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疑难解析

初中语文教学疑难解析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位教师并不看好校内课堂,他认为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付出基本上得不到回报,“他们可能花了一个月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吃人,但考试的时候全用不上。”有以上几种原因,能那么容易教好语文吗?如果连“教什么”都没搞清楚,能教好吗?

初中语文教学疑难解析

说起这个话题,心情比较沉重,因为可以说任何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语文教研员,都在为此努力,可实际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近几年,媒体方面对此也多有报道:

另一位任教于某著名培训机构的语文教师则表示,学生在培训机构可以获得最高效率的应试培训。他认为,公立学校的语文教学,平时以课文为主,考试基本上不涉及,此外,由于学校以及教师个人教研能力的局限,他们讲授的、考查的内容,与中、高考的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脱节。“而中学语文培训以应试为主,一上来就把握住中高考的核心内容,在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开阔他们的视野。”

这位教师并不看好校内课堂,他认为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的付出基本上得不到回报,“他们可能花了一个月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吃人,但考试的时候全用不上。”

——2013年9月2日《文汇报》头版《“高效率应试”侵蚀校内课堂》

现在很多老师都感叹不知道怎么样教语文了,那是因为现在语文教学存在着三大弊端,去知识、去传统、去训练的新课标中的一些提法让老师教学成为空中楼阁。

——2014年9月23日《温州日报》《语文教育泰斗钱梦龙来温传授教学之道:“我这样上语文课”》

当下语文教材多为文选式,课堂则是随文教学。于是大部分教师把“用教材教”变成了“教教材”,把教语文变成了教课文。这就迫使我们回到原点,追问语文教材的选文问题。

——2015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回到原点追问中学语文教学》

必须明确的是,“立人”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涵,更是教育的核心素养。因此,这些年来出现的“不再喜爱阅读、不尊重经典”的现象,其问题成因复杂,解决起来显然不是语文教学所能单独做到的。

——2016年9月13日《中国教育报》《语文教育病在“死做题”》(www.xing528.com)

这样一些说法并不在少数,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现在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关注和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担忧。那么,造成这样一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课程标准宏观化,教学要求无法落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都明确了相关的初中阶段阅读的目标或是内容与要求,但这些都是宏观的,过于上位、抽象,只是几条文字表述,没有分级表述,导致在教学实践这个微观的环节中无法很好地落实,缺少类似于“教学建议”之类的中观过渡。因此,在这几年的研究中,我将这些目标或是内容与要求进行整体理解,并化解为“8阶专业素养—24个核心知识—75个关键能力”的八阶教学体系,可以使其具有层次性、具体性,便于在教学实践中有效实践。

二、教学内容人文化,阅读能力无法提高

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现代文阅读而言,就是阅读方法和思想内容的统一,即会读文章和读懂文章的统一。所以既要有阅读方法的指导,也要有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两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无法相互隔离。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大都偏重于解读文本和对思想内容的理解,明显缺乏系统的方法指导,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有限制的。我们知道,没有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要想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对于“祥林嫂的悲剧”等类似的答案分析价值并不大,但如何得出这个答案却非常重要,可惜因为没有相应的方法指导,所以学生顶多能记住这一答案,却不知道这答案是怎么来的。因此要明确学生的关键能力,能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加以实践,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可以循序提高了。

三、教学方式程式化,教学重点无法凸显

目前语文教师上课,基本上都是在教一篇篇课文,每篇课文几乎都是从作者简介、段落分析、字词分析,到主题思想总结、写作特色分析等,这犹如画脸一般,每次都要画一遍,但如此下来,因为重点不突出,每次都是一个过程而已,所以等教过几百次以后,还是与以前的教学差不了多少,提高效果甚微。在教学中,如果重点明确,重点与重点之间又能形成序列,那么教学效果一定要比现在好得多,所以我近年来研究了一个“初中阶段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体系”,并正在开发相应的随堂聚焦教学课型,期望能在每次教学中聚焦某一个关键能力,而让其他的教学内容作为辅助。这样的教学形式是根据文本内容来决定的,也是根据教学能力来决定的,既可以使课堂不再程式化,又可以使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要求的有效落实。

有以上几种原因,能那么容易教好语文吗?毕竟学生很年轻,生活阅历不够,理解能力不强,而教师围绕着文本内容转,硬是要分析出个道道,偏又讲不清这个道道为什么是这样,这样的教学会有什么样的效果呢?难怪校外机构老师会说“教的不考,考的不教”,在这一点上学校教师一定要深入反思。

这些年笔者研究八阶语文,是期望首先构建一个基于课程标准的、系统的、分级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明确不同的能力要求,弄清楚该教什么,这是第一位的。如果连“教什么”都没搞清楚,能教好吗?当然,这样的研究,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靠团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期望本书能抛砖引玉,引导教师们一起研究,一起探索,共同推动语文教育教学的新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