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与全球定位:文化流动与创新报告

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与全球定位:文化流动与创新报告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战略突围从深化区域合作,建设世界级文化产业中心的方向高屋建瓴。通过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文化产业资源,以多元创新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优质文化产品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撑,助推大湾区内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实施对推进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发挥文化枢纽城市作用、打造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

大湾区文化产业合作与全球定位:文化流动与创新报告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洪流,风起云涌的全球化浪潮促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特征的国际竞争格局。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产业战略突围从深化区域合作,建设世界级文化产业中心的方向高屋建瓴。通过整合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文化产业资源,以多元创新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为优质文化产品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撑,助推大湾区内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5]大湾区文化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的均衡性、公正性、消费人群、文化传统、营商环境等,比文化产业自身发展问题更具有决定性。各文化产业之间加强合作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区域融合发展,减少文化产业出现的同质化竞争,提高大湾区文化产业国际地位,推动文化产业的开发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实施对推进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积极发挥文化枢纽城市作用、打造大湾区的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心。[6]大湾区可以依靠深厚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包括岭南文化、红色文化、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移民文化等)优势,通过创新将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打造粤港澳人文湾区,搭建三地的文化产业平台,打通平台创意内容通道。广州和深圳在数字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香港和澳门两地则拥有开放的经济体系、完善的法治环境、高端的创意人才,以及勃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如果双方结合形成两地互补,能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大湾区通过开拓创意空间,构建数字化体系,把数字经济、知识经济融合在文化产业的体系中,创造一个共享型生态,通过连接、共生、创意使其变成完善的大湾区文化产业系统,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全球化时代文化流动的新变化。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趋势推动了新媒体的发展,并正在创造一个更加复杂、流动性更强的全球媒体市场,使全球媒体版图不断变化,引发传播和文化产品的双向流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大湾区崛起的重要驱动力。文化产业与全球化的合流,即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流动基本上通过媒体、传播网络和商业途径输送,由越来越大量的文化商品、服务和通讯构成。文化产业所代表的文化制造能力和传播能力,影响着文化的流向,并将决定一个城市在区域、国家和世界上的影响力。(www.xing528.com)

全球化时代把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选择成为时代的要求,没有产业化的文化运作所带来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文化的大规模流动与扩张及高质量的文化创新是不可能的。文化产业所推动的文化发展,文化生产国际化、全球化在不断演绎。粤港澳大湾区是岭南文化的聚集地,三地地域相近、文脉相亲、产业互补、商缘相通,形成了以岭南文化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这为构建一个具有共同文化基因的文化市场体系提供了重要前提,为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7]相较世界上已有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等“以经济为导向”的湾区,中国的粤港澳大湾区是饱含“人文”的发展理念,包含了人的发展、环境的优化、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8]粤港澳大湾区迅速崛起这一过程的背后,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抓住机遇,突破顶层设计,提高整合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港澳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将区域内优秀文化产业推向国际化,借助广交会、文博会等渠道打通文化产品贸易通道,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去,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国际地位,突破文化产业创新困境,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突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