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及文化解读,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及文化解读,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本文关于日本创造技法的这些探讨,虽然比较粗浅,但至少在现阶段对科技创造方法论的研究与实践及创造力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应该是有益的。首先,是与各国创造技法比较研究的理路。如果能深入到日本的企业和技术研发的现场,其研究结果或许对中国创造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将有更现实的意义。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及文化解读,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

总之,本文关于日本创造技法的这些探讨,虽然比较粗浅,但至少在现阶段对科技创造方法论的研究与实践及创造力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应该是有益的。而笔者的研究多为学术界尚未系统涉猎的内容,所以尚有需要深入探讨的余地,而且很多相关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首先,是与各国创造技法比较研究的理路。

本研究虽然对日本创造技法与美国创造技法、苏联创造技法的特征进行了简单的比较,但没有涉及更深层次的以及文化领域的比较研究,也没有涉及与其他国家创造技法的比较研究,所以这也是笔者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其次,是日本创造技法实施的实际效果研究。

由于受本研究主题的限制,主要精力放在地域性特征和文化解读;另外,受空间和研究经费的局限,还没有机会到日本进行较长时间的访学,从而对日本技法的实践效果做全方面的考查。如果能深入到日本的企业和技术研发的现场,其研究结果或许对中国创造方法的研究和推广将有更现实的意义。

【注释】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61:139.

[2]M.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59:12.

[3]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5—10.(www.xing528.com)

[4]刘仲林.波兰尼“意会知识”结构及其心理学基础[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7—71.

[5]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认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5—10.

[6]Wertheimer M.Productive Thinking[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206.

[7]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711.

[8]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720.

[9]王前.“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J].哲学研究,2005(12):84—89.

[10]王前.“由技至道”——中国传统的技术哲学理念[J].哲学研究,2005(12):84—89.

[11]王前,朱勤.“道”与“实践智慧”:技术发展模式的比较[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83—28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