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撬动核心问题: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日常修炼!

撬动核心问题: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日常修炼!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日常修炼。“怕写”是没有出路的,“爱写”才能文笔精妙,文笔精妙才能器识朗拔。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教师写作中最“高大上”的是教学论文,论文当然是以“论”为主,目的在于反思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需要理性的参与,是与智慧的约会。母亲抹着眼泪去找校长,白发如雪的校长沉吟良久,说:“成材的苗子不用括(修剪意)。这孩子能读书。你找亲戚凑一凑吧。”

撬动核心问题:写作是语文教育的日常修炼!

“写”是语文老师的基本功。写作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日常修炼。“怕写”是没有出路的,“爱写”才能文笔精妙,文笔精妙才能器识朗拔。写作不必刻意求工,不妨从切近处人手,由近及远,徐徐展开,方能收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的效果。作为教师,应首先写好“教后一得”。举例如下:

读出真境界——《与朱元思书》教后一得

教授《与朱元思书》一文,以读语文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读”上,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体味、感悟文章独特的美:惰景之美。

文章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教学时我带领学生以最快的速度阅读,从水之异到山之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在此之前,我们已将文章梳理清楚:水是清、深、疾,山则以所生长的寒树来显现其形,用寒树旺盛的生命力来凸显山的魅力——生、竟、争、指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用泉水之声、好鸟之声、蝉鸣之声、猿啸之声来显现其声,给山平添一份灵动。此时的背诵显然深化了对文章的理解。

本课的美妙之处,还在于对作者独具匠心的抒惰议论的把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面对大好的山河,作者流连忘返。文章到此好像应该结束了,但作者偏不,他还要来两句:“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是画蛇添足,还是画龙点睛,孰是孰非?学生自有主张。从实践来看,同学们谈论得非常起劲,有的说好,有的说太拖沓,在争论中,思想得到碰撞。在不经意间,同学们又掌握了两种文章结尾的技巧——戛然而止与首尾呼应,两者都有一种回味深长的感觉。这种感觉真好!

作者由景入惰,动静结合,形声兼备,融描写、抒惰于一体,在短短的篇幅里,写绝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而我,则带领学生以读悟惰,读出了文章的独特之美,无疑是一种享受。

是为教后一得。

有些写作不一定与“教学”密切相关,但关乎教材,写时不存功利,任取一点,由此及彼,信手写去,或谈思想,或言技巧,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

“我”和“我们”——由《我很重要》想到的

“我们”一直很重要,相对而言,“我”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我”长久以来被当成自以为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代名词,中国人对此讳莫如深——我们强调的是集体、团队、民族、国家——“我们”掩盖了“我”。

但让我不得不佩服的是,有这样一位女子,大声喊出了“我很重要!”振聋发聩。

请听: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

我们是一株亿万斯年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

假若我们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无法附丽的飘荡;

我们的生命,是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

第一次,起码对于我而言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语言,不能不在心底萌生出一种冲动、一种想呐喊的冲动——重新认识自我。

作者曾经说过:“人们总是过多地羡慕别人的伟大而忽略自我存在的价值。这种思维的闭塞和拘束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就让我们从“心”开始,重新确立自我存在的价值。

在中国历史上,固然不乏“我很重要”的张扬。但“我”还是少之又少,“我很重要”的呼喊只是一个开始,什么时候每一个“我”都重要起来了,“我们”才真正得到了维护。

教师写作中最“高大上”的是教学论文,论文当然是以“论”为主,目的在于反思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需要理性的参与,是与智慧的约会。那些空对空、不着边际的泛泛之谈还是少写为好。

除了“自娱自乐”之外,教师有时也要跳上舞台,与学生“同场竞技”,这不仅仅是展现教师魅力,或者“秀一秀”教师的水平,或许它具有更加独特的意义,比如深人领会写作的精义,极大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

以下笔者以2006年上海春考作文为题写的“下水作文”。

题目: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觉闻繁露坠,推户聆天音。失眠的夜晚,耳边似乎总有一种声音响彻天际,我想那肯定是母亲在远远地嘱咐我呢。

妈妈的争气歌

母亲杨氏,是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口讷、心高、性拗,一生少富贵气象,多悲苦命运。她不问鬼神,不拜权势,她只想过好日子,不能让别人瞧不起,这是她最朴素的宗教,土生土长,却又高于一切。

母亲的宗教只有一句话,那就是“千争气,万争气,你们这些孩子呀,一定要争气”,我偷偷地把它叫做“妈妈的争气歌”,它是我们姐弟三人最初的天籁,后来的大吕,如今已化为沸腾的血液,汩汩滔滔地奔流在强健的身体里。

五岁的时候,我和母亲独自住在乡间的大院里。春天,阳气发动,万物萌生。濛濛雨天,我和母亲捧着油壶给桐树的幼苗“膏”(加注)油,往树心里加油时母亲嘴里念念有词:“小东西啊,这可是人吃的东西,你一定要争气,快快长大……”不知道是油的缘故,还是歌的缘故,树果然一天天地疯长起来了。母亲仿佛回到了少女时代,脸上红红的,像开满了花。那时,我不但明白了桐树有“心”,可以膏油;而且还第一次如听仙乐般聆听了母亲的“争气歌”。(www.xing528.com)

上小学时,家里特别困难。开学了,我穿着新衣,背着母亲亲手缝制的花书包在校门口徘徊,只因交不起学费而羞于进校。母亲抹着眼泪去找校长,白发如雪的校长沉吟良久,说:“成材的苗子不用括(修剪意)。这孩子能读书。你找亲戚凑一凑吧。”一句是一句,说完不再吭声。从此,我的学费再也没有拖欠过。每年开学,母亲总是把我喊到屋里,拿出一堆大大小小的票子,照例只讲一句勉励的话:“娃呀,千争气,万争气,一定要争气”,说完长叹一声,气息悠悠。我想母亲为了凑齐我的学费,一定受了很多委屈吧。

尽管日子困窘,但母亲却是个爱花的人。我家的院子,不管前院后院,左角右落,无论地形大小,土壤肥瘠,都洒满了花草种子。一到春夏之际,我家就成了塞上花园,虽无牡丹百合之雍容,却有牵牛、月季之灼灼,姹紫嫣红,一片生机。在我家的花园里,母亲是一枝卓尔不群的花皇,有她在,花就在,歌就永远不会停歇。我从小跟母亲学做园丁,在地上种下希望,在花间收获胜景,在心里创造生活。现在我真做了园丁,务花的境界不如母亲十之一二,但我不偷懒,不气馁,我相信老天会眷顾有心人。

如今,这世界一片翻腾,众声喧嚣,有叫嚣声、撒泼声、鼓噪声、劝诱声、叫阵声,时时炸响耳边;有磨刀声、怀疑声、咒骂声、扯皮声、气哼哼声,总是扯你不放;有轰鸣声、装修声、喇叭声、呻吟声、炒作声,不断进逼我心……可能够像圣乐一样鸣响在心灵里,叫我护住真身,不屈于命运,不颓于时风,追求美好生活的,却只有母亲的争气歌。

我是母亲当年种下的一棵树,而今树已亭亭如盖!每当夜深人静,树总能听到那首歌在脚下悠悠鸣响……

教师总归是人。除了教学工作,还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记录时代,抒写生活,对话自我,拷问灵魂……凡有人迹处,皆可信笔书。文笔可以风趣,可以庄重;可以浅近,可以深沉;可以辛辣,可以清丽,总之真诚就好。以下两篇文章,虽风格各异,但均是真情流露。

我儿是男子汉

嘟儿出生已经91天了。据老爸的观察,他越来越有男子汉味儿了,证据如下:

一、睡姿威武

这孩子是秦始皇的后代,不但样貌雄壮,就连睡觉都不忘记骑射习武。据爸爸总结,嘟儿一般有两种睡姿,一种是弯弓射箭式,两脚站定,势同马步,手则弯弓射大雕,有点秦人骑射的意思。一种是一柱擎天式,两脚下蹲,稳如泰山,手则拼命上举,力擎青天,有点秦人操练的样子。每每观罢,爸爸都掩口胡卢而笑。

二、谈笑风生

嘟儿深沉时常目视前方,若有所思,我们在他面前显得浅簿无比。可要是“说”起话来,那是谈笑风生,毫不拘束。每天早晨五点钟,嘟儿一起床,就手舞足蹈开始演讲,哼哈咦呀,一气呵成,声音洪亮,生机盎然。如果有人对话题感兴趣,跟他对话,嘟儿兴致会更加高涨,声音会继续昂扬。其口才之雄健可见一斑。

三、屁声如炮声

嘟儿的屁声冲劲十足,如同打炮,走的是直线,足的是力道,一点都不拐弯抹角,像个男子汉。与时下那些好男儿比,可谓少了娘娘腔、脂粉气、奶油味,多了震撼人心的阳刚劲、英雄气、男人味。嘟爸每每听到嘟儿的屁声,都忍不住大声赞叹“乖乖”。

四、哭声赛雷声

这孩子平时挺乖的,不哭,即使哭也像是在喊叫,没有眼泪。可真要是哭起来,“泪飞顿作倾盆雨”,电闪雷鸣,气势磅礴,很有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样子。昨日嘟爸跟嘟妈外出散步,嘟儿在家哭得泪人似的,声震屋瓦,势同拆房。我们不得不一路飞奔回去“救驾”。与时下那些笑不露齿、哭则嘤嘤的小男人比,这孩子颇有男人气质。

五、“大放”痛快淋漓

我们很早就给嘟儿把便,所以他一般都能摒得住,不轻易在沙发上、床上、尿布上“摊煎饼”,可谓克己为人,忍功一流。而当把便时,他则滔滔汩汩,欢畅淋漓,收放自如,其声如雷鸣,其色如黄金,其状如煎饼,其量如泄洪。一个人,收则城门紧闭,忍辱偷生;放则痛快淋漓,坦荡无伪,可谓君子矣。

尧山四月

离家日久,对家乡的许多印象都模糊了,唯独尧山,却始终鲜活在心底。夜阑人静之际,它就清晰地矗立在窗前,替我稀释满屋的乡愁

尧山在渭水之北,龙山之南,北去县城三十里即是。远看尧山,如两头绿龟,斜斜浅卧,偎依私语;近看却浑然一物,拙朴无奇。不知何故,我一度把它与那个遥远的唐尧连在一起,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历史的荣耀。后来查阅县志,发现自己纯粹是一厢惰愿,但我仍然固执地守护着那份虚妄的美丽。

初次登临尧山是在六年前。四月的小城,春意盎然。天微微亮的时候,我们到达尧山脚下。尧山静静地卧在四月的晨曦中,庄严而肃穆。

山就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可是我们足足走了二十分钟,才闻到山的气息。山势不陡,亦无茂林,一眼望去,山石与青草重重叠叠,如山之肋骨。远处山坳里雾气氤氲,松林尽碧,偶尔传来一两声人语,清脆如碎玉。空气温润润的,夹着草香,仿佛刚刚下过雨。雨云在风中缓缓飘过,虫鸣声轰然响起。石头上湿漉漉的,布满了宇宙的魂魄。我一度怀疑那是尧的汗水。山上石头不同于别处,皆呈土色,半土半石,摸上去像是秦人饱经沧桑的脸。

快到山顶的时候,大家手拉着手列成一队,唱着自编的歌曲,向山顶冲锋。山顶上阔大平整,绿草如茵,偶尔有几块大石,石上歪歪地长着几棵青草,随风摇曳,让人想起一个词:“绝处逢生。”

时至中午,天渐转晴。站在山顶,看着白白的云气在山腰里穿梭,山中人家就幻作了仙神。山脚下田陌纵横,鸡犬相嬉,声音隐隐可闻。山风鼓荡,把衣服向后张开,像长了双翼,不由心意激荡,对着满目青翠指点一番。

尧山有两大景观,一个是“益善泉”,一个是“圣母祠”。“益善泉”不大,仅一抱见方,水质清冽,澄可见底。依山有一眼泉玉线般垂下,终年不止。穴下青石平滑无隙,水似满未满,将溢未溢,就是一滴不洒,叫人暗暗称奇。旁边是“圣母祠”,供奉着尧山圣母和八方来客的誉词。据说圣母娘娘神通广大,燃一炷香就可以“看到”灵魂的去路和一生的遭逢。我们步入庙中,见花花绿绿的匾幅挂满了空间,两根红烛,柔和地替圣母娘娘撑开黑暗。庙内有一老人,黑衣黑裤,神惰肃然、掌管着庙内事务。老人不时合上眼,给求签人敲一下“缶罄”,清脆的音声立即弥漫庙间,丝丝缕缕,流连在膝间,经久不散。

我们下山时,天已渐黑。回首望去,夜色中的尧山庄严而神秘,教人作许多神奇的幻想。

阔别尧山已许多年了,许多年是一块文字清晰的碑,记载着我对尧山永恒的爱。尧山就如一枚开放在灵魂深处的灵异之花,照亮了我幽微的精神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