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媒介素养发展历程简介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媒介素养发展历程简介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大致经历了以下几大阶段。回顾这一阶段的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基本以保护儿童免受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侵蚀为主,并坚持对儿童实施以传承本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媒介教育。(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快速发展期21世纪前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中小学课程,真正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媒介素养发展历程简介

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大致经历了以下几大阶段。

(一)媒介素养的出现

1933年英国学者提出了媒介素养一词,引发了人们对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关注。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英国,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大众电影、广播技术的出现等迅速推动了社会文化的普及。新的媒介带来的各类价值观冲击着传统的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这引起了学者利维斯(Leavis)和桑普森(Thompson)的关注。他们俩在1933年合著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该书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保护传统文化,让儿童与青年人免受流行文化中不良成分的侵蚀,提倡自觉追求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美德与相关的价值观。

《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经出版,迅速被介绍到加拿大与美国。加拿大在媒介教育方面也加强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以此来提高儿童对媒介的识读能力。美国则希望通过强有力的教育手段来加强儿童抵制媒介的能力,并针对该国面临的多元文化挑战,希望有助于减少民族偏见与种族歧视等问题。

回顾这一阶段的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基本以保护儿童免受大众文化与流行文化的侵蚀为主,并坚持对儿童实施以传承本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媒介教育。在今天看来,这种过于强调抵制的媒介教育,其实是不利于儿童对媒介问题的正确认识的。

(二)理解媒介

1964年,加拿大人麦克卢汉(Mcluhan)在他里程碑式的著作《理解媒介》中,提出“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的论点[3]时,我们很难想象,当下的儿童生活于被手机电视、电影、广告、网络等所包围的生活之中。该书作者同时预言了人们生存于未来媒介的生活景象。特别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技的突飞猛进,儿童生活于媒介、依赖于媒介的生存状况越发普遍,也越来越难以回避。可以说,当时的麦克卢汉能高瞻远瞩地认识到今日在全球化浪潮下人们将会生活于媒介丛林的世界中,其专著中的一些重要媒介教育思想必定是非常值得21世纪的我们认真研究与反思的。

尽管麦克卢汉在推进媒介实验与制定媒介大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强化课程、融合学科、注重艺术等手段与策略,但由于其所处时代的各种原因,其媒介思想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在网络已经遍布全球的今天,其提出的各类超前的媒介思想很可能会逐渐得到验证。这或许就是麦克卢汉的学术价值之所在。(www.xing528.com)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快速发展期

21世纪前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分别制订了不同的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中小学课程,真正把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教学之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西方各国媒介素养教育在20世纪末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以美国为例,还出现了新的发展迹象。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对媒介素养做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的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其主要内涵要求儿童:了解各种媒介的技术特性与传播特点;了解媒介组织的政治、经济属性及其对媒介内容的影响;反思媒介与人的关系,做积极主动的阅听人;影响和运用媒介,勇于实践个人的传播权利;积极构建并实践现代传播礼仪和伦理;等等。[4]

此外,澳大利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个省都设有媒介素养教育协会,定期召开会议、出版期刊、交流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媒介素养教育除在小学阶段作为启蒙教育外,中学独立设课,高中不仅独立开课,而且还与英语、艺术、技术类课程紧密结合。[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