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投42章经:看透投资问题,实现投资成功

创投42章经:看透投资问题,实现投资成功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在微信公众号“42章经”写过很多分析公司、分析行业的文章,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所以,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以前的稀缺资源不值钱了,以前掌握稀缺资源的人无法再继续赚钱了。有一个问题,是做投资必须要回答的,也是最难回答的。讲到这里,继“Why now?”之后,第二个问题也就出来了:作为创业者,要想的是“Why me?”这两个问题,去进行投资的分析与判断。“now”就是浪潮,“me”就是浪潮上的运动员。

创投42章经:看透投资问题,实现投资成功

我在微信公众号“42章经”写过很多分析公司、分析行业的文章,很多人问我是怎么写出来的。于是我想,我的这些思考方式是否能总结成一套方法论呢?是否能通过文字的形式分享给其他人呢?这篇文章就是一次尝试。

商业角度来看,所有公司的最终目标都有三层:

1.赚钱;2.持续赚钱;3.持续赚更多的钱。

投资人的目标只有一个:投到符合这些条件的公司。

很多人觉得只要能够为用户提供需要的东西,就能赚钱。

不,这是错的。

氧气人人都需要,但极少有人能靠卖氧气赚钱。但有没有例外?有。当一个病人缺氧的时候,当一群人登山的时候,卖氧气才能赚钱。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点:一个公司如何才能赚钱?掌握稀缺资源。

那“赚钱”和“持续赚钱”的区别又是什么?

很多时候,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科技的进步),直接决定了稀缺资源的变化。科技本身就是反稀缺性的。科技带来效率的提高,导致很多本来供给不足的东西变得过剩,也就不值钱了。

所以,技术的发展会带来两个问题:

第一,以前的稀缺资源不值钱了,以前掌握稀缺资源的人无法再继续赚钱了。这就是我们总说的颠覆式创新的情况。由于颠覆式创新的出现,传统的巨头会突然变得一文不值。

第二个问题是更隐蔽而致命的,这个情况决定了很多公司即使掌握了稀缺资源,也不一定能持续地赚钱。技术颠覆带来的是结构性的变化与机遇,结构性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供给关系的变化。老的稀缺资源可能一夜之间消失,而新的稀缺资源也会一夜之间出现。所以,技术颠覆发生的时候,容易出现一段时间的供给真空期。其间供给和需求仍然是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最先进入市场的供给者能够享受一段时间的红利期,但最终市场饱和以后,没有建立起壁垒的人就会被慢慢淘汰。比如,微信生态刚兴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大批靠侵权转载和翻译等崛起的微信公众号,它们填补的就是这个生态下的内容供给的强烈需求。这样的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确实能存活得不错,甚至赚到钱,因为它们在那段时期内确实能为当时的用户提供所需的稀缺资源。但是,最终当这个生态稳定以后,总会有一波洗牌,剩下的都是能够在新的供给关系下形成自己的独特壁垒和优势的。所以,要持续赚钱,重要的是要有壁垒,能持久地掌握稀缺资源。

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其实做到了持续赚钱就已经很不错了。但对于投资人来说,还有第三点要求,那就是持续赚更多的钱。这就需要这家公司在有壁垒、有稀缺资源的前提下再具备两点:1.可扩展;2.可垄断。

可扩展是追求边际效应,可垄断则是追求溢价(马路边随便一家报刊亭都能满足持续赚钱的要求,却不一定值得投资)。

所以,讲清楚了:能赚钱,是因能为用户提供价值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钱,是因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仍始终能有自己的护城河和稀缺资源;能持续赚更多的钱,是因公司在某些领域能够实现垄断或指数级发展。

那么到底该怎样判断一家公司是否能做到这几点呢?有一个问题,是做投资必须要回答的,也是最难回答的。那就是:Why now?(为什么是现在?)

用户的需求可能被迁移、被激发、被重塑、被抑制,但就是不可能被创造。所以,如果你说你要做的,是一件不立足于外部环境变化的,而是全新的创造用户需求的事情,我完全不会相信。

“Why now?”背后隐藏的含义就是,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让这个事情在当下发生(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成为可能?(有时判断大趋势其实没那么难,真正难的是掌握好时机,不早也不晚,早了就成了炮灰,晚了就来不及了。)(www.xing528.com)

所以,我分析任何事情、任何公司、任何行业的时候,都会强迫自己首先想清楚这个问题:为什么是现在?知道了为什么是现在,就知道了什么变了,也就知道了新的供求关系和稀缺资源是什么。这又带来了两个好处:

1.这里的稀缺资源其实就是用户需求。所以很多时候揣摩不出来的用户需求,换个角度从外部环境的变化去推演,反而会更简单。

2.有了对稀缺资源的推演,更有利于判断创始人及其团队的能力是否适合做这件事。

我总说看项目要找对症结,这里的稀缺资源就是症结,那团队是否有对症下药的能力也就显而易见了。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技术,那就去找技术最厉害的;假如一个项目的稀缺资源是渠道,那就去找渠道最厉害的。这有助于我们选择一个最合适的项目和团队来投资。

讲到这里,继“Why now?”之后,第二个问题也就出来了:作为创业者,要想的是“Why me?”(为什么是我?);作为投资人,则要想“Why you?”(为什么是你?)之类的了。

“Why me?”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就是,哪怕外部环境变了,人们的需求被重新挖掘了,为什么我还能有能力去满足用户需求,去赚钱呢?虽然我暂时有能力满足用户需求,但这是因为我拥有独特的能力吗?我的这种能力有壁垒吗?是稀缺的吗?

这里,我们可以再引入一个概念,我自己管它叫占位理论。

我觉得,每一家公司,最终都要在某个位置上做到第一名。所谓的战略价值,就是要么帮助公司在当前领域内通过各种方式做到第一,要么就是帮助公司转型,寻找一个新的领域并做到第一。这里的第一有两种,第一种是真的第一,而第二种是唯一(有被收购的价值)。但本质其实都一样,就是有足够强的壁垒。

所以,面对任何新的公司和行业,我都会通过不断地研究“Why now?”和“Why you?”这两个问题,去进行投资的分析与判断。

这就是我自己总结的分析投资问题的方法论。

精选留言

熊健:

我来举例说明“now”和“me”。比亚迪通过生产电池起家,成为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完成了第一次“小me”(小我)。通过收购秦川汽车公司,生产燃油车成为汽车生产商,完成了第二次“中me”(中我)。顺应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国际电动车技术的发展这两个“now”,由燃油车向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转型,并花重金搞研发取得垄断地位的壁垒,实现到现在的无人可超越的“大me”(大我)。“me”由“now”进化。“now”就是浪潮,“me”就是浪潮上的运动员。

Bill无心居士:

赚持续的钱,而不是持续地赚钱。在持续的钱中选择那些效用最低的钱,解决了就可以帮助企业形成隐形壁垒,而隐形壁垒与收入/利润加速度有关。

StayНцмбιе:

看完曲老师的观点我想起了特劳特的定位理论。用户和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也是一种壁垒很强的稀缺资源,大家都在争第一,因为只有第一才能被信任和记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