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与文化解读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与文化解读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上,日本一贯注重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据不完全统计,幕末日本3000多万人口中,男子有45%左右、女子约15%的人识字。由于日本长期注重教育,尤其是战后大力加强“实业教育”,建立了一批与生产、科研结合的“综合大学”,并确立了工人技术教育体制,从而造就了大批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科技研究人员以及文化的劳动者,这就为总结提炼和推广创造技法提供了人才基础。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与文化解读

日本文部省在《日本的成长与教育》一书中写到:“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四分之一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支撑之后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的,是从战争前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这一人的因素。”日本人认为“国际间的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又变成了教育竞争”,“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只有教育才是重建日本的原动力”。曾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说过:“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基本。”历史上,日本一贯注重教育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早在日本的江户时代就很重视教育,认为“学习可以使人成为圣人”。当时一般国民的识字率以及日常的计算能力,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幕末日本3000多万人口中,男子有45%左右、女子约15%的人识字。连西方学者也认为“这个比率同当时最先进的西方国家也差不多”。[18]

到了明治时代,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首先“文明开化,求知于世界”而大力发展教育,把教育规定为臣民尽忠天皇的三大义务之一。明治政府于1871年设立了文部省后,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于第二年颁布了《学制令》及《太政官有关学制之布告》,提出了“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普教方针和“国民皆学”的平等原则,并把“受教育、纳税和服兵役称为国民的三大义务”。[19]到1907年,又实行了六年义务教育,此时的就学率达到了97.38%,几乎达到全部入学的程度。[20]同期,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也是比较高的,1885年就占国民收入的1.78%,1900年占2.05%。[21]

战后日本更加重视教育,1947年进行教育改革,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然后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法规,完成日本教育的近代化。1950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完全普及,就学率达到99%;1965年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率为69.6%,高中在校生达507.4万人;1970年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升学率为23.6%。[22]从1951年至1973年,大学毕业生增加了15倍,1963年到1973年,硕士生由3000多人增加到1.2万人。[23]1976年又普及了高中教育,特别是为了适应技术引进发展,以及半数以上中学毕业生要在工业部门就业的实际情况,在中学教育中,除普通高中外,还增设了职业高中和技术专科学校。

到了80年代,为适应“科技立国”战略,培养创造性人才,又继续进行了教育改革。改革的基本构想有:重视个性原则;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知识;培养创造性思考力和表现力;增加选择的机会;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改善教育环境;适应国际化;适应信息化。

日本的教育发展很快,到80年代末,已经成为世界上教育最普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达99.9%,高中达97%。高等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到90年代初,日本共有大学510余所(包括国立、公立和私立),短期大学(相当于中国的大专)590所。大学和各类大专的入学率达48%左右,如果将函授教育计算在内,则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达50%以上。[24](www.xing528.com)

日本不仅十分重视就业以前的学校技术教育,对就业以后在职技术业务培训也很重视。在日本的大企业里办有各种形式的学校和进修组织,以不断提高工人、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学科技术水平,以适应不断革新的新设备、新工艺和新产品的要求。日本企业内教育在战后初期至70年代初期,局限于眼前经济利益的需要,企业内教育推行的是以岗位培训为主的模式。而70年代中后期至今,由于产业结构、科技进步、文化传统、教育思想等社会条件的变化,企业内教育更看重长远利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此时期开始强调推行自我启发等模式,注重人的能力开发。[25]并制定了相应措施,如日立公司的日立研究所人才开发部就对工龄年满七年的职工进行“创造性开发轮训”。

日本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不仅为经济发展准备和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而且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使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从数量上看,日本的专职研究人员1970年度为17.2万人,1980年度为30.3万人,1990年度为48.4万人,1993年度增加到54.4万人(见表2.1),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从每万人拥有的科研人员的数目来看,据1987年的统计,日本达67人,而美国为66人、德国52人、法国25人、英国48人,日本居首位。[26]

表2.1 日本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变动表
Table 2.1 Japanese research funding and the chan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rs

资料来源:孙小礼.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81.
注:科研人员和R&D经费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由于日本长期注重教育,尤其是战后大力加强“实业教育”,建立了一批与生产、科研结合的“综合大学”,并确立了工人技术教育体制,从而造就了大批的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科技研究人员以及文化的劳动者,这就为总结提炼和推广创造技法提供了人才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