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1900-1928年天津金融风潮研究中心:货币发行分析成果

1900-1928年天津金融风潮研究中心:货币发行分析成果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哈耶克指出政府一旦垄断货币,总是倾向过度发行,从而获取巨额收益。哈耶克将价格机制视为确保知识有效利用的最佳机制。哈耶克逆流而起,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从货币理论来看,哈耶克未能理解货币本质,混淆金属货币与纸币的流通规律,其论仍是一种货币数量论。在富氏看来,哈耶克主张货币非国家化,是希望政府无为而治,仅仅提供产权保护,保证契约执行,处理法律纠纷。与可行性相比,富氏上述质疑确

1900-1928年天津金融风潮研究中心:货币发行分析成果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哈耶克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74]。亚当·斯密系统论述自由经济理论之后,竞争观念深入人心。但这主要是指商品之间的竞争。至于货币发行是否也能自由竞争,并未有人全面讨论。人们大多认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应该整齐划一。倘若民间自由发行,必定混乱无序。因此货币应由国家垄断。哈耶克却异峰突起,提出石破天惊之论:货币发行也能自由竞争。

政府统一货币有其优点,比如便于人们比较价格,促进竞争深化和市场发育等。不过这种做法弊大于利。哈耶克指出政府一旦垄断货币,总是倾向过度发行,从而获取巨额收益。在金属货币时代,政府只靠降低成色追求铸币收益,问题尚不严重。而在纸币时代,政府发钞几乎不受制约,滥发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此外,政府实施货币政策,通过多发货币调控经济,增加就业,也有很多问题。哈耶克对此痛加批判,指出多发货币犹如饮鸠止渴,短期之内虽能增加就业,而从长期来看,币值不断变化,价格体系为之扰乱,反为更大危机埋下隐患。综上所论,哈耶克提出应该打破垄断,任由民间自由发行,甚至一国之内可以流通外国货币。货币也和其他商品一样,经过自由竞争,最优货币自会脱颖而出。在哈耶克看来,最优货币应该币值稳定。所谓币值稳定,就是不同时期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一揽子商品,大体不变。民众会用这种货币进行商品标价、合同缔结、债务偿还等。

哈耶克强调若要实施货币竞争,民间所发货币不能相同。每种货币应有发行机构的标志。这种标志与商标十分类似,可将不同货币加以区分。发行货币能够获利。发行愈多,获利愈多。发行机构为了追求利益,自然倾向多发。然而货币一旦多发贬值,在自由竞争环境下,民众必会抛出贬值货币,换取其他货币。此时发行机构的市场份额,就会不断萎缩,竞争对手乘虚而入,不断扩张。发行机构若想保住份额,必须随时调整发钞数量,保持币值稳定,决然不能超发滥发。

不同银行各发货币,币值稳定者属于“良币”,币值下降者属于“劣币”。在自由竞争中,民众必会选择前者而抛弃后者。这是“良币驱逐劣币”,与“格雷欣法则”正好相反。格雷欣是英国金融学家,他最早论及货币流通中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人称“格雷欣法则”。哈耶克对该法则提出补充,强调“劣币驱逐良币”有其前提。其前提是不同货币的兑换率受到法律规定,不能自由变动。此时,货币被低估者就会退出流通,被高估者就会四处充斥。否则不同货币的兑换率能够自由调整,人们总会抛出劣币,保存良币。最后,良币脱颖而出,劣币退出流通,恰与“格雷欣法则”相反。

哈耶克货币非国家化的经济思想,有其哲学基础。他将知识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特定时空之下的知识,一类属于完整而理性的知识。个人所能掌握者,只是第一类知识。至于第二类知识,则无人能够完全掌握。从知识分工论出发,哈耶克将社会秩序分为两类:自发秩序与组织秩序。两种秩序截然不同。在自发秩序下,本人行动与他人行动互相结合后会产生什么整体后果,个人无需关注。只要属于合法领域,个人就有行动自由。而在组织秩序下,个人需要协调一致,遵从命令与服从的等级关系,实现集体目标。比之前者,组织秩序下的个人自由,远远不及。哈耶克支持自发秩序,反对组织秩序。他认为人类知识日益积累,分工日益深化,个人无知的领域也日益扩展。个人虽然只能掌握某种特定知识,但经自发秩序整合之后,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协调,最终推动社会进步市场机制正是这样一种自发秩序。它以价格体系配置资源,深化分工,其中充满竞争与试错。人们通过价格体系捕捉相关信号,发现自己能够提供或需要什么产品和服务。在做决策之时,人们只需依照价格行事,不需关注事实背后的原因。价格体系使人只需运用第一类知识,即可采取正确行动。哈耶克将价格机制视为确保知识有效利用的最佳机制。与之相比,组织秩序只能使人利用有限知识。而社会信息浩浩无涯,千变万化。依赖经济工程师的思维,远不足以掌握各种信息。从长期来看,组织秩序的效率,大大低于自发秩序。在哈耶克看来,人类近现代的社会结构如此复杂,这是自发秩序演化而成,而非组织程序建构而成[75]。本此哲学观念,哈耶克将国家垄断货币视为组织秩序,将货币多元发行、自由竞争视为自发秩序。他强烈反对国家操纵货币调控经济,认为其中充满组织秩序的各种弊端,最后不能解决问题,反使问题恶化。

国家垄断货币是近代世界的潮流。哈耶克逆流而起,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然而人们狃于故习,大都难以接受。即使另一自由主义经济学弗里德曼,也称经验和历史证据表明,哈耶克之论无法实现,私人货币不大可能驱逐政府货币[76]。国内对哈耶克之论并无太多探讨。即使有所讨论,也多抱以怀疑态度。孟援认为从史实、货币理论和可行性来看,哈耶克之论均是完全错误[77]。从史实来看,在19世纪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私营银行还在发行银行券,可是经济依然迭起危机。从货币理论来看,哈耶克未能理解货币本质,混淆金属货币与纸币的流通规律,其论仍是一种货币数量论。从可行性来看,金本位取消之后,一般银行不再能发行银行券,银行券也不再能兑换金币或金块,历史难以倒转。孟氏从以上三个角度否定哈耶克之论,但他承认,哈耶克批评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的种种弊病,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富景筠肯定哈耶克之论恢弘壮大,气势磅礴,不过也有“致命的自负”[78]。在富氏看来,哈耶克主张货币非国家化,是希望政府无为而治,仅仅提供产权保护,保证契约执行,处理法律纠纷。然而这种政府根本不会出现,没有哪国政府允许尝试上述制度。至于货币跨国流动,更是非常困难。观之当今世界,贸易自由尚且不能实现,遑论货币自由?这是富氏从可行性批评哈耶克之论。哈耶克很早就曾遭遇这种批评,他以斯密为例,指出自由贸易理论产生将近百年,才在欧洲化为现实。貌似不可行者,未必真不可行。所以从可行性上,未必能够驳倒哈耶克。可行性之外,富氏还对理论本身进行质疑。他说在多元发行制度下,没有机构履行“最后贷款人”角色。一旦私人发钞机构破产,民众仍会受损。这与政府垄断相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多元货币在记账、换算方面十分不便,带来巨额交易成本。哈耶克对此轻描淡写,过于低估。与可行性相比,富氏上述质疑确有见地。在这些问题上,哈耶克之论应该深入探讨。(www.xing528.com)

欧阳卫民编写著作,探讨20世纪四位经济学家的货币金融思想,其中就有哈耶克[79]。哈耶克货币思想的哲学基础,包括知识分工、进化理性与自发秩序。该书对此先作分析,随后结合中国、美国和苏格兰的货币竞争史实,继续深入探讨。该书认为哈耶克之论存在不足,将其归为六点:一、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对于支持民众信心作用极大。短期之内,私人信用难以取代国家信用。二、多种货币竞争虽能带来收益,却也带来交易成本,并且成本可能更大。三、现实世界没有完全信息和理性经济人,民众未必能够选出最优货币。四、劣币虽经竞争而被淘汰,但是持有者已然遭受损失,这种损失是否需要补偿?五、私人银行也有滥发倾向,市场未必能够约束。六、自由银行曾经存在,但因存在问题,终被中央银行取代。大体言之,该书认为哈耶克之论具有道义感召力;至于能否实行,则不得而知。这种看法在国内学界很有代表性。

货币的多元发行,史有先例。哈耶克对此论述很少。中外学人分别结合具体史实,继续深入探讨。劳伦斯·H.怀特曾经围绕英国自由银行制度撰写专著。1716到1844年,苏格兰与英格兰的货币管理体系,完全相反[80]。苏格兰银行业几乎放任自流,民间银行可以自由发行货币。英格兰却有种种法令限制各种小银行,支持政府银行英格兰银行。最后苏格兰银行业基本稳定,英格兰银行业则破产不断。1844年,皮尔银行法案(Peel Bank Acts)颁布,推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在该法案颁布前后,围绕货币应否垄断,思想界意见不同,形成三大派别。怀特详述上述内容之后,断定银行业与零售百货业并无不同。无需政府管理,只要存在自由进入和竞争,优质银行就能驱逐劣质银行,货币体系就能实现稳定。

怀特不仅研究史实,而且深入探讨自由银行的理论。举凡货币制度演变、商品货币、自由银行的货币发行、中央银行的演化及基本原理、政府是否应在货币上与银行业中发挥作用、铸币税、不兑现货币的竞争性供给等问题,怀特皆有深入讨论。哈耶克主张货币非国家化,只是一个初步设想,很多思考尚未深入。怀特则思深虑远,对于很多问题都有突破。怀特主张自由货币制度,但与哈耶克观点不同。哈耶克主张的自由货币,是不兑现货币。这种不兑现货币以一揽子商品为锚。怀特主张的自由货币,则是可兑现货币。各个银行自由发钞,但以金属货币为锚,可以自由兑换[81]。中国近代的货币实践,与怀特之论更为相似。

西汉文景时期,国家曾经允许民间自由铸币,而在武帝时期,铸币权则被收归国有。管汉晖与陈博凯对两个时期的货币质量仔细比较,最后发现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只要交易双方对于铸币质量具有充分信息,私铸良币就会广泛流通[82]。二人通过实证研究证明,货币非国家化理论完全有效。此外,哈耶克认为检验金属货币非常复杂,普通人无此能力,因而需要政府鉴定。两人所做的研究,可以修正上述看法:金属货币与纸币并无二致,根本不需政府居中鉴定。自由竞争会使良币驱逐劣币。迄今为止,对于哈耶克之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都是针对欧美自由银行制度。而管、陈二人的研究,则是针对私人铸币,其私有属性与自由程度更为明显,这使相关实证研究再进一步。

中国不仅古代曾有自由货币,近代也有[83]民国时期的上海、抗战时期的中共陕甘宁边区,均曾存在竞争性货币体系。刘愿围绕上述史实分别撰文,探讨货币非国家化理论[84]。刘氏指出:民国货币体系以1935年法币改革为界,之前是竞争货币体系,之后则是垄断货币体系。法币改革之前,上海货币市场受1929年世界大危机影响,波诡云谲。但中行上海分行相机行事,或增发钞票,或减发钞票,上海市面并未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法币改革之后,货币竞争机制遭到破坏。政府操控银行滥发货币,上海物价持续上涨。国民政府后期的恶性通胀,从此埋下隐患。中共陕甘宁边区也有同类现象。当时流通边区的货币,既有中共发行的边币,又有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一旦边区银行超发货币,边币贬值,民众就会抛出边币,使用法币。最后边区银行只能控制边币发行,以此稳定边币币值,提高边币币信。刘氏通过实证研究意在证明:比之实施金本位或统一货币,竞争性货币体系更能约束政府滥发,更有利于终结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货币非国家化理论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切实可行。

综上所论,自哈耶克提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以来,中外学人或从理论出发,认为难以实行;或论具体史实,断言可以实施。相关研究陆续出现,已有初步成果。但该理论牵涉广泛,很多问题还需深思明辨。简而言之,货币非国家化与国家化均有问题。孰优孰劣,很难一言论定。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史实,观察相关细节,继续深入探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