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古诗鉴赏题目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古诗鉴赏题目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点明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不论为官、退居,都难免忧愁的无奈,可见曲中“自适”之中暗含“不适”之意。尽管三、四句略有对比中不甘之意,但更多是一份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后的自适。因此,全诗应是围绕“自适”展开的。认可与否均可得分,自圆其说即可。

上海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古诗鉴赏题目

(一)文学文化常识作家作品

1.长调

2.(农历)九月初九

3.黄州快哉亭记

4.D

5.古体

6.边塞

7.C

8.ing

9.古;B

10.B

11.中调

12.B

13.A

14.(写景)咏史(怀古)

15.宫调

16.C

17.C

18.B

19.C

20.B

(二)综合性选择题

1.A

2.C

3.B

4.A(“比”错,应是“兴”;“重在托物言志”错,重在寓情于景,然后景中寓理。)

5.B

6.C

7.B

8.B

9.C

10.B

11.B(错在原因单一,不仅仅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

12.(1)C (2)B

13.A

14.D(“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满座观潮人吓得胆战心惊,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

15.D

16.D

17.B

18.D

19.(1)A (2)D

20.A

(三)思想情感的理解

1.答案示例:由开头(偏多风雨的担忧到)重阳暄明的绝怜欢快之情,通过虚字“正”“更”“又”层层铺陈到羁怀忆友之悲慨(羁怀多感、不胜登高望远的怀念故国之情,又忆漉酒插花人的怀念旧友之情),再过渡到“凄清,浅醉还醒”的孤寂(落寞、伤感)中,通过对过去豪情的追忆与今天年老无功的感叹(“长楸走马,雕弓笮柳,紫萸一枝传赐”的对比映衬),进一步翻转出故国之思、无以报国的无奈和悲愤之情(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失路之悲)。

由乐(绝怜此日暄明的欢喜、携客出西城的期待)到愁(羁怀多感之愁闷,怀念旧友之愁——漉酒插花人、老兵、亡国之愁——紫萸一枝传赐,梦谁到汉家陵,年老无功之愁——华发如此星星,歌罢涕零)。

2.答案示例:刘的诗表达了友人不辞辛苦来访的惊喜与感激,“独”字写出了身处荒凉之境的孤寂与失意,尾联抒发与朋友惺惺相惜的感慨;皇甫的诗劝慰朋友要乐享山水之趣。

(评分说明:刘的诗情感分析3分;皇甫的诗情感分析1分。)

3.答案示例一:本曲描绘出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小景,营造出独特的秀雅、清闲的境界,表现出作者身处其中的自适安乐。但是,曲中依然含有“不适”之意,三、四句的对比中暗含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情,同时又略有不甘之意。尤其是最后四句更是点明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不论为官、退居,都难免忧愁的无奈,可见曲中“自适”之中暗含“不适”之意。

答案示例二:本曲整体上以描述自己身居黄花数朵、翠竹数竿、鸡鹅栖于篱落的田园的生活为主,主要传达的是一份自适安乐。尽管三、四句略有对比中不甘之意,但更多是一份对官场名利的厌弃之后的自适。同时,最后四句,前两句也正是对以往官场生涯的否定,对如今生活的眷恋。后两句的“田多差役多”也因自己所拥有的仅是“小庄”“五亩清闲地”而不受影响。因此,全诗应是围绕“自适”展开的。

(评分说明:观点1分;分析3分。认可与否均可得分,自圆其说即可。)

4.答案示例:作者认为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所以要抓紧时机立身建业;生命虽然会终结,但美好的名声却能留存于世。作者的人生态度看似消极颓废,但最终还是肯定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4分)

5.不矛盾,诗人有心为国建功立业,使自己的图像画于凌烟阁,垂名于后世,可是却由此亲人分离而心生离愁别绪。进而诗人对图像上凌烟阁产生了质疑,发出“彩毫一画竟何荣”的感慨,因此不矛盾,以此表达了诗人对边塞战争带来痛苦的反思。(4分)

6.答案示例:上片作者借风雨摧花抒发伤春之愁;(1分)又以“莫惜花前醉”表达不负春光之情;(1分)转而由花开花落,联想到韶华易逝,平添几许惆怅;(1分)下片一扫沉闷,“乘兴”饮酒,“追游”好溪山,体现作者尽情享受美好时光的欢快心情;(1分)最后说只要有美酒相伴,无俗事缠身,有花也罢,无花也罢,无所谓春秋变换,表现了作者豁达洒脱的胸襟。(1分)

7.答案示例:一二句描写衰萎的夏秋景象,暗示词人内心的烦躁苦闷;三四句色彩鲜艳灵动,意境与上句对比,表达词人自寻安慰淡淡的喜悦;下片前三句描写自我形象,闲步中既有自得其乐,也有遭贬谪消磨时光的失意;最后两向直写内心感受,“殷勤”“又”“浮生”表面上感谢天公,暗含得过且过、日复一日的无奈。全词以环境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展现诗人百无聊赖中寻找自我安慰和无可奈何的心绪,塑造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5分)

8.首联融情于景,通过夜航所见,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1分)颔联随着诗人行船时产生的错觉,表达出自由逍遥的愉悦;(1分)颈联以“孤鸟”“老鱼”等意象传递了诗人触景而生的孤寂、惆怅之感;(1分)尾联从动态的角度表现出江面上的生气与活力,暗寓作者的喜悦。(1分)

9.全诗前六句所写山气、溪流、丛桂、群鸥等景清新、恬静,表现出一种闲适、惬意之情,后两句情感直转,这美好的景虽是“我”喜欢的,但是没有知音相伴,从而透露出一种孤独、怅然之情,表达了对友人王震的思念之情。(答题要点:由闲适、惬意转为孤独、思念)(4分)

10.先以“无梧桐”自谦,将门人赞喻为凤凰,希望他振翅高飞;又提醒他去江西后善自择居,不与乌哺类卑俗之人交往,并叮嘱他不忘游学为科举的梦想,最后举杯祝福他异日折桂。句句用喻,含蓄又形象地表达了师长对门人的赞誉、叮咛和期望。(5分)

(四)赏析作品的意象与意境

1.A

2.答案示例:《天净沙·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画线句描绘了在暮霭背景中,夕阳在树影间移动,为树梢上的乌鸦勾勒出明亮的轮廓,乌鸦安栖树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5分)

3.C(2分);B(1分)

4.词的上片起势不凡,以钱塘江潮喻人世的聚散离合,以天地和自然万物的无情,衬托人之有情,意境宏阔,表现超凡脱俗、达观超旷的心境,充分表现词人的豪情。下阕运用典故以谢安自喻,盼望归隐“雅志”早日实现,进一步反映词人闲逸旷远的心态,以及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5分)

5.C(2分),D(1分)

(五)赏析人物形象

1.诗歌塑造了秋天江边垂钓的渔父形象,既表现了渔父厌弃功名,乐于避世,悠游从容,流连山水的闲适之意,又不期然地表现了隐逸者避世而又寂寞的内心矛盾,体现了雅俗兼至的艺术特色。(4分)

2.答案示例一:前四句塑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首二句以物写人,以刀的外观和内质之美寓己品行高洁、才能卓越。第三句直接表达未为国建立功业的遗憾,第四句以动作刻画形象,“提刀独立”写对杀敌的渴望,“顾八荒”写自负英雄的豪迈气概。(4分)

答案示例二:前四句塑造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大丈夫形象。“刀”用来杀敌却镶金嵌玉,锋利无比却置于室内,这里托物写人,借“刀”被闲置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丈夫”却“五十功未立”,直抒浩叹。“提刀”写急欲上阵,“顾八荒”写壮志难酬而更慷慨激昂,这些动作和神态都突出了自己的爱国热忱。(4分)

(评分说明: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三个方面评分。)(www.xing528.com)

3.先写其才能,用两个比喻称颂赵晋臣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是能臣。(1分)以“人道是”三字强调这一品评是众人之公论,非出于我个人私议,从而使这一品评更有分量也更具说服力。(2分)然后用张季鹰辞官回乡这一典故,赞赏赵晋臣对名利的鄙弃。(1分)最后,以设问作结,写其诗歌创作之丰,暗示赵晋臣乡居生活的充实,不阿谀,不卑不亢。(1分)

[评分说明:“怎样写”(“人道是”1分,“比喻”“用典”“设问”等手法答对任意两点,2分);“称颂的品格”(“能臣”“鄙弃名利”“诗意生活”,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4.答案示例:阅读全诗,在高远的境界中能感受到抒情主人公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这是一个在贬谪中无畏无惧,乐观顽强的形象。前两联以怀古发端,写眼前胜景,山出,菊开,酒浓,起笔就让人感到傲岸不可摧之气。后两联动作描写,解带迎西风,倚栏对青松表现不可凌迫的气概;展望冬日携友踏雪欣赏玉洁冰清的世界气象恢宏,昂扬着诗人嶙峋高洁的风骨和乐观不屈的精神。

(评分说明: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概括2分;结合具体诗句的分析3分。)

5.画线句通过酒宴中呵手拔去白须的细节(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个既衰老忧愁,又乐观豁达的词人形象,与酒席上明艳美丽的年轻女子形象形成对比,表现了词人“但愿人饱我愁无”的忧民情怀和对人生老迈的感慨。(4分)

6.下阕围绕野老邀“我”做客展开描写。先描写饭桌上老人劝酒夹菜,突显老人待客的热诚;再写老人拄着藜杖出门迎接“我”,在雨中躲避着行人辨认“我”,等看清后已然过了桥头。通过听觉、视觉、嗅觉描写展现待客、迎客场景,把野老相邀做客的过程表现得极具画面感且富有生趣。

(评分说明:劝酒场景分析1分,迎人场景分析1分,人物特征1分,手法表达效果2分。)

(六)赏析、评价作品的艺术手法

1.答案示例一:词作首先通过设问、衬托追怀辛弃疾收复失地的壮志,然后直抒胸臆,表达对于辛弃疾杰出文学成就的赞美;作者情感借助辛弃疾的遭遇与自己的对比得到彰显:辛弃疾常感叹人生短暂而中原难以收复,如今作者身处元代,汉族河山早已易主,作者的悲愤之情比辛弃疾更为深沉痛苦。

答案示例二:全词通过“青山”“云”“星”“云烟”“枯竹”“悴松”“湖烟”等自然意象,烘托出辛弃疾的豪迈形象,为其无法实现的报国之志蒙上一层悲凉慷慨之气,表达出对英雄的缅怀与遭受异族统治“不堪回首”的浩叹。

答案示例三: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辛弃疾的事迹来凸显辛弃疾的英雄风骨和文学才华,表达了他对辛稼轩的敬仰和怀念。其次,词作有大量景物描写,以萧瑟凄凉之景衬托辛弃疾身后的萧条,表达出作者的痛心与无奈。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凭吊前贤、临风高歌的深层感慨。

(评分说明:手法2分,情感2分。)

2.答案示例一:本诗首二句通过远望边境堡垒和原野上的风尘,抒发内心的悲凉,并以“萧条”“凄惨”融情于景。三、四句写身居异族,眼见壮阔的黄河,更增思念故国的悲哀。最后四句用典,写自己不能像苏武那样出使匈奴保持节操,反而像荆轲刺秦不成,自己国家却最终灭亡,表达留仕北国的羞愤;用项羽气盖世却于帐中悲歌(“时不利兮骓不逝”),表达自己在祖国大势已去时自己无所作为的亡国羁旅之痛。

答案示例二:本诗表达了留仕北国的羞愤、思念故国的凄惨、国家灭亡的悲哀,悲中有壮,壮中有悲。首四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远眺边境堡垒风尘,内心黯然神伤;近看关门临白狄异族、城影入浪涛平抑的黄河,壮阔中更增添思乡南归的悲凉。后四句用典,苏武、荆轲的典故点出了出使北国被滞留的身世和愤慨,又有留下做官的羞愧和祖国灭亡的无奈、悲痛;项羽悲歌的典故更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浩叹。

(评分说明:作者情感2分;怎样表达3分。最后两句项羽的典故如果说不出,意思基本正确,不扣分;融情于景和用典某一方面分析特别充分精彩,另一方面提到却分析不够也可满分。)

3.答案示例:本诗首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描写送别画面,“迟迟”描摹出诗人立而不行的情态,表现了离别之难。颔联想象友人离开后独到异乡之孤独,表达作者的深切关怀。颈联借景抒情,写作者送别友人后所见之景,表达作者的不舍之情。尾联(借景抒情)化用典故,含蓄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劝勉和叮嘱:希望他到长安后,虽然有美景,但不要忘了故乡

[评分说明:手法:借景抒情(对应第三联)、用典(对应第四联)2分,情感:3分。]

4.答案示例:先直写别后水山远、书信难达的相思之苦;接着就对面设想,写佳人深居闺房,虽知游子思念自己却难以体会行客漂流天涯的憔悴苦楚,委婉曲折,倍增愁绪;再(借用典故)转而写自己目前境遇,抒发远离往昔欢娱生活的孤独落寞;最后以景结情,写遥望京华,杳不可见,但见远峰的一片暗绿色而已,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传达无尽的惆怅低回之意。(5分)

5.下阕作者以燕子自喻,作者去年飘泊远离家园,如今回到京城却满目萧然,不知归于何处,抒发了飘零无依之愁。(2分。手法+情感)暮春三月那夜间的风雨更令人无限伤心,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融情于景。“休听”中既有惜春伤春之愁,又隐含家国身世之痛。(2分。手法+情感)

6.答案示例:一、二句借景抒情,一入秋而凉气生,蟋蟀悲鸣床帏,抒发内心悲凉之慨;三四句直抒胸臆,抒发有感于外物而产生的由盛转衰的深沉忧伤;五、六句通过反复叙说内心无所倾诉,突出内心的悲愤之情;七、八句以微风清冷、月光凄凉进一步衬托作者内心的无限悲凉;结尾两句借晨鸡晓鸣之时吩咐车夫驾车归去的叙述,表达了远离纷扰现实的愿望。

(评分说明:怎样表现3分;作者的情感2分。)

7.答案示例:本诗结尾以“断君肠”直接抒发忧伤苦楚,悲哀至极之情。前四句写万里辞家,远赴边塞的离家之苦。中间四句写边地见闻,通过对比表现战争的频繁,“发”“度”二字化静为动,表现战事的急切迅疾,为下文的抒情蓄势。最后四句声色结合,寓情于景,先写中原与塞上两地春日景色的清丽,再写琵琶横笛的声调凄恻,以乐景衬哀情,更显战争之悲。全诗调动多种手法突显思乡之愁、战乱之伤,很有感染力。(评分说明:怎样表现3分,作者的情感2分。)

8.词人接连以三个带有感情色彩的问句发问,极写月色之美和自得其乐的骚人雅兴。首先用桂影婆娑,侧面写出月光之明亮;其次诗人别开生面地想象嫦娥驾驶玉轮,从寂寞清冷的月宫中走出来,驰骋长空。旧典翻新,突出欣赏自然美景的愉悦心情。最后,正面写月光,但却说月光为谁照在美酒上,月光显得如此生动,似乎为词人而来,表现词人的洒脱。(4分)

9.答案示例:首联正面描写,写出山花色彩艳丽、分布广阔,让人陶醉沉迷。颔联侧面烘托,野客未来,流莺已至,写出山花之美的吸引力。颈联通过写自己赏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山花之美。唯恐风起花落,往往到黄昏都不舍离去,可见山花之美。尾联通过与桃李对比(或化用典故)来赞美山花美胜桃李,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

[评分说明:“怎样表现”3分(四个点答出任意三个即可);与“怎样表现”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概述2分。]

10.答案示例:二者都是先写月光再写月影。写月光都以水喻月光,以水的清澈喻示月光的明亮。写月影都以水草设喻。只是前者以“青□”喻杏花之影,后者以“藻荇交横”喻“竹柏”之影。二者都通过巧妙的比喻营造出明净、空灵的意境,表现出此刻安闲自适的心境。(4分)

11.“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评分说明:正面描写1分;侧面描写1分;修辞或写作手法1分;效果1分)

12.本诗运用对比有两处:一处在诗的前半部,将李剑州的“能化俗”的政绩与“未封侯”的待遇作对比,为其不公的政治处境鸣不平;通过“文翁”“李广”用典,精练含蓄。另一处在诗的后半部,将“一钓舟”与“滟滪”之“沧浪”作对比,展示赴荆南途中的险恶,惊心动魄。

(评分说明:指明对比得1分,赏析2分,文字1分。)

13.多用比喻,以胭脂来形容层林的红,以翡翠形容峰峦的绿,色彩鲜明,相映成趣,营造了清朗明丽的意境,讴歌山水的美丽,为后文写弃官归隐作了铺垫。(3分)

14.通过听觉“蝉噪”和“歌吹”,以动衬静。“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冷寂;“歌吹”以乐衬哀,以歌舞升平的扬州来反衬禅智寺的冷清。反衬手法更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在生活境遇和官场不顺情况下的郁闷孤寂之情。[评分说明:手法:反衬,(1分)能结合手法详细分析首联尾联各1分,作者的情感1分]

15.上阕借景抒情,(1分)通过描绘静寂的园林、疏篱曲径和吟诗对弈的生活情景,(1分)表现了作者闲适自在之乐。下阕以议论为主,(1分)前三句表达了伴以竹石、烟霞、樽酒安度年华的愿望;最后二句反用刘备典故,(1分)认为叹老嗟卑实属自寻烦恼,进一步表达了对乐享闲适生活的追求。(1分)

16.前三联描述作者的生活环境与状况,不见“狂”字,而暗含以疏放自处之意。首联运用典故,作者漂泊西南,客居小小草堂,却能思接万里,伴百花潭水如沧浪旁的隐世渔父,展现出不拘于物的狷狂放达。颔联、颈联写了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情景,一面是“风寒翠筱”“雨浥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全家食不果腹“色凄凉”的人生困境;如此落拓潦倒,窘迫至极,却依然能细赏美景,苦中作乐,更加衬托出作者贫困不能移的疏狂不羁。(4分)

17.(1)A

(2)上阕先描写清澈的水色及一往无前的水势,随后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貌,动静交错,描写富有生气,表达出对这片山水的赞赏。下阕即景遐想,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的思索。由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作引子,推导出眼前的山水也有过小小兴亡的可能,表达出对自然巨变、人事兴亡、历史盛衰的感慨。

18.诗歌前两联描绘了诗人旅居他乡所见的秋夜之下的凄清景致,加之羁留日久、遭逢病痛,因此产生对家书不至的埋怨。但作者不直说家书不至原因,却言“雁无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让读者思考背后的原因所在,与下文倚杖眺望家国长安的忧思呼应。

(评分说明:表达方式2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

19.答题示例:前三句,写眼前广阔明净的江面,碧山映江,优美平静;(1分)后三句,狂风忽起,涛澜汹涌,白头翁驾一叶扁舟,在巨浪中掀舞。(1分)前后动静斗转,动心骇目,(1分)凸显白头老翁搏击风浪的泰然气象,为后面阐发人生感悟作铺垫。(1分)

(评分说明:内容2分,手法1分,效果1分。)

20.词人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1分)“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1分)联系全词,写出了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家已经沦丧的无奈和伤感之情。(2分)

(七)赏析作品的语言

1.答案示例:本作语言富于口语化。作者在诗中刻画了唯利是图、奸猾自私的商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商人的鞭挞与批判。语言风格与诗人的感情颇为统一,如最后两句“但愿残冬暖似春,教那厮折本”,以完全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对商人的诅咒,极具感染力。

[评分说明:思想感情1分,语言特点1分(嬉笑怒骂、口语化、直白等均可),结合作品1分,一致性分析1分,效果1分。]

2.B

3.答题要点:①本词多用四言句,句式对仗工整;在整句间又穿插几个长短句,参差错落;②全词节奏明快,开合自如,富有变化;③造成了跌宕起伏、排山倒海的气势,显示了东坡词的豪放风格。

示例一:如上阕写景,七个四言句,前三个句式相同,三脚并立;后四句由“渐”字领起,贯穿到底,构成了一幅完整的旅行早行图。

示例二:如下阕八个四言句略有变化,“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自成对仗;开头两句长短叙事,承接上片结句“往事”,后用四个四字句铺排议论,最后一个三字句停顿蓄势,“但”字提携、转折。

(评分说明:针对答题要点,1点1分。)

4.B

5.A

6.D

7.A

8.(1)D(选项A:沉郁顿挫;选项B:浑厚悲凉;选项C:典雅新颖;选项D:清新俊秀)

(2)“万顷”写出了秋日江面水烟弥漫,广阔无垠的特征,将作者的视线从眼前移动到了远处,也将景物由前期的明朗,转为了迷茫。“半竿”则形象地写出了落日将尽,也可能正是江上水烟涌起的原因。“一声”写出了雁之孤单,使景物平添了孤寂之感,“几处”则牵连起读者对于危楼中远望者的想象,整体营造秋江暮景的迷离凄凉的氛围,使得诗歌从开始的秋日明朗喜悦转而向秋思的一点哀愁,使作品的情感更为丰富,含蓄。(4分)

9.B

10.以满地芦叶、一带江水写出眼前萧瑟的景象,这里的“满”字写满眼都是枯黄的芦叶,突出景色荒凉;(1分)“寒”字将视觉转化为触觉,突出了景色凄冷;(1分)烘托了词人凄凉感伤的心境;(1分)为全词蒙上了一层黯淡的底色(奠定了感情基调)。(1分)

11.C

12.(1)B

(2)家境贫寒,晚上生火做饭很晚。但这样正好可以等邻居卖药归来。(1分)这两句上句实写,下句虚写,虚实结合。(1分)一个“待”字,表现了乡间民风的淳朴,作者与邻里相处的和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分)

13.B

14.D

15.C

16.C

17.B

18.B

19.C

20.A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