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的导读:六册计划与理论图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的导读:六册计划与理论图景

时间:2023-08-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序言》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巨著的“六册计划”的结构草案,粗略展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体的理论图景与宏阔的思想视域。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部未完成的鸿篇巨制。“六册计划”的宏大理论图景也表明,《政治经济学批判》决不是单纯的经济学专业著作,而是包含着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总体再现、本质把握与未来预见。因而,《政治经济学批判》显然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蕴。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和序言的导读:六册计划与理论图景

《序言》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一巨著的“六册计划”的结构草案,粗略展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总体的理论图景与宏阔的思想视域。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与“六册计划”的形成

在《序言》中,马克思回顾了1843年开始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历程,并对自己的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提出了“六册计划”的结构草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经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第一,初步研究政治经济学时期。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编辑时,“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这是促使他“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在1843年,马克思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表达了要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去解剖“市民社会”的愿望和决心。进而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论文中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了从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向人的解放即无产阶级革命的转向问题。在旅居巴黎期间,写下了一批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笔记,史称《巴黎笔记》。同时,其关于资本主义异化与共产主义等主题的论述形成了著名的《巴黎手稿》,其主体部分就是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巴黎手稿》与《巴黎笔记》是马克思第一次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第二,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1845年2月,马克思遭到巴黎当局的驱逐。在离开巴黎的前两天,他同达姆斯塔德的出版商签订了出版两卷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合同。随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当中。在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又写下了《布鲁塞尔笔记》。1845年,马克思又在英国曼彻斯特完成了《曼彻斯特笔记》。这些笔记为马克思与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制定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之后,为了批判蒲鲁东,已经确立了唯物史观基本立场的马克思创作出版了《哲学的贫困》一书,以论战的形式第一次科学地表述了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基本观点。在这之后,马克思在伦敦又进行了深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留下了大量的摘录、札记,总共有24册笔记,这就是《伦敦笔记》。

资本论》第一卷1867年德文第一版(汉堡

第三,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与创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从1857年开始,马克思把自己多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系统整理、总结,撰写政治经济学著作。1857年8月到1858年5月,马克思写成了篇幅巨大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即《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共6篇。该手稿涉及后在《资本论》中详细加以探讨的许多重要问题。该手稿还首次明确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分析了包括剩余价值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概念。因而,这部手稿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和《资本论》写作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www.xing528.com)

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写作计划的变化,马克思曾签订的关于出版两卷本政治经济学著述的合同并没有付诸实施。这时他又设想用六个分册来阐述其思想。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就是“六册计划”的第一册。而当马克思开始写作第二分册的时候改变了计划,他决定以“资本论”为全书的正标题,而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从1861年8月到1863年6月,马克思创作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总共23册。这部手稿主要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梳理和批判(构成了后来《资本论》第四册的主要底稿)。1863年至1865年,马克思在以上两部手稿的基础上又写出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内容分为三部分,基本上相当于后来《资本论》的第一、二、三册(卷)。这时马克思逐步形成了《资本论》四册结构的计划,1866年10月,四册结构计划得以最终确定。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图景

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已经计划两本书的写作:一本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另一本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但并未实现。1851年,他计划写三本书,即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论述政治经济学史,但也没能实现。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设想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五篇计划”是这样的:“(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的)。(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国外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

而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将上述“五篇计划”修改调整为 “六册计划”:“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由此可见,《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部未完成的鸿篇巨制。而《资本论》全四册不过是其中第一册“资本”中的第一篇“资本一般”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罢了。《资本论》全四册的内容充其量也只是涉及前三册即“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的部分内容,而对“国家”、“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三册几乎没有系统研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具体的、总体的再现过程,远远未能完成。这种巨大的未完成性,也意味着体系的开放性和理论的现实性,为我们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研究空间和理论生长点。

“六册计划”的宏大理论图景也表明,《政治经济学批判》决不是单纯的经济学专业著作,而是包含着对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总体再现、本质把握与未来预见。因而,《政治经济学批判》显然具有哲学世界观的意蕴。这就引出了更进一步的问题:在马克思思想中,哲学与经济学究竟是何种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