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教学成为研究:名著阅读的感悟

让教学成为研究:名著阅读的感悟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刘立课外名著考察是文科考生头疼的难题,花费时间多,但常常又有学不得法、力不从心之感。但是要有规定的终点,譬如阅读《红楼梦》,普遍调查发现认真读到第三遍时,学生对于书中的各处细节才有了相对熟悉的认知。当然,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常常受到考验。

让教学成为研究:名著阅读的感悟

刘 立

课外名著考察是文科考生头疼的难题,花费时间多,但常常又有学不得法、力不从心之感。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名著内容多,文字量大,高中阶段有近十部名著;二是阅读方法少,阅读指导不足,学生面对长篇巨作《红楼梦》《三国演义》容易迷失方向,面对短小精悍的《边城》《呐喊》又读不到关键处;三是考查难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为了避免出题的重复性,考题切入口越来越小。

在研究性教学推进过程中,我思考了几个问题,并尝试制定了一些师生互动的策略,收到了一定成效。研究性教学侧重于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日常生活或生产科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关注学生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定量定性。学生在课外名著阅读过程中对于读多少、读到什么程度往往缺乏具体的认知。经过两轮的高三文科教学,我逐步发现阅读量的确定应当既有教师规定也要有学生自主空间,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却还“消化不良”。但是要有规定的终点,譬如阅读《红楼梦》,普遍调查发现认真读到第三遍时,学生对于书中的各处细节才有了相对熟悉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才可能实现文本细读,否则常常是白费力气。而学生自主规定的阅读量需建立在教师规定阅读量的基础上,这样实践下来感觉效果较好,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www.xing528.com)

其次,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研究问题。很多学生读不懂鲁迅的《呐喊》,当然有文章本身隐喻较多的原因,但是如果将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背诵,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学生必须自主发现、梳理不能读懂的地方,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师生阅读交流,学生对文章的印象就会特别深刻。当学生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课堂的效率和亮点就同时有了。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设计有梯度的考题。学生设计的题目并非所有都科学,同时题目的难度常常不好把握,有的题目出得太偏没有必要,有的题目又太常规没有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对题目进行点评整理,并形成有梯度的题目。学生在对问题本身的难度进行思考时,实则就是在检验自己对文本的把握程度。

当然,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常常受到考验。当我们能够在学生阅读过程中不断引导其发现他所发现不了的问题,就很容易获得成就感;当我们能够在学生出题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发现一些有趣的问题,再与他们共同交流,就很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可。阅读如果没有检测和考查容易落入虚无,从而让部分学生缺乏底线保障,但是阅读如果只有检测就更容易变成机械的任务,书本本身的趣味就在于不断发现。缺少了阅读的惊喜发现,我们就背离了名著阅读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