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奇妙科研世界:复杂系统研究前沿简介

奇妙科研世界:复杂系统研究前沿简介

时间:2023-08-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起,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地蓬勃发展。此会议值得所有关注复杂系统研究的人士关心。正如上文所述,复杂系统中场—结构耦合诱导的涌现特性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鉴于涌现特性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质,一般而言,研究涌现特性的方法非常复杂。基于场—结构耦合效应的探索,有望为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研究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奇妙科研世界:复杂系统研究前沿简介

[题记] 该领域就是“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场与结构的耦合效应”。

自20世纪90年代起,(复杂系统的)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地蓬勃发展。2010年12月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一个“2010年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研讨会”。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专家有欧阳钟灿院士、陈晓松研究员、胡岗教授、郝柏林院士、于渌院士等著名学者。非常遗憾的是,当时我虽收到邀请却未能参加。与这个研讨会有关的内容请点击:http://www.itp.cas.cn/xwzx/kydt/201012/t20101222_3048102.html。此会议值得所有关注复杂系统研究的人士关心。本博文可作为我参加该研讨会的交流提纲,——虽然事实上未能参加。为了脉络清晰起见,下面分几个条目简单介绍,供读者批评指正,以达抛砖引玉之效。

(1)大体说来,复杂系统是指介于简单系统与随机系统之间的系统。一般说来,从物理研究角度看,简单系统可以用牛顿力学处理,而随机系统则可以用简单的统计平均处理(因为其中的相互作用很弱)。处理复杂系统的方法不一而足,对不同系统,方法迥异,笼统地说来,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自下而上的“涌现”方法,另一是自上而下的“控制”方法。

(2)复杂系统的“复杂性”通常体现在系统宏观性质与微观性质的不同,或说,部分加部分的简单叠加不等于整体。简而言之,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则是指系统高层次(high level)的性质是由低层次(low level)的性质决定的。显然,该涌现特性与复杂性有关联,也有区别。一个系统是否能够被称为复杂系统,主要就看它是否具有复杂性,至于涌现特性,它通常伴随复杂性而存在(主要源于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动力学机制)。

(3)从研究对象来看,复杂系统可以包含的系统很广,有自然系统,亦有社会系统,原则上只要这些系统具有上述的复杂性,这些系统也就可以视为复杂系统了。例如:①胶体悬浮液——微观上,悬浮颗粒自身具有3次光学非线性响应,而宏观上该胶体悬浮液系统具有源于局域场增强的有效3次光学非线性响应,这个“有效3次光学非线性响应”非微观颗粒自身的“3次光学非线性响应”简单叠加所能获得,所以,这里体现了胶体悬浮液的一种复杂性。②经济市场——微观上,每个行为人的决策都是自利的,但是宏观上却(可以)导致一种利他的(有序)结果,这里的利他结果同样非单个行为人的“自利行为”简单叠加所能够获得的,所以,这里也体现了经济市场的一种复杂性。

(4)正如上文所述,复杂系统中场—结构耦合诱导的涌现特性是当前复杂性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领域。仍旧拿上面的例子来说明之。①胶体悬浮液中(光波的)电场分量,其强度和分布可以由胶体颗粒们不同的微结构来给定,同时亦可调节胶体颗粒们的微结构,这就导致体系内不同强度或分布的局域场增强效应,该效应直接导致该系统具有增强的有效3次非线性光学响应;斯为场—结构耦合诱导的涌现特性之一。②对经济市场而言,单个行为人做自利的决策时,通常都是对所能获得的外界信息响应的结果,这个响应可以视为一种“场”,在不同场的影响下,不同的行为人作出了不同的决策,这可以使得整个市场中行为人的结构(如买卖人数比、交易量……)发生改变,而结构改变的同时,行为人所受的“场”也相应变化了,最终,整个市场好像有只看不见的手在起着调节作用;斯为场—结构耦合诱导的涌现特性之二。(www.xing528.com)

(5)根据(4)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在看似迥异的复杂系统中(如胶体悬浮液vs经济市场),场—结构耦合诱导的涌现现象皆可出现,只是,此时的“场”既可以是传统物理学中的电场、磁场等,也可以是一种由各种外力合成产生的等效场,如经济市场中各种信息流合成的等效场。

(6)鉴于涌现特性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性质,一般而言,研究涌现特性的方法非常复杂。基于场—结构耦合效应的探索,有望为复杂系统的涌现特性研究开辟一条“康庄大道”。本课题组现有的两个研究方向,即“复杂流体(纳米科学)”和“经济物理”,从研究对象看,这两个方向都属于复杂系统,也都可以呈现上文所述的复杂性和涌现特性。在此,本课题组已经做出一些初步的贡献,可参见:

Huang and Yu,Physics Reports(2006);Wang,Yu and Huang, PNAS(2009);Gao,Huang,et al.,PRL(2010)。

[1]此文最初于2011年2月10日发表于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f0c0f0100onqw.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