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文学类文本题型简述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文学类文本题型简述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者对金庸的话的评价正体现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作品本身的价值不是自己赋予,也不是刻意追求可得到的。(1分)(二)概括类题型1.开始两段由张骞上溯银河故事引入作者的江上航行;(1分)接下来两段写江上夜景,作者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神奇感。该段对王冠的描述,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文意的升华,不可删除。)(四)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1.本文以“盈满”来构思,新颖独特。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文学类文本题型简述

(一)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民歌表现了穷苦生活和忧伤情感,“破老汉”借歌抒情。宣泄了愁苦,抚慰了心灵,带来了快乐。融生活之穷苦、内心之感伤、性格之坚韧乐观于一体,内涵丰厚。(表明陕北人爱唱的原因。通过“破老汉”爱唱,表现了陕北人的坚韧乐观的性格。)(3分)

2.画家长时间画芦苇,慢慢地喜欢上了芦苇,细心的描摹中,内心与芦苇想契合,具有了芦苇的心性,也具有了野性和细微的品性。(喜爱1分,慢的状态1分,描摹过程1分,芦苇的心性1分。)

3.(结构上)照应了前文第②段“再把心掏出来浸入湖中”,第⑤段“我的心在湖里”;(内容上)表现了作者陶醉于西湖的美丽风景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在雨水的冲洗中沉淀了内心的浮躁,收获了一份暂离尘嚣的宁静

4.金庸的话语巧妙地避开了记者的问题,举重若轻,表达自己对作品不作评价的态度。金庸的话是轻描淡写的,但是关于文学创作的价值的思考和态度却是深沉的。作者对金庸的话的评价正体现出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认识,作品本身的价值不是自己赋予,也不是刻意追求可得到的。而作家所能做的就是克服种种的人世艰难努力去创作使自己满意的作品。这也是作者对于后辈作家的教诲。(4分)

5.虽然彼此立场想法不同,但依然能够欣然接纳对方的意见(2分)

6.“闹”字运用比拟(如果写通感,必须点出化听觉感受为视觉效果);(1分)景色闹的场景概括、人的活动概括;(1分)形象地表现了春天(二月)到来时自然界万物萌发(天地之间)充满生机的感觉;(1分)同时人的生命力在春天的蓬勃萌发(或人的活力、勤劳、辛勤、勤快)。(1分)

(二)概括类题型

1.开始两段由张骞上溯银河故事引入作者的江上航行;(1分)接下来两段写江上夜景,作者体会到难以言传的神奇感。(1分)文章以“神奇感”为线索,回忆在不同地方的人生体验;(1分)最后在中国江上,作者再一次感受神奇感降临的喜悦,收束全文。(1分)

2.答案示例:能结合文章内容,从缺乏归属感——想念家里——对故乡的深情——对故乡情怀的理解与认识,思路清晰,逐层加深。(4分)

3.乘车去西溪,感受沿山大道景色的空明青翠;(1分)乘船赏景,感受西溪的回环和秀美;(1分)少女摇船,领略竹西歌吹的闲情。(1分)

4.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评分说明:任答3点即可,每点1分。)

5.审美价值:充满了未知偶然美丽,给人审美的惊喜;(2分)认识价值:呈现大自然原始的力量,蕴含蓬勃本能,给人精神启迪。(2分)(评分说明:抄写原文不给分。)

6.(一)医治文艺流行病;(2分)(二)文学小草的成长(2分)

[评分说明:概括应指向(暗示)王老师对我的影响;超过字数0分,少于或等于8个字;意对即可。]

(三)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1.(1)点题;(1分)勾勒母亲到来时的形象;(1分)突出母亲风雨无阻,拖带大量物品中体现的关爱之情;(1分)引出下文对“到来”场景的具体描绘(1分)

(2)“但终究没有”独立成段,以短句结束全文,简洁有力,作者渴望与母亲好好告别而未能实现的遗憾,未能报答母亲的愧疚以及对生活和离别的感慨自然蕴含其中,引发读者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4分)

2.第④段紧承上文“来听你”,描摹鸣沙山声音的魅力,与下文第⑥段鸣沙山的“悄然无声”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听不到沙鸣的失望、不解。

3.全文在第③段从描写转入了议论。批判有些人对阴翳之美的否定,指出阴翳之美是在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认知下产生的,并以夜明珠与宝石作为材料,论证阴翳是具有魅力的。是对于全文阴翳之美的进一步肯定。为后文的针对现实的思考议论张本。

4.插叙昨晚我们聊发少年狂的玩乐场景,抒发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呼应开篇听了一夜涛声的我们暗夜出去找太阳的内容,为下文在渔村获取亲切温暖情感作铺垫。(任答3点,每点1分)

5.记叙了自己在市场上买到假货的经历及此时自己的内心感受,(1分)与自己带有哄骗色彩的卖杂志的经历相互衬托,(1分)丰富了文章内容,(1分)更深刻地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和严重。(1分)

6.通过对表商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表现其不懂装懂、糊弄顾客的奸猾;为下文表越修越坏埋下伏笔。(4分)

7.(1)答案示例:凸显了塞万提斯及其文学成就对于阿尔卡拉的独特意义,(1分)引出下文对阿尔卡拉这座小镇的过去与现在的描述,(1分)暗含了作者对塞万提斯的高度赞美。(1分)

(2)答案示例:不可以删。①该段直接解释了标题,如果删去,标题就没了依托。②该段通过“王冠”意象,将上文所述的琐碎内容巧妙整合在一起:王冠底座的构成元素,兼顾了阿尔卡拉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兼顾了阿尔卡拉的过去与现在;王冠顶端那流浪的白云,可以象征理想主义的精神特质,与堂吉诃德这一经典人物形象也有匹配之处;王冠上面的宝石是塞万提斯,凸显了塞万提斯对于阿尔卡拉的重要意义,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塞万提斯文学成就的赞美。该段对王冠的描述,既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文意的升华,不可删除。③综观全文,本文侧重于表现阿尔卡拉与塞万提斯相互成就的关系,如果删除第⑩段,那么结尾就太偏重对塞万提斯及其作品的赞美了。(5分)

(评分说明:第①点和第③点各2分,第②点3分,给到满分为止。认为可以删除的,可根据具体理由评分。)

(四)分析选材、组材的特点和作用

1.本文以“盈满”来构思,新颖独特。先通过叙写父亲和母亲关于过冬捡拾柴火,引发作者对“盈满”的思考:不贪心就是盈满。(1分)再通过叙写母亲搬到“我”家以后的不适状态,让“我”买了三轮车去外面拾柴捡垃圾来换得生活用品,不成为子女的累赘而获得心灵的安适和满足。(1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的思考:“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2分)

2.按照树消失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通过反复出现的叙写时间消逝的语句勾连在一起。详写略写交替出现,整体上先详后略:栖息着一窝子鸟的、村子里稍一抬头就能看到的、高大到难以砍伐却依然被砍伐的、庄严肃穆的银桦树,其命运具有悲剧象征意味,故而最为浓墨重彩;其他关联着童年乡土生活回忆的树则写得相对简略,如大院子里的桃树、竹林边的洋草果树;后半部分中有些树更是随着时间的加速消逝一笔带过,如水井边的柳树、石榴树等。

(写作顺序、勾连方式、指出详略布局、列举详写略写内容、分析详略安排理由,5点中答出4点即可,每点1分。)

3.前两件事是选择了生活中的平常事,反映了作家平易、朴素、节俭。(1分)第三件表明人物的职业身份。(1分)这些材料,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挑选,在寻常与不寻常的交融中显示了“大作家”的人格魅力。(1分)

4.白天人多景杂,无法充分展现出趵突泉在形与声方面的特点;白天眼在心不在,夜晚的环境让作者更充分感受到泉水的生命力,并由此展开联想想象,由景入理,对泉水的精神品格有所感悟。(4分)

5.答案示例:本文选材、组材都围绕“核桃”来展开。先从纸上得来的对核桃的认知写起,抒写核桃虽远离故土,更名改姓,却用顽强的生命力,泰然大气扎根他乡。接着写出核桃和父亲的联系,父亲通过栽种核桃树,收获核桃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我对核桃的认识也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进而引发了当生命失去归宿的时候应有怎样人生态度的思考。这种构思,新巧独特,耐人寻味。(4分)

(五)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事、景、物与情、志、理的关系

1.(1)突出沙漠的亘古永恒带给人的心灵宁静,(1分)以幽邃夜空下的宁静舒缓衬托“月亮升起来”那一刻的惊喜,(1分)为下文表现月亮对人心的牵系蓄势。(1分)

(2)作者由该意象展开联想、想象,牵出“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月亮的古老浪漫承载历史文化积淀;月亮的柔和明亮滋养人们的灵魂;月亮的静谧包容蕴含自然的哲理和生命的感受。种种遐想统一于腾格里沙漠的月亮,作者借它寄托梦想,与现实世界形成反差。(4分)

2.(1)联想、想象(或通感),形象地写出春雨细而轻盈、连绵不绝、随风飘荡的特点,体现出从容自在、享受生命情趣的人生追求。(4分)

(2)第②段、第⑤段分别将人的“旧”和春雨的“新”、人生活的乏味和春雨的自在有趣进行对比,第⑦段想象春雨对人心的温柔抚慰;突出春雨清新灵动、生机勃发、滋润万物的特点,表达对春雨的赞美;三次写人,从“不开花”“不放花”推进到“不看花”,对现实中人们的迟钝麻木、冷硬脆弱、缺乏生机和情趣进行反思,寄寓回归自然、保持乐观蓬勃的生命状态的期待。

3.(1)以“自言自语”的方式回忆了沈从文先生的经典作品,(1分)由此表现对沈从文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的熟识和喜爱,(1分)更好地表现了对沈从文先生的仰慕。(2分)

(2)第⑫段叙述沈从文的生平和成就,看似客观冷静,但与前面描写沈从文身后的冷寂对比形成反差,更加强烈地体现出作者对沈从文先生的推崇和敬仰。(2分)第⑬段以“福山路3号”结尾,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路名和号码,但是因为它与沈从文先生相联系便显出其非凡的意义。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平淡的叙述中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2分)[评分说明:朴实平淡(或淡而有味的文风,或白描的手法),(1分)在文中找出能够说明这种文风的具体事例——例如铁门的斑驳、凑近了看、两次回头等都可以;(1分)情感——对故居的留恋,对沈从文的敬仰、热爱、追忆、敬仰;效果——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给人以不尽的回味)(1分)。]

4.(1)答案示例:由“那条鱼”偶然流进稻田,因此与大河中的一群鱼有了不一样的命运,与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类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同时也为下文叙述农民进城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

(评分说明:“‘那条鱼’相关内容概括”“农民别于城里人而扎根农村命运”“形成类比”“传达了农民内心的困惑与无奈”“为下文叙述农民进城经历以及女儿走出农村等内容作铺垫”为5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2)答案示例: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农民劳作的过程;(1分)展现了农民劳作的辛劳与坚持;(1分)同时,一直向前,也暗含着农民对其选择命运的坚守。(1分)

(3)答案示例:文章刻画了一位扎根农村,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他深爱自己的土地,与城市格格不入,但是,面对孩子走出农村,走向城市,却欣然接受。(2分)借由这一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一个时代农民的心理转变,认识到命运的不同,但是,并不因此鄙薄自己的命运,同时,又乐见后代的命运改变,表达了作者对其选择的尊敬与理解。形象刻画为主旨表达服务,是情感抒发的对象。(2分)

5.直陈房子及陈设的简陋,(1分)展现鲅鱼生活之艰苦,(1分)暗示了鲅鱼悉心看护鸟类公益事业的忘我精神。(1分)

6.(1)细致入微地写出故乡环境的陈旧、杂乱、肮脏的特点,与文中荷园美景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了儿时乡村生活的守旧、封闭、落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凉情绪(厌烦、排斥、无奈),为后文情感的抒发作铺垫。

(2)①荷是文章刻画的主要对象(或文章的主要内容),营造了美好的田园气息。

②是作者诸多联想的触发物

③寄托了作者向往繁荣兴旺、幸福快乐的美好情感。

④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严密完整。

(六)分析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背景和意图

1.暴风雨喻示了渔夫饱经风霜的人生;(1分)渔夫一辈子都在同自然搏斗,最后回到大海的怀抱是其最好的归宿;(1分)屋外冲向岩石的巨浪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是大海为渔夫举行的庄严葬礼;(1分)自然的壮美和人的力量,都让作者感到狂喜。(1分)

2.河流的方向本应是大海所在的方向,但河流却流向了干裂的土地,流向了干枯的禾苗,流向了需要浇灌之处,这说明:哪里需要,哪里就是河流的方向。(2分)以“河流的方向”为题,意在与本应流向大海形成反差,突出河流的美好品质,赞颂河流的奉献精神。(2分)

3.①紧密围绕“獾鼻”这一线索,从小獾闻香,到鼻子烫伤、疗伤,最后鼻子留下伤疤,作者叙写出了林中邂逅小獾的整个过程。(1分)

②抓住鼻子这一小獾最典型的特征,传神地刻画出它贪吃嘴馋、顽皮胆大、笨拙聪明的形象,表现作者对它的怜爱和怀念。着一点而神形皆备,足见作者构思精巧,匠心独具。(2分)

③以克制简约的笔法传达丰富的情味。小獾被“我们”无意间伤害以至恼怒人类,躲入林中,抒发作者内心愧疚之情,表达“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祈愿。(2分)

(七)赏析类题型

1.(1)“手忙脚乱”,用比拟的手法赋予蜘蛛以人的神态情貌,形象描绘蜘蛛快速结网的样子,富有意趣;“埋伏”,用比喻的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蜘蛛用不易察觉的丝网捕捉猎物;“阴谋”是反语,贬词褒用,写出蜘蛛的生存智慧,语言诙谐幽默,增添了生动意趣,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以上手法任选一,特征、效果、情感各1分)

(2)答案示例:粘字既表明蜘蛛丝有黏性,我虽未被粘住,但蜘蛛不把我当作人类,我因而与它身份平等的逻辑成了我现在的感悟,既实且虚的表述形象而引人想象,增强了艺术表现力。(虚、实、效果各1分,或从双关等角度赏析。)

2.(1)示例一:从触觉的角度作者细腻生动地写出了我的手在河里洗衣服弄湿后的真切感受,先是细致描写“手”在林间的阴影下“透明而苍白有点冰凉”,然后的感觉是在阳光下发烫,但里面的血还是凉的。这些细微的感觉也体现了作者内心比较细微复杂的感情。

示例二:先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写环境,天空的云朵化为透明的热气,河水的哗哗衬托周围的安静。再用细节,写出指甲光泽的变化,最后从触觉和心理感觉角度,写出了“我”在河边阳光下的真实体验。描写细致生动,表现出住着各种细微复杂的感情,富有感染力。

(评分说明:听觉、视觉、触觉、细节等角度1分,具体细2分,描写的作用1分。)

(2)将小花比作标点符号,表现出小花在大自然大环境中并不是主体内容,显示了她们的渺小以及和大环境的协调;而各种不同的标点符号,又表现出每一种小花都有自己的个性,都与众不同。暗含了作者的欣赏之情。贴切形象,很具表现力。

3.(1)实写院内蓝天下两棵柿树挂满红色果实;(1分)虚写工笔画大师笔下老舍家的满树丹柿。(1分)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柿子互相映衬,虚实相生,使丹柿的形象更加鲜明;时空交叠,开拓意境,渲染出作者沉浸于柿树依旧的喜悦之情,也勾起人们对曾经的菊花美景和小院生活的想象。(2分,写出2点即可)(www.xing528.com)

(2)形象地展现了小院曾经空中满树丹柿、地上遍地菊花的繁盛之态,突出其最美秋天的气势,表现出老舍家当年满种菊花丹柿的院落之美给“我”的震撼。(4分)

4.“字”是用作记录和固定记忆的,而“水”又是流动不定的。(1分)将生命的历程比作水上的字,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流动性和人生记忆的转瞬即逝。(1分)这一比喻提示人们要回归自我,主掌自我,保持清欢的心境。(1分)恰切地呼应了本文的主旨。(1分)

5.(1)答案示例:镜子是明亮而且可以反射万物的,画线句将祖母的眼睛比成“镜子”,体现了老祖母的观察力、洞察力之强,接着用“夜里”看见“云”后的“星星”喻祖母透过黑暗洞察光明美好;再用“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喻祖母对动物细微动态的捕捉,突出了老祖母对星星、马、狼等等草原景物、草原动物习性的谙熟,反映了老祖母与草原之间的交流,寄托了“我”对祖母的钦佩。

(评分说明:“镜子是明亮而且可以反射万物”“老祖母的观察力、洞察力之强”“祖母透过黑暗洞察光明美好”“祖母对动物细微动态的捕捉”“老祖母对星星、马、狼等等草原景物、草原动物习性的谙熟”“老祖母与草原之间的交流”“寄托了‘我’对祖母的钦佩”共7个点,写出一点给1分,给满5分止。)

(2)答案示例:用第二人称来指称主人公,仿佛作者对祖母直接倾诉,拉近了“我”与“老祖母”的距离,有利于叙述者情感的抒发。让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

(评分说明:“仿佛作者对祖母直接倾诉”或“拉近了‘我’与‘老祖母’的距离”,“有利于叙述者情感的抒发”“读者在阅读时更容易产生代入感”“也更能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和情感”共4点,写出一点给1分,给满3分止。)

6.(1)写法上的共同之处。①都是勾勒与细描结合,②都融情入景,③景物有象征意义。巴金勾勒了春天及原野,巴基勾勒秋天和凉亭。巴金用“温柔”“微笑”“歌唱”等移情入景,巴基用“微笑”“谎说”“偷偷地”等拟人。巴金用春天、花朵象征烂漫盎然的生命,巴基用太阳象征温馨温暖的情感。

写法上的不同之处。①巴金用排比和幻景想象写春天的烂漫缤纷,巴基用设问和“你”“我”等人称,把读者直接带入。②巴金以乐景写哀情,巴基则是用太阳的温暖烘托。情感上的同和异。两人都是歌颂生命、爱情的美好;但巴金凸显的是美好生命、爱情受摧残的悲情,巴基则突出在严酷的环境中、在挫折中的温馨温暖。

(评分说明:写法上的共同处三方面说出一方面即可;不同之处两方面写出一方面即可;但要结合散文内容分析充分。表述应清晰流畅。)

(2)把“花”比作“女郎”,把“秋天”比作“笑”“痛苦的心”,使“花”“秋天”具有了人类般的生命。“正在花开”表现了女郎生命的烂漫美好、生机勃发,“秋天”表现了女郎笑得悲凉、心灵备受摧残。这样写表达了对美好生命被伤害的深切同情,对摧残美好生命的人物、势力、制度的憎恨和鞭挞。于是比喻被赋予思想情感。

(评分说明:本体和喻体的关系1分;如何使无生命的喻体活起来1分;比喻被赋予什么思想情感1分。)

(3)答案要点:①使叙述具有亲历性(真实性、实录性、真切性、用“史笔”);②更能表明自己的情感难以遏制,直接抒发自己强烈的内心情感;③使读者感同身受,增强感染力。(3分)

7.这篇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引人发笑之余耐人寻味。例如写表走时不准,时而“简直是在闹鬼”,时而“晃晃悠悠、不慌不忙”,最终却能“一阵疾步……正点到达,分秒不误”,将表越修越不正常的情况描述得妙趣横生,夸张而生动的语言造成荒诞的喜剧效果;“现在职责尽到,谁又能说人家干多干少”一句更是运用反语,巧妙地讽刺了敷衍塞责却不以为耻的社会现象。(4分)

8.答案示例:倒数第二段多用长句和整句,具体细致地想象猫不顾一切跋山涉水返回家乡的艰辛与执着,这样的句式富有气势,强调了游子归乡的急迫;(2分)最后一段长短结合,短句加强节奏感,想象猫回家的欣喜,最后一个散句点明了游子与家乡密不可分的联系,句式参差灵活,与情感表达和深入思考一致。(2分)

9.(1)第⑦段用“跛”“跟”“问”等动词展现岳老师陪伴小病号的场景,体现出生活化、情境化(形象生动或具画面感)的语言特征;第⑨段以凝练而富哲理的议论短句,表达了对反抗命运这一问题的思考。

(评分说明:第⑦段用语分析1分,语言特征1分;第⑨段语言特征1分,思考的问题1分。)

(2)标题这一诗句引发阅读好奇,到第④段因小病号的答问才出现,同时留下后半句悬念到⑫段揭晓,便于展现故事原委,在故事的推进中刻画人物,诗句关联的故事蕴含了人性美。

[评分说明:“引发阅读好奇”1分,第④段到⑫段的关系1分,展现故事1分(必答),便于刻画人物1分,诗句的审美效果1分。]

10.(1)第⑦段画线部分叠词及比喻的运用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女儿对树的微妙感情;整个画线部分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和谐。这样写既表现出了作者对这个美好习俗的细致想象、回味,又较好表达了作者听到这个习俗的欣喜之情。而第⑩段画线部分通过排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我们与树关系疏远的悲痛、反思、批判,排比加强了抒情的力度。两处画线部分,对象不同,要达到的效果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4分)

(2)第⑨段之前主要从生活、生存的角度表现人和树的密切关系,它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在荒年为人们提供果腹的食材,成为人离乡返乡时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为女孩的终身陪伴。而对于岜沙人来说,树和人的整个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伴随人降生,还伴随人离世,乃至伴随生命再次启程。把岜沙见闻放于文末,不仅清晰地体现出了文意的推进,还能在指出当今人树关系疏远的沉痛现实之后,给人以更直观的比照和更深的启示,从而自然地引出结尾的深思与呼告。所以,这样的构思是合理而巧妙的。(4分)

11.第一句表现作者受鸣沙山声音感染而热烈向往之情,第二句表现听不见沙鸣的深深失望和不解;第三句表现对鸣沙山鸣与不鸣的理解,以及对世人践踏的不满。三处画线句贯穿全文,标示了本文情感发展的脉络,一步步推动情感向高潮发展,也使文章结构严谨。(5分)

12.(1)运用比拟的修辞,生动地表现了河水静静流淌的状态;与劳动者天堂的氛围相一致;也暗示了生活的无趣,乏味。(3分)

(2)“天堂”的设定充满讽刺意味。原本是极乐世界的天堂,却满是劳动者,他们看上去“兴高采烈、精神抖擞”,却时刻处于浪费时间的惶恐中。他们虽然终年劳作,精神上却是茫然无知的。小说通过这个背景的设定,讽喻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美,只有充实而丰厚的心灵才是真正的天堂。意蕴丰富,耐人寻味。(4分)

(八)评析类题型

1.示例:作品塑造的“他”没有名字,不见眉目,因为生计长年在异乡吃苦耐劳却不被人关注,“他”就是千万个农民工的典型形象。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在于,让读者走近并理解这一群体,记住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的贡献,引发人们对用辛苦劳作改变自己、美化他人生活的劳动者多一份关注并给予尊重。(5分)

2.本文满怀深情地褒扬了一位环保人士的坚守寂寞,呵护候鸟的大爱情怀。(1分)鲅鱼的离群索居,甘受艰苦与孤寂所换来的内心宁静、淡泊和大爱回归,(2分)对于当下社会中急功近利、浮躁空虚的公众都具有很好的启示教育作用。(1分)

[评分说明:正确理解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情怀;(1分)根据文中内容理解鲅鱼的作为和价值;(2分)针对当下社会公众的“急功近利、浮躁空虚”发现教育作用;(1分)如果没有明确针对性,抽象空洞讲教育作用,不给分。]

3.答案示例:“胡老师的木箱”所蕴含的意义是:最平凡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常常有着默默的、极其执着的坚守,即使不为人理解,也无怨无悔地坚持。(2分)我认为,这在当下社会,有很好的教育和激励作用。(1分)工作中,身为普通劳动者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即使一辈子未必能有轰轰烈烈的贡献,也应该执着于自己该有坚守。(1分)

4.文章立足现在,以村庄过去的落后贫穷与当下的诗意美好做对比,(1分)表达了不必追恋过去,应坦然接受时代发展下村庄变迁的情感,(1分)反映出对乡土变迁的一种理性、豁达的态度,(1分)这对我们理解当今的新旧变革具有启发意义。(1分)

5.本文作者反对用“人为的光明”撕裂“黑暗”。作者对黑暗抱有柔情,主张体味黑暗,欣赏真正的黑暗、洁净的黑暗,认为它是“梦想的温床”,可以丰富世界的色调。这对人们有启发的意义,有些人会在看似精彩的都市生活中纵情声色,迷失自我,放弃最初的梦想,而纯净的黑暗,有助于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期盼、梦想,触动人的反思,丰富世界的色调,人生经历中的“黑暗”也是如此。(4分)

6.本文赞美了作家鬼金以写作摆脱庸常生活,提升灵魂高度的人生追求,这对写作者、对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具有现实启迪意义。当今社会中,有人面对工作、生活的不如意容易自暴自弃,本文则告诉人们,即使不能改变现实生活际遇,也要保留美好的人生理想与不懈的精神追求,坚持不被生活压力压倒,将现实的磨砺转变为灵魂提升的动力,终会有所收获。(4分)

7.本文作者描写了夏天河边炎热明亮的环境以及在河边洗衣时的欢乐与悠闲的时光。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慢慢地沉浸在自然里,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在自然中真正感受到了自由的意义,体悟到自由的哲思。到文章的最后作者凭借这种自由进入内心祥和的世界。所以外在的洗衣服这琐事是次要的了,关键是心灵世界的自由与闲适。以上这些是作者情之所至的自然流露,也照应了标题和开头,所以这样写有其合理之处。这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写法。(评分说明:特点1分,评价1分,分析1分,写法1分。)

8.先写作家的“严厉”,为下文表现作家的“平易近人”做渲染铺垫;(1分)这种反差,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

9.要求:作者以“微雨”为背景,记叙了赏游西溪的两次经历:一次在雨中,一次是晴日,通过自己的路上所闻,车里所见和船中所感,无不充满了文人的雅兴,展现了西溪独特的野趣,让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到了悠然的诗情。在文人雅趣的浪漫情怀下,笔下的景色也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如:以下三个片段都可以。乘车游览:作者在叙写乘车游览的乐趣时,先宕开一笔,说游西溪以游船为“正宗”,乘车游览为“俗”,接着笔锋一转,品谈“俗益”。因为有雨,遥望则“一派空明”,斜平海上,“淡绿成荫”,而江南草长,美景集于沿山大道,更增添了微雨朦胧的意境。

乘船游览:乘船游赏西溪的野趣似乎更有灵性,更有情韵。写景,则山环水绕之中,风景向你“点头”,又“匆匆”作别;记人,则“一伸一俯”之间,与橹声、水波相应和,合奏为“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至此,文人的雅兴与自然的野趣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晴日游览:记叙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则更是用笔婉致。晴明高照,便在弹指楼上消磨时日;秋雪庵里赏景,“原不见秋,更不见雪”;报上有“芦花怒放”的消息,而所见却不尽然;就连寺庙的老僧也求字相邀,龙妇也洞箫歌吹,凡此种种,作者在文章中营造浓重的诗意氛围,让人在品读文人雅趣中产生美的艺术感受。

(评分说明:解释“以情驭景”的意思2分,并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内容分析2分。)

10.本文的语言亦庄亦谐。在前文描写国文老师外在形象时,语言夸张幽默,如写其“鼻孔里常川的藏着两桶清水鼻涕”,吸溜鼻涕时“有板有眼有节奏”;又如国文老师骂人的两处“警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塑造了一位极富个性的国文老师形象;后文作者回忆了先生选辑教材、课上朗读及修改作文的事情,语言凝重庄严,对先生满怀怅惘敬慕之意。(4分)

11.示例1:引用古代的评论来形容自己看到岚山景色的心境,如引用司空徒《诗品》中的“如不可知”,贴切地描写出此刻作者难以言说的喜悦之情。也有借古代评论表现了岚山景色的意境之美,如引用《诗品》中“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评说眼前景色悠远幽静的意境。引用这些评论是对眼前美景的补充,达到感性与理性的融合,而且这些内容也更增添了文章的诗性之美,丰富了文化内涵。

示例2:这些评论确实丰富了本文的文化内涵,但是作为一篇游记散文,这些评论并非与岚山有直接关联,过多地引用古代的评论,割裂了文章的写作思路,给人以掉书袋之嫌。如①②段中所见景色都一笔带过,引用《诗品》、恽南的话、王孟端的题画诗,堆砌大量评论来表达感受,给人以生硬凌乱之感。

(评分说明:具体评论2分;举例分析2分)

12.说其是“自然之子”是由于刘亮程笔下的“村庄”事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开头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从而拓宽自我的生命体验,与现代文明中以“我”为中心的方式截然相反。(2分)

但另一方面,他的笔下还是淡淡表现出了对外面世界——现代文明的好奇,如⑪⑫⑬段。对于“村庄”的命运他也是迷茫的。“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2分)两种说法,前者是对他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评价,而后者是针对在时代洪流中作者对“村庄”未来的思考评价,都是准确而精到的。(1分)

13.王老师重视对实际内容的描写,反对以虚幻的描写无病呻吟。(1分)时间的列车是比喻,“越过”是拟人,虽然有趣,却因缺少生活画面而无法感染读者,倒不如“清明到了”来得简洁自然;(1分)“金风玉露”和“天高气爽”虽然是表现高秋八月,却空泛而无特色,繁冗而无感情,倒不如“今年八月”表明时间来得清晰直接。(1分)老师看似冷酷的改动对于“我”这个“文学小草”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十分恰当的。(1分)(评分说明:王老师观点1分,具体分析2分,评价1分。)

(九)根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和探究

1.答案示例:“玫瑰云”让我追念,源于卢森堡抵抗强暴与邪恶的勇敢和关爱弱小生命的母性感动了我,让我深刻感悟到人生的意义;“玫瑰云”让卢森堡向往,源于失去自由后美好的自然带给她心灵的慰藉,关爱生命带给她力量支撑。

(评分说明:于“我”的意义3分;于“卢森堡”的意义2分)

2.植物的比喻源于作者对生活苦难的感悟。所谓的“莫名其妙”体现了面对生活变化的迷茫、不知所措。沟壑既是实指柿子沟,表明童年的乡村生活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又是喻指如今在城市的生活依旧艰难。(4分)

3.《哦,香雪》以偏僻的山沟沟以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少女视角,在少女们做买卖的故事中反映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吹来时给这群少女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从落后走向现代;从闭塞走向开放等。(2分)

《练摊儿》以稍有名气的作家的视角,借“我”的练摊故事,反映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物质和精神的天平发生了倾斜,“发家致富”“一切向钱看”成为这个时代的时尚和追求。(如:纯文学不吃香,作家生存状态不佳;出国潮;全民经商,欺瞒哄骗等。)(2分)

4.(1)本文可谓“简单而深远”,(1分)如最后一段用简洁的口语,很直白地描述了初夏时河流、树桩、“找”“埋”“丢”“藏”“塞”等一系列动词,展现了初夏活泼的生命力与积极谋划的生命意识,(2分)而这也正是作家那种以物为友,体物敬物心境的表现。(1分)

(2)本文不符合罗素的美学观点,有些地方的表情达意做作不自然,(1分)也缺少深意,有故弄玄虚之嫌。第②自然段写初夏的出现,用语看似有趣幽默,而事实上没有什么内涵。比如:“草占领了所有的土地,莺下了许多蛋”;又比如第⑦自然段“这些清凉的雨滴从天空降落,他是从喷壶还是筛子里降落到地面的?天上是不是也有一条河?”这种想象平淡无味,但是与初夏的意义关系并不大,(2分)显得行文做作不自然。(1分)

(评分说明:有观点1分,有依据2分,观点与依据匹配1分。)

5.作者借很久以前从我们家榆树上刮走的一片树叶又刮回来的荒诞性来写游走于现代文明和原始村庄文明的人的选择。与上文中人被风刮走,改变了命运,渴望被风吹回的沉重形成对照,“从叶的边缘已有几处损伤,原先背阴的面被晒得有些发白”看出外面世界既有村庄里没有的风雨,也有村庄里没有的阳光。表现了作者对外面世界的矛盾态度:既好奇又畏惧。“极少回来的叶子”暗示了现代文明对于原始文明“村庄”的巨大冲击。(4分)

6.答案示例一:那位偶见大师的女学生,毕业后编剧的电影《青春祭》,为一代人所熟知。她聆听到的朱先生“干扰”式的点拨,后来在北大的莘莘学子中流传,成为名校引以为傲的大师风范的一部分。(3分)

答案示例二:一位夜大同学,把后半生用于开办一所礼仪学校,讲述美对人的心智、行为、道德的作用,常年奔波在城乡,还作文写书,成为当地一位受欢迎的礼仪美学的传播人。(3分)

(评分说明:依据全文的思路推断,想象合理即可。如受到朱先生影响的学生、受到夜大美学老师影响的学生,后来怎样将美学传播,影响更多人。)

(十)有关标题的题目

1.揭示写作对象;引发阅读兴趣;树的“隐身”暗示了它们被砍伐、被大多数人抛弃遗忘的命运,象征宁静质朴、富有生活情趣的乡土生活的消逝,统摄全篇;将树拟人化,把它们视为藏身自我记忆的鲜活存在,形象地展现出作者对童年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呼唤,奠定全篇的感情基调。(4分)

2.草木既指的是自然的草木鸟兽,也指的是对于发展人的自然、纯真心性有益的一切事物;(2分)人主要指的是与自身身心无益的纷繁人事;(1分)作者借“多识草木少识人”此题,呼唤人们多关注自然、享受自然、敬畏自然;(1分)亦希望人们可以发展一种自然率真的生活状态,保留自然率真的心性(借此抵御世间纷乱的一切和急功近利心态),促进社会文明的自然健康。(1分)

3.标题中“河流”是陈述的对象,以此为载体叙述了故乡的河流从清澈到干涸的故事;“带走与带不走的”是陈述的内容,这一名词性的短语,制造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河流“带走”了美景和亲人,“带不走”美好的童年、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以及生命进程体验到的再渺小的个体也有对生命的守护;同时河流巧妙喻指时间,它的流失带来人事沧桑,作者把抽象的人事变化寓于形象的描绘之中,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带走”与“带不走”构成强烈的对比,引发深邃的思考,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6分)

4.冬安,是作者认识的女孩信里的季节问候。“冬”不仅是季节,也是女孩正在经历的多波折的人生现状,也包含着“人生实难”的隐喻,作者以“冬安”为标题,既表达了自己对于有才华的后辈遭遇人生种种波折的担忧,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开启后辈对于人生与写作的思考,鼓励后辈正确认识人生此刻的冬意,把握今天所有的环境与心情,努力写出让自己满意的作品,为后辈带去了“安”的祝福与劝慰。这个标题,含义丰富,形象鲜明,感情蕴藉,充分体现了长辈与晚辈之间温暖美好的情谊。

5.倾向于不合理。理由如下:①文章以外婆的渡船为线索。②文章在塑造外婆这一人物形象时,所选取的都是发生在外婆的渡船上的典型事例,外婆的渡船上面处处可见其为人。③外婆的渡船蕴含着外公外婆对“我”的爱,更蕴含着“我”对外公外婆的深厚感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④渡船有象征的意味。渡船为展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景(如同一座桥梁、一个载体)。最后一段文字颇有对今非昔比的感叹,除了深切思念外婆外,似乎还隐含着作者对过去淳朴人情不再的失落和期盼。(评分说明:观点1分,理由3分,从线索、人物和主旨的角度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