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投42章经:成功创业公司突破重围!

创投42章经:成功创业公司突破重围!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什么样的公司才能最终熬过幻想破灭期,进入复苏期并最终走向成熟期?科技最终让本来稀缺的事物不再稀缺,而人们要在这其中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给予不再稀缺的事物一种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的交易行为赋予的,在任何行业内,交易双方讨价还价时使用的筹码就是稀缺资源。

创投42章经:成功创业公司突破重围!

“Technology increases access to what is scarce.”

我们总谈科技,到底什么是科技?上面这句话是我看到的对“科技”最好的解释。

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原汁原味地翻译这句话,意译的话大概就是“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接近稀缺事物的途径”,也就是说科技本身带有一种“反稀缺性”。要知道,经济的运作和商业模式都是围绕稀缺资源进行的(稀缺才有价值),而当科技的定义就是反稀缺性的时候,不难想象新科技的出现会重塑一切事物的关系,所以才有了颠覆式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一词。

图2-1叫作Gartner曲线,国内一般翻译成“技术成熟度曲线”。这张图是说任何技术出现后都会经历一个不理智的高潮,然后破灭,再一点点复苏并成熟。那么,什么样的公司会破灭?什么样的公司才能最终熬过幻想破灭期,进入复苏期并最终走向成熟期?

图2-1 Gartner曲线

所有的新技术一开始都会提高效率,逐渐释放反稀缺性,当这种状况到达极致后,就会让某种事物彻底丧失其原本的稀缺性。在这个过程中,整个行业都在变形重组,并且出现所谓的风口。很多人看到机遇而跳入风口,整个市场会慢慢变为红海,出现激烈的竞争。

这些红海中的竞争者一开始大多能抢占到一席之地,它们都会觉得自己找准了用户需求,找对了市场。但慢慢又会发现,公司并没有可行的商业模式,更差的时候甚至也没有可观的用户留存。因为这个感知上空白的市场和需求是科技变化本身带来的,只是用户需求暂时未被满足的一段时间窗口,而这些红海中的公司本身并没有掌握它们独有的稀缺性资源。所以整个市场会进入幻想破灭期,直到某家公司掌握了新的稀缺资源。

科技最终让本来稀缺的事物不再稀缺,而人们要在这其中寻找可行的商业模式,给予不再稀缺的事物一种价值,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所以,要发现价值,最重要的是透过市场的表象,找到供给关系重新组合后新的稀缺资源。那么,什么才是行业内的稀缺资源?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类交易行为赋予的,在任何行业内,交易双方讨价还价时使用的筹码就是稀缺资源。比如在传统零售行业内,大商家的筹码就是自己的品牌(如宝洁),而渠道的筹码就是货架位置和人流量(如沃尔玛)。宝洁用自己的品牌争取更好的货架位置和更高的毛利率,沃尔玛用自己有限的货架位置和巨大的人流量争取更低的进货价格。

互联网的反稀缺性就表现在“连接性”上,所以,原始商业生态中所有的“渠道”角色都是最先被改变的。当传统线下渠道的连接性意义被互联网“反稀缺”后,有大量的电商公司出现,但最终为什么只有亚马逊(Amazon)变成了巨头?因为亚马逊发现,在互联网上,货架位置、渠道和人流量都不再是最稀缺的资源了,稀缺资源变成了优质用户的黏性和高效的物流体系,所以亚马逊做得最成功的两件事就是会员体系和自建物流。

我们再来看现在国内火热的内容市场。

传统媒体领域最稀缺的资源是内容、发行渠道和广告主。微信公众号带来的是对内容的部分革命、对发行渠道的彻底革命。通过公众号,所有人都有机会产出内容(虽然不一定是足够优质的),而且所有人都能够触及读者。大量的人发现了这个机会,所以无数的公众号应运而生。直到最近,所有人又都发现“内容太多了”“打开率明显降低了”“公众号不再好做了”,而再往后,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做公众号根本赚不到钱了。这是为什么呢?

当一开始内容和渠道刚从稀缺到非稀缺转换的时候,早起的鸟儿有机会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所有人都要记得,这只是一个短暂的时间窗口,这个机会不是某个公众号因为自己掌握了稀缺资源而争取来的,而是整个市场大背景下的机遇。这就代表着,每个人都可以做一样的事情,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就没有壁垒,没有用户留存。而当越来越多的人用做流量生意的思路来做公众号的时候,就会发现,流量获取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留存率越来越低。所以,要生存壮大,就要找到新的稀缺资源,并且想尽办法将其掌握在自己手中。(www.xing528.com)

从用户角度来讲,内容爆炸的年代里稀缺的是时间、注意力或找到优质信息的方式。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有人会说稀缺的是好内容。但我们不妨多问一句,好内容带来的是什么?流量吗?可是再好的文章也不一定有一条猫猫狗狗的视频获取到的流量多。我觉得,持续生产好内容带来的是和用户之间产生的一种信任关系。“造作”的CEO(首席执行官)舒为曾经说过,“品牌就是标准”,我深有同感。用户产生购买行为的时候,对标准是有预期的,就像不管你去全世界哪里的星巴克,你都知道味道是有保障的,是会符合你的期待的。而搭建信任关系,就是建立品牌的必经之路。

所以在当下,对于内容创业者来说,要努力去争取的稀缺资源就是一个能够让用户信任的品牌,而持续生产好内容只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方式之一。

品牌是一种壁垒,最理想的品牌壁垒是一个品牌等同于一个行业[比如谷歌之于搜索,脸书(Facebook)之于社交,淘宝之于购物]。但更多情况下,一个行业内会共存多个品牌,比如服装行业。这个时候,各个品牌就必须要深度挖掘自己的垂直品类、消费人群和特点。内容领域自然更接近后者。

想掌握商业本质就是要用80%的时间研究过去,用20%的时间思考未来。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是回到科技创新与稀缺资源演变上来。要创办一个成功的企业,最终还是落到以下三点上:

第一,明白行业之前的商业体系建立在什么稀缺资源上。

第二,明白怎样的科技变化“反稀缺”了原本稀缺的事物,从而诞生了一段时间窗口的机遇。

第三,找到新机遇下最新产生的稀缺事物并努力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把一段时间窗口的机遇转变为持续的发展机会,并演化出可行的商业模式。

如此这般,公司就有机会在抓住先发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的前提下,同时把握住后发优势(Last-mover Advantage)的位置,最终成为行业内的垄断者之一。

精选留言

嫱:

文中所谓稀缺资源,个人以为即是竞争优势。说到底,卓越的企业必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这需要长远的战略眼光与敏锐的商业嗅觉。坚持,而不是跟风。

谈金华:

一边看文章一边想,很多想法和启示都是第一次领悟到。现在要做的就是先连接,利用反稀缺的优势,迅速连接并累积初始客户。随着发展渐渐形成会员体系,再慢慢从窗口期回到自己预定的赛道发展,形成可持续赢利和发展的商业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