动,任课教师负责组织本学科的兴趣小组,同时有重点地组织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作为这支队伍的主力,应把开展课外活动看作自己的分内工作,积极主动地投入这项工作中。除在本校教师中选派辅导员,也可以聘请社会上一些热心青少年教育工作、品德高尚、具有业务专长的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如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工人、劳动模范、解放军战士等,把他们充实到这支队伍中。

(3)重视和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开展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课外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被称为团队活动。它是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重视和加强团队活动。共青团、少先队是学校中学生的集体组织,学校通过这些学生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他们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学校要选择一些思想好、能力强、热心学生工作的人来做团队工作,教师和班主任也要经常关心团队活动,保证团队活动的时间,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并指导他们开展多种形式的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

少先队的基本任务是坚持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少年儿童,引导他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少先队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组织活动来实现的。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主题队会是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少先队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开展生动活泼、充满乐趣并具有教育性的活动。

(4)利用有利条件,争取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配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学校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不能盲目照搬外地的经验。比如大城市农村条件有差别,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会有较大的差别。大城市有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动物园、植物园等,可以利用这些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农村有自己的特点,处在自然环境中,有山有水,有农田,有牧场,有菜园,这些场所都可以作为校外大课堂来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直观教育。学校只有因地制宜开展课外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充分利用当地条件的基础上,还要发挥学校现有的优势开展课外活动,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传统。要尽量发挥学校现有图书馆、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室、电教室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

课外活动不像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室为阵地,而是完全由学校和教师直接领导。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看,课外活动更容易受到社会与家庭因素的影响。因此,开展课外活动必须主动争取社会有关机构及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如果没有社会有关机构、有关人员、学生、家长的配合,课外活动往往无法顺利进行。

2.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活动(www.xing528.com)

课外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强弱决定了其教育作用的大小。尽管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灵活多样,不受教学大纲、教科书的限制,课外活动的组织本着学生自觉自愿的原则参加,但它和教学活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不能停留在学生自发进行活动的状态。

课外活动的实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每一次具体活动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应当服从宏观的教育目的,即要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要将课外活动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计划,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多样,只有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才能保证与课堂教学步调一致;只有相互配合,才能保证课外活动真正、有效落实,取得良好效果。制订活动计划,从总体上看既要有连贯性,又要有阶段性,活动的具体计划,要符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征。

明确课外活动目的、制定课外活动计划的工作可以由教育者(教师或社会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完成,也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但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则应由教育者指导学生共同完成。教育者制定的活动目标和计划有可能接近完美,但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学生独立地制定活动目标和计划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但他们制定的目标和计划往往不尽完善,进而导致活动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宜采用启发、诱导的策略,指导学生相对独立地制定出活动的目标体系和详尽的计划,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保证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成效。

(2)课外活动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

课外活动是本着学生自愿参加的原则组织实施的,各种新颖、有趣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愿望和要求,形成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和锻炼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活动要尽可能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更多的学生有可能选择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如果活动单调乏味,缺乏吸引力,学生不愿参加,就会失去课外活动存在的意义。

活动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是增加活动吸引力的重要方面。青少年精力旺盛,兴趣广泛,求知欲极强,因此,要使活动具有吸引力,就必须注重活动内容的知识性。通过课外教育活动,使学生不断接触新的知识信息,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想象,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缺乏知识性的活动不仅教育价值极低,而且也难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活动的知识性还要与活动的趣味性相联系:一方面,趣味性与知识的内容有关,知识本身如果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就会使学生感兴趣;另一方面,趣味性与活动的形式有关,知识性的内容必须与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灵活多样性相结合,才能使活动具有趣味性。如竞赛、参观、访问、游览、组织晚会等活动形式,就非常受学生欢迎。

(3)组织课外活动要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在课外教育活动中,因其灵活性大,更应突出体现这一原则。只有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充分体现课外活动的特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要自愿参加一个小组活动,经过实践锻炼发展特长。切忌用同样的要求、同样的标准去要求不同的学生,同一性质的活动在不同年级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不能强求一致。

(4)既坚持学生自主原则,又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指导

自愿、自觉、自动是课外活动的特点,课外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独立工作的能力而开展的。因此,必须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坚持学生自主的原则。

教师或辅导员在课外活动中起着指导作用,但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意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来说,课外教育活动不是学生自发组织的,它是学校或教师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的。教师必须正确把握活动的方向,成为活动的辅导者、参与者,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有效指导。活动前,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为达到目的积极创造条件;活动中,对出现的疑难问题要因势利导,帮助解决;活动后,要指导学生做好总结,使他们获得继续发展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