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句段和材料的作用

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句段和材料的作用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分)解题思路:整篇文章,先叙后议(第⑥段),所谓“写景”的内容,即在前五段,所描写的是偶园及其周边的景色,整体特点是丰富、优美。第⑥段议论的观点是“圣人不凝滞于物”或者说“不要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前文的写景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3分)3.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新高考试题分层精编·语文-句段和材料的作用

[例]

(2019·杨浦·一模)

偶园记

〔明〕康范生

①繇北郭门外,有长虹跨江,吾邑所称凤林桥也。逾桥而北,沿河西行数十武,则偶园在□。三面环山,一面距河。左右古刹邻园,多寿樟修竹,高梧深柳。竹柳之间,有小楼隐见者,芳草阁也。据高眺远,西山爽气,倍觉亲人。下临澄江,晴光映沼,从竹影柳阴中视之,如金碧铺地,目不周玩。顷之,有小艇穿桥东来,掠岸而西,波纹尽裂,乃知是水。春霖积旬,秋江方涨,楼边洲渚,尽成湖海。游舫直抵槛下,门前高柳,反露梢中流。西山百尺老樟,可攀枝直上。若乃雪朝凭栏,千山皎洁;月夕临风,四顾凄清;南望楼台浮图,尽供点缀□。

②由芳草阁而北,为江霞馆,洞门重门,长江在几席间。判以卫垣,使波光玲珑透入。邻园竹高千寻,随风狂舞,乱拥阶前;积雪压之,直伏庭下;日见雪消,则以次渐起。

③由江霞馆而北,为兰皋,深隐可坐,上有小楼,可眺北山。山下平畴百亩,寓目旷如。

④由兰皋折而西,为夕揽亭。开窗东向,芙蓉柏栗诸树,颇堪披对。距邻寺仅隔一垣,暮鼓晨钟,足发深醒;梵贝琅琅,可从枕上听。

⑤凡是数者,皆名号仅存。风雨粗蔽,遂俨然以偶园题之。

⑥客有教余楼前凿池,池上安亭,槛内莳花,庭前叠石者;余唯唯否否。祖生击楫,陶公运甓,彼何人□!士不获蚤庸于时,寄一枝以避俗藏身,岂得已也。且夫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一切嗜好,固无足以累之。坡老与舅书云:“书画奇物,吾视之如粪土耳。”此语非坡老不能道,非坡老不肯道,非坡老亦不敢道也。书画且然,况其他乎?园亭固自清娱,然着意简饰,未免身安佚乐,无裨世用。即神明,亦几何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哉!余之为是园也,庶几弗为吾累也。偶然而园之,亦姑偶然而记之□。

[注释]①祖逖:晋范阳人。为豫州刺史,渡江击楫,誓曰:“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陶侃,晋寻阳人。明帝时,拜征西大将军,都督荆襄军事,平苏峻之乱。初为广州刺史,日运百甓习劳,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②一枝:《庄子》:“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巢林,不过一枝。”

问:文章用了很多篇幅写景,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解题思路:整篇文章,先叙(第①—⑤段)后议(第⑥段),所谓“写景”的内容,即在前五段,所描写的是偶园及其周边的景色,整体特点是丰富、优美。第⑥段议论的观点是“圣人不凝滞于物”或者说“不要为山水花木所凝滞”,前文的写景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答案:文章用了较多篇幅写景,表现了偶园和周边景色的丰富(或优美)(1分)。但此处不是为写景而写景,而是为下文表达作者不为“山水花木而凝滞”(或“圣人不凝滞于物”)的观点(1分)作铺垫(1分),自然引出其议论,能更加强调作者的思想。

[同类型经典题型训练]

1.阅读本书P 311《名实篇》,回答以下问题。

问:联系全文,简析第⑤段的作用。(2分)

2.(2017·闵行·一模)

栖碧轩记

陈 方

①浙西之地,水多山少,常于浙西数郡之间,而山尤少。自晋陵并西而南,蜿蜒靡迤,或起或止。至无锡,而山之最著者,惠山也。然无重峦叠嶂之纡亘,深溪巨壑之险阻,崒然起于平地,如奔鲸逸马,不可羁而留也。余则散于四封之中,瓜蔓相接,大率隐隐皆培,形孤势薄,他郡之山可孩而抚之。又自惠山之东,沃壤夷衍,相去三十里而远,其山之匹于惠者曰堠山,亦无曲折之美,窱之雄,直望之而可喜耳。距两山之所向,其地曰梅里,华君彦清家□。

②始余之未识彦清也,有人持其《栖碧轩诗》一大轴从余观之。余见其所图之水石清美也,喜曰:“无锡之山有是哉!余昔过其境,而见者甚少而浅近,未有如图之清美者也。”

③近年余为其家童子师,由是问所谓栖碧者,然后怪其所居之平且旷也,何取于李白问余栖碧山之诗。彦清谓余曰:“古之高人逸士,野居而涧处者,未必皆山也。使可耕之地,可安之庐,长林美竹,杂花丰草,而得与世相忘,足矣,奚俟夫山之深且秀哉!夫栖于山者,又未必皆知山之为可乐,如知山之可乐,则居虽无山,常若居于山也。况吾居之西,则惠山界其右,东则堠山峙其左,云霏朝夕之变态,风雨晦暝之异状,未尝不接于吾目也。夫于山之尤少之地,而有以映带于户限之前,则栖碧之名不为虚也。然则在山者不见山,惟置身于其外者能见之。若栖碧者,其能见于山之外者欤!”余知彦清之志者也,闻其言而是之。彦清固请余记,于是乎书。

④彦清名幼武,孝谨而和易,雅好文章,与余友。后至元二年十月一日记。

[注]①崒:古通“萃”,聚集。②培:小土丘。③蓧:深邃貌。④李白山中问答有“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的诗句。

问:联系上下文,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3.(2017·长宁、嘉定·一模)

①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②是以圣人着爻象,则立君子小人之辞;叙《诗》志,则别风俗雅正之业;制《礼》《乐》则考六艺祗庸之德;躬南面,则援俊逸辅相之材,皆所以达众善而成天功也。天功既成,则并受名誉。是以尧以克明俊德为称,舜以登庸二八为功,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

③由此论之,圣人兴德,孰不劳聪明于求人,获安逸于任使者哉!是故仲尼不试,无所援升,犹序门人以为四科,泛论众材以辨三等,又叹中庸,以殊圣人之德,尚德以劝庶几之论,训六蔽以戒偏材之失,思狂狷以通拘抗之材,疾悾悾而信,以明为似之难保。又曰:察其所安,观其所由,以知居止之行。

④人物之察也,如此其详。是以敢依圣训,志序人物,庶以补缀遗忘;惟博识君子裁览其义焉。

[注]①庶绩:各种事功。②爻象:《周易》中的爻辞和象辞。③祗庸:恭敬恒常。④南面:指帝王之位。⑤二八:指八恺、八元,高阳氏和高辛氏时期德才兼备的人。⑥不试:不被任用。⑦为:通“伪”。

问: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4.阅读本书P 313《东轩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5.阅读本书P 299《芝阁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分析第②段的作用。(3分)

6.阅读本书P 314《枕中十书序》,回答以下问题。

问:第①段写“坡老”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7.(2018·黄浦·一模)

彭州圆觉禅院记

〔宋〕苏 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以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哉?

②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虽不如萧、韩之先觉,而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③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问:对第①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总领全篇内容

B.提出不可自欺欺天的观点,领起下文内容

C.提出不乐就应离去的观点,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张本

D.提出乐就应该留下来的观点,引出下文的深入阐述

8.阅读本书P 300《送浮屠文畅师序》,回答以下问题。

问:第③段举鸟兽之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阅读本书P 301《〈洞庭游记〉序》,回答以下问题。

问: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2018·静安·一模)

钝斋记

〔清〕方孝标

①由高会君子堂之东偏南折,有小廊,由廊得竹篱,由篱又东折入门,得古柏、榆各一,老桂三,杂卉数十。柏之荫可覆庭,榆之荫方半亩。荫之中有屋凡四楹,中为小堂,左为室,右两楹为斋,方子读书地也,名之曰“钝斋”。

②或曰:“何谓也?”曰:“不忘师教也。”“曷言乎师教?”曰:“余昔读中秘书,实师武陵学士胡公此庵先生也。”先生时以理学倡教,长安贤士大夫从之者众。余受业其门,先生器之。余尝于僦居葺老屋为斋,造先生,请名焉。先生不答,有间,与余说“吾与回言终日章”义,曰:“回之不可及,不在不愚而在如愚。盖回以不愚而如愚,故庶几凡人以愚而如不愚,故去圣远甚。”辞毕,余拜命曰:“有是夫,先生其即以‘愚’名余斋夫?”先生曰:“未也,子何利也?吾将以‘钝’名子之斋也。”余再拜,受教而归。遂名其斋。

③自是二十余年,患难奔走,或为斋,或不能为斋,而无时不奉“钝斋”之名以周旋。今获安居,奉亲治蔬圃,韦弦之训安敢忘?

④且尝思夫“钝”之义矣。钝,迟也,不利也。《说文》谓字“从金从屯”。屯,邅也,为卦,以震遇坎,以动遇险,故不利。金,坚物也;刚,德也,故以金制屯。此义也,非即余之入险而终济乎险之道耶!……《传》曰:“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此之谓也。然则以屯御金,又非即余之出险而不忘乎险之道耶!然则余安敢不始终其教以自警云。

[注]①僦:租屋。②孔子向颜回讲授终日,颜回从不提出疑问,似愚。然考其言行,能申发夫子之教,故谓“不愚”。③韦弦:指警诫、规劝。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④屯:卦名,震下坎上。卦象是雷雨交加,故曰“不利”。邅:艰险难行。

问:分析第③段的作用。(3分)

11.(2018·黄浦·二模)

大龙湫记(www.xing528.com)

〔元〕李孝光

①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见日出。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相倚立。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而其颠谽谺,犹蟹两螯,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著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著人。走入庵避,余沫迸入屋,犹如暴雨至。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②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上,渐闻有水声。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小乍大,鸣渐壮急。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潭中有斑鱼廿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著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因大呼笑。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③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①谽谺(hān xiā):山深貌。这里指山高险。②矼(gāng):桥。

问:分析第②段“鱼闻声远去”这一场面描写的作用。(3分)

12.阅读本书P 302《褐夫字说》,回答以下问题。

问:第②段中详写“来告者”与“余”问答对话,对其用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问答对话突显对方认知冲突,意在表现“来告者”咄咄逼人

B.以“来告者”的质疑和刁难,暗示自己孤独寂寞、怀才不遇

C.用问答对话方式答疑驳难,以方便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看法

D.在问答对话中自诉身份地位卑贱,批判遵从古人的错误做法

13.阅读本书P 316《纵囚论》,回答以下问题。

问:分析第①段的作用。(3分)

14.(2018·奉贤·二模)

《胡宗元诗集》序

〔宋〕黄庭坚

①士有抱青云之器,而陆沉林皋之下,与麋鹿同群,与草木共尽。独托于无用之空言,以为千岁不朽之计。谓其怨邪?则其言仁义之泽也;谓其不怨邪?则又伤己不见其人。然则,其言不怨之怨也。

②夫寒暑相推,草木与荣衰焉,庆荣而吊衰,其鸣皆若有谓,候虫是也;不得其平,则声若雷霆,涧水是也;寂寞无声以宫商考之,则动而中律,金石丝竹是也。维金石丝竹之声,《国风》《雅》《颂》之言似之;涧水之声,楚人之言似之;至于候虫之声,则末世诗人之言似之。

③今夫诗人之玩于词,以文物为工,终日不休;若舞世之不知者,以待世之知者然。然其喜也,无所于逢;其怨也,无所于伐。能春能秋,能雨能旸,发于心之工伎而好其音,造物者不能加焉。故余无以命之,而寄于候虫焉。

④清江胡宗元,自结发迄于白首,未尝废书,其胸次所藏,未肯下一世之士也。前莫挽,后莫推,是以穷于丘壑。然以其耆老于翰墨,故后生晚出,无不读书而好文。其卒也,子弟门人,次其诗为若干卷。宗元之子遵道,尝与予为僚,故持其诗来求序于篇。自观宗元之诗,好贤而乐善,安土而俟时,寡怨之言也。可以追次其平生,见其少长不倦,忠信之士也。至于遇变而出奇,因难而见巧,则又似予所论诗人之态也。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忿世疾邪,则附于《楚辞》。后之观宗元诗者,亦以是求之。故书而归之胡氏。

[注]①陆沉:无水而沉,喻隐居。②舞:玩弄,戏侮。

问:对第③段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感慨胡宗元的“喜”“怨”无人应和,与下文写胡宗元的创作经历相呼应

B.承接上文,进一步解说“候虫之声”的创作特点,凸显文章的中心观点

C.借题发挥,针砭时弊,批评当下诗人只知玩文词之工,却无兴发感人之意

D.以“候虫之声”喻指胡宗元的诗风,为其“世无知者”的不幸遭遇鸣不平

15.(2019·宝山·一模)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 轼

①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②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③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④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问: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16.阅读本书P 318《楮亭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对作者提到“商丘之木”用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提及《宥老楮》诗,意在说明楮树之有用,为进一步赞美张本

B.作者以为楮木虽不能与松柏桃李媲美,但也不像商丘之木于人无用

C.作者用“商丘之木”的典故强调材之有用无用是随具体情况而定的

D.作者借“商丘之木”的典故,为后文进一步阐述楮木的作用作铺垫

17.(2019·徐汇·一模)

待漏院记

〔宋〕王禹偁

①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相君启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哕哕鸾声。金门未辟,玉漏犹滴,撤盖下车,于焉以息。待漏之际,相君其有思乎?

②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荐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甚迩。相君言焉,时君纳焉。皇风于是乎清夷,苍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则总百官、食万钱,非幸也,宜也。

③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告灾,上有忧色,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相君言焉,时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则下死狱、投远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④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⑤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注]①漏:古代计时器。②哕哕:拟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③眚:日食或月食,引申为灾异。④重瞳:相传舜的眼睛有两个瞳子,此指皇帝。

问:结合内容,分析第④段的作用。(4分)

18.(2019·闵行、松江·二模)

清心亭记

曾 巩

①嘉佑六年,尚书虞部员外郎梅君为徐之萧县。改作其治所之东亭,以为燕息之所,而名之曰清心之亭。是岁秋冬,来请记于京师,属余有亡妹殇女之悲,不果为。明年春又来请,属余有悼亡之悲,又不果为。而其请犹不止,至冬乃为之记曰:

②夫人之所以神明其德,与天地同其变化者,夫岂远哉?生于心而已矣。

③若夫极天下之知,以穷天下之理,于夫性之在我者,能尽之,命之在彼者,能安之,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累我哉?此君子之所以虚其心也,万物不能累我矣。而应乎万物,与民同其吉凶者,亦未尝废也。于是有法诫之设,邪僻之防,此君子之所以斋其心也。虚其心者,极乎精微,所以入神也;斋其心者,由乎中庸,所以致用也。然则君子之欲修其身、治其国家天下者,可知矣。

④今梅君之为是亭,曰不敢以为游观之美,盖所以推本为治之意,而且将清心于此,其所存者,亦可谓能知其要矣。乃为之记,而道予之所闻者焉。十一月五日,南丰曾巩记。

(选自《曾巩集》)

问:对第④段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交代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缘由 B.肯定了梅君建造此亭的用意

C.阐释了作者为政治国的理想 D.照应了文章标题,收束全文

19.阅读本书P 294《上杜中丞论举官书》,回答以下问题。

问:下文出自《吕氏春秋》,请分析其是否可以替代第③段所举赵中令荐官之例。(3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20.阅读本书P 321《太平州新学记》,回答以下问题。

问:第②段从“为吏者”写到“为士者”,分析其用意。(4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