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成果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成果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我们可以从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和发展来看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三)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运动,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成果

(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

所谓“课程标准”,指某个学科教育的“整个思想和活动的结构”,是指某一学科的教育理念、价值、内容、学习活动的实施以及评价方式等的总体要求,也就是指学科教育的一种规范。

而所谓“教学大纲”,原指教师为讲授某一门学科而编写的教材纲目,即教材和教学提纲。后来从俄语中直译,专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各个学校的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材内容和教学实施的指导文件”。

唐朝,我国的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并规定了十本“算经”(史称《算经十书》,如《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孙子算经》等)为考试范围,开了“以教材代纲”的先河。到了1872年,当时的京师同文馆拟定了“八年课程计划”,在我国新式学校里出现了课程标准的雏形,从此“课程”一词正式开始在我国使用。1902年(光绪28年),张百熙等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颁布,这是我国第一份新式学校的、正式的和完整的学校体系和课程计划,规定了小学算术的“要义”(目标)、年级内容以及年级周课时数等。1912年1月底,我国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从此“课程标准”一词开始正式在我国使用,而且一直沿用到了1950年。到了1952年的12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这是第一次开始用“教学大纲”一词代替了“课程标准”,并延续到1992年。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恢复了“课程标准”这一名称。

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指明了数学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它们是编写课本的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还是评价学生的标准。由此,我们可以从数学教学大纲或数学课程标准的变迁和发展来看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的变革

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真正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大致经历过如下的变革:

1950年7月,教育部根据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颁布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这份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删除了封建糟粕,并吸收了苏联和老解放区的教学经验。

1952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我国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名称代替“课程标准”。该大纲是参照苏联《初等学校算术教学大纲》而制定的,因而在大纲的名称、学制以及内容等方面几乎是照搬苏联的。同时还颁布了《小学珠算教学大纲(草案)》,规定小学四、五年级学珠算。但新的教学大纲在师资、教材以及观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遇到了困难,于是教育部在1953年9月颁布了《试行小学四二制教学计划(草案)》。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这是对1952年以来学习苏联的一个总结。

1963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其特点是:第一,首次明文提出了小学数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即算术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都用得着,是从事生产劳动和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在小学阶段,算术是重要学科之一;第二,首次提出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以及安排教学内容的原则等;第三,首次在教学大纲内明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这份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制了12年制中小学数学课本。

1978年2月,《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正式颁布。该大纲有如下特点:第一,首次将“算术”改为“数学”,并规定在小学正式教学简单的代数;第二,首次将实现“四个现代化”放入教学大纲中作为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首次明确提出结合我国国情(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1986年,我国第一部《义务教育法》颁布,同年12月颁布了《全日制小学(中学)数学教学大纲》。1988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送审稿)》颁布。

1992年6月,国家颁布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并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10月,广州召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项目启动会议,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此开始。2000年国家颁布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2001年6月,我国颁布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自此,我国恢复了“课程标准”的名称,以代替“教学大纲”这一叫法。(www.xing528.com)

(三)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这阐明了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目标。21世纪现代小学数学课程的新观念是:“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与过去大纲相比,从以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并使学生获得作为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能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实际上是立足我国数学课程的现实,实施“大众数学”的课程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掀起了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运动,为我国小学数学课程带来了全方位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在:

1.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之中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

2.突破学科中心

在知识的选择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充分将学生的兴趣与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等因素作为课程的来源,尤其注重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3.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建议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课程标准力图提出有效的策略和具体的评价手段,使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5.课程标准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学创造性提供了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不同学段目标的刻画以及给出实施过程的建议,对达到目标的内容,特别是知识前后顺序不作硬性规定。这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空间。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