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战探析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战探析

时间:2023-08-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穿新鞋,走旧路”的局面。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目标有着以下明确的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战探析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文学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获得了很多进步。例如,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师生关系趋向平等;教学效率不断提高;教师越来越注重在语文课堂中实现听、说、读、写的全面教学。虽然这些教学成果是可喜的,但是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下面,笔者将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展开较深层次的分析。

(一)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初中生在十几年的学习中,虽然阅读了很多书,但是他们的阅读能力依然较差。例如,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语言较为匮乏,对文本的认识比较肤浅,阅读水平比较低,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与书为伍”“以文会友”的意识。这导致学生无法快速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准确地获取有用的信息。

(二)语文阅读课堂呈现“高耗低效”的局面

现在的初中阅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高耗低效”的问题。这个问题会直接影响初中生的阅读效果。阅读课堂长期存在的低效问题,使得初中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无法感受到阅读的魅力。实际上,很多初中生并非不喜欢语文,而是不喜欢“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语文课堂。这种课堂不能真正调动起初中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也因此使得阅读在初中生中的人气较低。

(三)展开阅读教学的目的仍然不能脱离应试

应试教育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对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育产生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即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也不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展开语文阅读活动的时候,也总是在应试的泥沼里打转。然而,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不一样,因为学生无法及时得到学习反馈,会让很多学生失去学习信心。这也导致初中生在语文阅读中由于将自己的关注点放在考试、分数上,在努力过后因为成绩不好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们不懂得如何才能学好语文,做好阅读,他们也不懂自己是否应该继续以现在的形式学习语文;另一方面,他们受到成绩的打击,在挫折下产生了后退、逃避等消极心理。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阅读靠的是天赋,并非是努力就能得到的。

(四)语文阅读呈现“穿新鞋,走旧路”的局面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新的语文教材都为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促进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等提出了建议。这就为语文阅读教学注入了新鲜的力量。但是,很多教师的观念与思维较落后,教学思维已经形成了一种定式,不懂如何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因此,教师在面临容量增大的语文教材、《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任务、师生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等教学限制时往往疲于应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较低,他们的阅读速度慢、耗时多,且收效甚微。很多课外阅读的任务无法落到实处,也使得初中语文阅读教育的效率十分低下。这就导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穿新鞋,走旧路”的局面。

以下是一些著名教育工作者对现代语文教育现状的看法。

许纪霖在《我们的教育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误区》中指出:“像现在这样一个语文教育,整个破坏了学生对祖国语言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这是一个比任何事都要痛心的事。”

徐占华在《刍仪〈语文课程标准〉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指出:“用一句话来说,把这么一个富有诗性的、情感的、想象的学科,变得工具化、机械化,这对孩子灵魂的塑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1]

成尚荣在《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中指出:“追求热闹,内容庞杂,教学比较虚空,不扎实。”[2]

二、阅读教学的目标

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终点,也是教学的指导方向,教师要想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就必须在目标的指导下进行。

学生需要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加深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阅读语感。学生要学会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陶冶他们的情操与品位。学生需要在阅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在工具书的帮助下阅读文言文等。

在《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目标有着以下明确的规定: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应不少于500字。

(3)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

(4)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厘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于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10)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1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12)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语文课堂的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获得发展。总体来说,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衡量这个阅读目标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确定阅读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考察,确保制订的阅读目标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钟启泉认为:“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认为:“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获得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孙传远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应是动态生成师生教与学的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一)《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分解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的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1.认读分析能力。

学生要对文章的词、句、段的认读理解有准确的判断;对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可以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及作者的写作思路。

2.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要做到对文章可以从整体的角度进行理解,可以领会作者的感情倾向、寓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可以对文章的基本写法、表达技巧、人物特点等进行理解。

3.提炼概括能力。(www.xing528.com)

学生要做到对文章的语段和语篇的要点、写作方法与技巧、作者的思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提炼与概括。

4.阐释解说能力。

学生要能够根据文章的题目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说明、解说、阐释,对图表、细节、文段、语篇含义及答题理由等进行阐释。

5.文体辨识能力。

学生要对文章的文体、表达方式、描写手法和艺术手法等进行辨识。

6.语言品味能力。

学生要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包括对词、句、段、篇进行品析与思考的能力;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到这些方面的表达作用,包括对各种手法和写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鉴赏,如正面和侧面描写、对比烘托手法、伏笔照应技巧、悬念。

7.感受评价能力。

学生要对阅读感受进行表达,对情感倾向进行探究,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对整篇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8.探究质疑能力。

学生要对文章中的难点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自行设计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刻的思考。

9.联想迁移能力。

学生要掌握文章中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点,联想相关内容的能力;还要有运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或已经积累的语文知识,对文章进行补充、阐释与拓展的能力。

10.综合理解能力。

综合理解能力是希望学生有综合阅读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有运用发散或聚拢的思维能力,求同存异,对文章不同的部分或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

针对上述阅读能力,教师要使阅读目标具体化、细致化,才能使阅读教学更加规范化。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阅读目标要考虑学生的发展。

就阅读目标的内涵而言,阅读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阅读目标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认知上,学生由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二是在情感上,学生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2.阅读目标要实现教学相长。

在有效的阅读目标的引导下,教师需要不断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追问自己“教学活动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是否喜欢这种阅读教学”“这些阅读目标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等。教师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渐渐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了学生的进步,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3.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教师要具备强烈的时间观念与效益观念,不能跟着感觉走,也不能将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而要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因此,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在制订短期目标的同时制订长远的目标,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

三、激活课堂阅读教学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占课时最多,教学比重最大,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也是最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地位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先从阅读教学的地位进行阐述,然后再来理解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阅读教学的地位

1.从语文的学科性质进行分析。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它是初中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很多数学教师说:“把语文学好,提高你的语文水平,便能透彻理解数学题目的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但凡想要展开学习,就必然伴随着识字、认字,从而产生阅读理解,也由此才能完成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演绎和推理。这一切活动都需要借助语文这一基础学科。正确理解并使用汉字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初中生必须要在初中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学会使用工具书查找字词,能说普通话,并具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而想要达到这些目标,都依赖于阅读教学。

2.从学生的个人发展进行分析。

阅读几乎是人们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通过阅读获取信息,了解最新发展的信息,是想要实现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都说过许多名言警句,也以自己成功的经验证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阅读技能的有效平台。学生在阅读名篇佳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如字、词、句、段、篇、语、修、逻、文,也能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除此之外,阅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过程,学生进行阅读,能够综合培养与提高自己的观察、记忆、思维、联想等能力。这有助于开发初中生的智力。同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参与其中。这能够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这样便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面对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他们也能够做到沉着应对、坚持到底,最终获得人生成功。阅读还能够使初中生在浮沉的世界中不断平静下来,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3.从社会需求进行分析。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人发展,还关系着国家的命运。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现下,人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电视电脑、网络等科技的发展,使得传递、贮存信息的载体变得多种多样,人类更新知识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有研究证明,一篇关于科技的论文的有效价值最多只能保持五年。所以,面对如此浩瀚且更新速度十分快速的信息,人们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技能,突破时空限制,快速获取及时、科学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应用,不断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阅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是每个人的阅读能力是不同的,阅读动机、兴趣等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学生接受的文字信息量、对文本的感知程度与理解的深浅程度、阅读速度的快慢等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么,将阅读放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考虑,对重新定位阅读的教学地位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阅读教学的意义

1.丰富知识。

人们有着吸收、传递和贮存知识的责任。这是人类得以发展的生存之本。人类获取知识的途径有以下两种:一是直接获取,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获取知识经验;二是间接获取,学生通过书本、文字资料等获取信息。借助书本、文字资料来获取信息,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因为书本是几千年来人类积累、保存、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对推动社会发展与科学文化的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博览古今,学贯中西。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人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得到的,剩下的20%才是通过自身的亲身实践得出的。我国有很多先人都十分注重阅读。例如,孔子反复阅读《易经》,并传出了“韦编三绝”的佳话,还有“头悬梁”“锥刺股”。他们之所以能够勤奋读书,是因为阅读具有求知价值。现在,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虽然传递、贮存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传统的形式依然是以纸张印刷为主,阅读书本依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2.发展智力。

阅读能够使学生变得聪明起来。有研究证明,一个人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等直接决定着他的智力水平。阅读的内容越多、范围越广,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才能分析得更加全面、透彻,并因此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中外名人的成才几乎都要依赖于阅读。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智力活动,人们在阅读书籍的时候需要感觉、知觉等共同参与,在接收、编码、存贮、提取信息时也需要记忆的参与,在分析、判断、推理、综合文本内容时都依赖于思维与智力。在阅读之后,学生的思想、看法、见解等都是阅读的创造成果。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在大量的阅读中,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人们的思维不再受到局限。阅读是人类最重要的智力能力,是帮助初中生成才的重要助力,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

3.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有着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3]为此,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例如,有《荷塘月色》《春》等描写我国祖国壮美景色的文章,也有《人生的境界》《人生》等富含人生哲理的文章,还有《祝福》《药》等批判社会现实的文章。

学生在阅读中会受到熏陶与感染,也由此来提高他们的气质与审美水平。皮罗果夫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和气质,使人高尚。”通过阅读,书中的好思想、好品质能够不断浸透学生的心田,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变得高尚起来。不仅如此,书籍是一个储藏美的世界,有着人类光辉的思想、崇高理想世界、艺术形象、语言变化、风格情调、表现方法等美丽之处。学生可在阅读中自发鉴别真、善、美、假、丑、恶等,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