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特点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特点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维度将课程看做是所讲授的科学,强调课程的知识组织与累积、保存功能。数学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生态系统”。而这些“量”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以及经验、认知和能力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加深与拓展。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特点

这里主要研究的是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等方面的一些主要特征。

(一)小学数学课程

课程(curriculum),作为汉语,以一个教育学概念大概最早出现于南宋哲学家和教育家朱熹(1130—1200)的著作《朱子全书·论学》中。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篇)》的解释是“课业及其进程”,含有“学习范围和进程”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一定分量的学业”等意;作为英语,“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 course),转意为“学习之道”。在西方最早提出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他在1859年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将课程意指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随着对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已出现多元化的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维度[2]:第一,学科、知识维度。这一维度将课程看做是所讲授的科学,强调课程的知识组织与累积、保存功能。第二,目标计划维度。将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设计划。第三,经验、体验维度。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这一定义维度与前两种的最大差异在于,它将课程内涵的重心由学科知识或计划的客观侧面转移到了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的主观侧面。第四,活动维度。其基本观点认为,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另外,美国学者小威廉姆·多尔(W.E.Doll)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对未来课程发展作了全新理念下的阐释,他提出的新的课程特征可归结为“4R”,即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

显然,如果我们仅仅从学科知识维度和目标计划维度来理解课程,恐怕是过于狭窄了,这样会出现把教材等同于课程的现象。而从经验体验维度和活动维度来理解课程使得课程的含义更为宽广,这样会将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的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课程由此变成了一种动态的和生长的“生态系统”。

数学课程作为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课程就是其中的一个“子生态系统”。

小学数学课程是学校数学教育在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要了解小学数学课程,应从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以及课程的实施和评价等几方面来研究。

(二)传统小学数学课程的特征

1.课程开发——学术中心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体系强调数学的学术性,强调只有那些可“教授”的数学学术知识才能用来组织课程,而经验、情绪或社会因素等不被视为课程的来源。当课程过分追求学科的严密体系的时候,就会忽视课程的育人性。包括忽视学生在态度、情感、人格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实践、探索和交流的主动学习过程和个性差异等,也忽视社会和数学自身进步的需要。因此,数学课程与儿童之间就会存在明显的脱节甚至对立。(www.xing528.com)

2.课程组织——学科取向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设计偏难偏深,贪大求全。许多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是应用题。这些应用题并不完全取材于生活中的问题,更多的是人为设计的,纯粹是为数学知识体系服务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往往过多地考虑某一知识在数学科学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而没有充分考虑这些知识在学生自身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于是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就成为“数学家的课程”;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演绎型的,从符号到符号,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不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课程结构——螺旋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在内容体系的组织中,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对数学知识进行逐步渗透、逐步拓展。表现在对于同一“块”数学知识,在每个年级段都要安排一定的量。而这些“量”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以及经验、认知和能力的增长呈现明显的加深与拓展。经过五年(或六年)的反复循环,形成完整的数学基础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就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数学知识系统的传授与知识的接受。

4.课堂教学——记忆为主

传统小学数学的课程实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训练,轻视思维训练,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模仿做题,对结果、目标感兴趣,而对探求真理的过程本身缺乏热情。在学习方式上,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乏自信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少有合作学习,多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另一方面,学生学到的更多是结论性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其应用价值不足。

5.课程评价——笔纸考试为主

最后,传统的小学数学的课程评价采取的是单一性的笔纸考试。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主要来自于外部的考试压力,具有浓厚的功利性色彩。长期下去,泯灭了儿童的好奇心,压抑甚至扼杀儿童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导致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渐缺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