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日本创造技法及文化特征简析

日本创造技法及文化特征简析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中国学者王家骅在其著作《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中,也提出了日本文化“疏于抽象、重视感觉经验”的特征。也就是说,日本人因其风土的影响形成了注重现实实践经验而缺乏理性主义的民族文化特质。[20]由此可见,日本根深蒂固的神道教也具有明显的注重实践经验的倾向。日本工艺文化在这种注重实践经验的文化特质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

日本创造技法及文化特征简析

日本历史学者近代日本思想史专家源了圆认为,日本的风土使日本人掌握了立足于个别主义(particularism)之上的生活态度。他说:“也许,被分成小块的自然景观也阻碍了超越自然物的‘自然观’的形成。对日本人而言的自然是一座座山川,一条条河流,是一棵棵树木,一丛丛绿草,最终也没能形成超越这些自然物的自然观(大野晋在《日本语的年轮》中指出,日本没有产生相当于‘自然’一词的日语)。并且,日本人没有去设想某种抽象、普遍的形而上学的实体的存在,而是与一个个的自然物结成个别主义式的关系,形成了客观地看待事物(即‘即物性’)的性格。”[18]并说:“平安初期虽然吸收了天台宗那庞大的‘理’的形而上学体系,但到了镰仓时代却把它变成了具体的佛教江户时代,虽然吸收了具有很强的思辨性的朱子学的‘理’的形而上学,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将其改变成可称作‘经验合理主义’的实学思想了。由此可见,日本文化不喜好思辨形而上学的东西,而具有偏重现实现象、经验、实证方面的‘客观主义’的倾向。”[19]中国学者王家骅在其著作《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中,也提出了日本文化“疏于抽象、重视感觉经验”的特征。也就是说,日本人因其风土的影响形成了注重现实实践经验而缺乏理性主义的民族文化特质。而这种民族文化特质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很容易转变为关注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或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的民族心理。

伴随着扎根于日本风土的水稻农业生活的民俗信仰而产生且至今依然靠它哺育的神道教是日本的“固有宗教”,尽管在历史上经历了佛教、中国南方禅宗、儒学、基督教以至马克思主义的冲击,但其本质却依然保持着含糊不清的状态,既未被外来思想吸收,也没有被它们埋没。直到今天,依然渗透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而神道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注生命和现实生活,这一点被日本思想史学者石田一良归结为“生活中心主义”[用加利福尼亚大学名誉教授布朗博士的话,叫作Life-Centredness,用村冈典嗣氏的话来说,叫作生命主义,或特殊经验性现实主义(圣和俗的特殊关系)],即“日本求神祈祷的内容都是有关生命的孕育、成长,乃至生活的安舒、兴旺,常常只限于极富生活气息的——在那种意义上所说的现实性的东西”。[20]由此可见,日本根深蒂固的神道教也具有明显的注重实践经验的倾向。(www.xing528.com)

日本工艺文化在这种注重实践经验的文化特质的传承中起了重要作用。传统手工艺主要包括陶瓷、漆艺、木工、泥瓦、金工、织绣、印染、玩偶等,从事这一行业并有一技之长的人被称为“匠人”或“工匠”。工匠艺人们就是通过手工操作进行造物活动的,所以更注重实践经验,同时也非常关注造物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即现场性)和手工的可操作性。工艺文化(注:在日本的传统观念中,美术与工艺、工艺与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日本文化中最富于特色、最受重视,尤其是在产业革命前,工艺造物活动几乎为人们提供着全部的生活用品。虽然近代产业化带来的机械化、批量化、标准化的工业生产方式沉重地打击了工艺文化,但经过日本积极妥善地调整和保护,很快就通过各种方式(诸如殖产兴业、工艺输出、世界万国博览会与国内劝业博览会、各种美术和工艺学校的创立、城市美化和造街运动等)重新发展起来。日本工艺经过近、现代的发展,使工艺、美术和工业融合起来,派生出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在推进现代工业化生产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传统工艺也可以说日本工艺之传统以不可替代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现代化建设中来,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经济和文化奇迹。这样,随着工艺尤其是民艺(即民众性工艺)文化的发展,日本的注重实践经验的文化特质不断地被传承、放大、深化和强化,而关注现场性和可操作性的心理也日益扩展开来,从而很容易在创造技法中表达出这种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