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历程

中小学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历程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产生时间上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以个别化教学为主的阶段、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以改造和完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这是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市郊文纳卡特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中小学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历程

从产生时间上来看,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以个别化教学为主的阶段、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以改造和完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1.以个别化教学为主的阶段

在古代农业社会,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个别教学。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即教师一个一个轮流教学生,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要求复习或写作业。这是出现最早的教学组织模式,如在汉代就采用过大班上课和高徒相传的形式,但是这时的教学与班级授课有本质的区别,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同时学习的学生年龄相差悬殊。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只能适合当时学生不多且教学内容比较简单的教学要求,教学效率不高。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反映。

2.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早在16世纪,西欧就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17世纪夸美纽斯总结了捷克兄弟会学校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班级授课制,并最早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为班级教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由于这种教学组织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因而逐渐为各国采用。

3.以改造和完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阶段

虽然班级授课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班级授课制的缺点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和由其指导的实践教学,更将班级授课制推至极端。从19世纪初直至今日,对班级授课制的改造和完善仍在不断研究中。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教学组织形式。(www.xing528.com)

贝尔—兰卡斯特制。19世纪,初级手工业向大工业过渡的时期贝尔和兰卡斯特创立导生制,又名“导生制贝尔—兰卡斯特制”,其具体做法是:教师不教全体学生,只传授给其中一部分年龄较大的学生——导生,再由他们向其他学生传授。

道尔顿制。美国的H.H.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人们称之为“道尔顿制”。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在上课时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知识,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或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由于每个学生能力和志趣不同,他们的学习任务各不相同,甚至彼此不相干;教师按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完成后再布置新的学习任务。

文纳卡特制。这是美国人华虚朋在芝加哥市郊文纳卡特镇公立学校实行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将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学科进行,由学生自学读、写、算和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是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该形式的特点是:第一,按单元进行学习,各单元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内容,并配以小步子的自学教材;第二,每个单元结束后,经测验诊断,接着学习新的单元;第三,教师随时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分组教学制。为解决班级授课制不易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弊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了分组教学制。有能力分组、作业分组、外部分组、内部分组等形式。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学习的课程相同,但不同组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分组,学习年限相同,但不同组学习的课程不同。内部分组是在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异分组教学,外部分组突破了传统的按年龄分班的做法,按学生能力或成绩的差异,在同一个年级中编成不同的班级,如快班、慢班、重点班、普通班。

特朗普制。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其做法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随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人自学占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