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非洲非投资增加

21世纪非洲非投资增加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非洲的GDP由于资源价格的高涨不仅名义值膨胀了,新的投资也增加了产量,也就是说实际值也增长了。通过图5-7,我们发现,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FDI紧跟北非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增加,特别是2005年以后急剧增长。1997年最初的高峰反映了对刚刚民主化的南非的投资热潮。图5-8显示的是对非洲新兴产油国FDI的变迁。赞比亚、加纳、科特迪瓦、坦桑尼亚、博茨瓦纳、塞舌尔等被先行投资的国家的FDI呈现增加的倾向。

21世纪非洲非投资增加

21世纪非洲的GDP由于资源价格的高涨不仅名义值膨胀了,新的投资也增加了产量,也就是说实际值也增长了。用换算成1990年美元价的联合国实际GDP计算经济增长率,我们发现,2003—2007年期间世界经济平均年增长率为3.65%,北非为5.63%,撒哈拉以南非洲为6.05%。

图5-7是流入非洲的国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的变迁。通过图5-7,我们发现,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FDI紧跟北非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增加,特别是2005年以后急剧增长。1997年最初的高峰反映了对刚刚民主化的南非的投资热潮。民主化后的南非经济急速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大型企业的并购反复进行,资本的流入(外国企业对南非企业资产的收购)和流失(南非企业对外国企业资产的购买)使得资本收支剧烈变动。在这个过程中,南非企业成了其他非洲国家企业的重要投资者。不是绿地投资而是以企业并购为主,自身也作为投资者。这种南非模式在非洲是完全特殊的形式,只能在南非看到。

图5-7 对非FDI[23]

(出处)笔者依据UNCTAD(2008a)的数据制作而成。

继南非掀起的1997年高潮后,1999年再次掀起高潮的是对安哥拉的投资。安哥拉自1975年独立后直到2002年一直处于内战状态。但即便是内战时在安哥拉北部的飞地卡宾达,由雪佛龙(Chevron)公司旗下的CABGOC(Cabinda Gulf Oil Company,卡宾达海湾石油公司)负责的石油开采工作一直在继续,这也是政府战争费用的重要来源。1997年,安哥拉开始开采深海石油,2004年中国参与安哥拉石油开采事业。

图5-8显示的是对非洲新兴产油国FDI的变迁。通过图5-8,我们发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之后对石油挖掘的投资开始出现,21世纪之后速度加快了。走在前列的对安哥拉FDI从2005年起成为负数,这是因为安哥拉国家燃料公司(Sociedade Nacional de Combustiveis de Angola,Sonangol)回购了石油权益(EIU,2008a:27)。安哥拉国营燃料公司也着手获取国外权益,这种动向只有在非洲产油国中的安哥拉能看到。

图5-8 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新兴产油国的FDI[24]

(出处)笔者依据UNCTAD(2008a)的数据制作而成。

图5-9是为了与过去的业绩相比较,使用了联合国的通货紧缩率平减指数将产油国的FDI流入额实质化的图。除了这张图里所列举的,还有一些生产原油的国家,但对原油出口依存度不高的国家对石油以外的投资比率高,因此将它们排除在外了。对中东产油国的FDI,1974年与1979年、1980年都是负数,这反映了石油危机时石油权益国有化政策,其后的投资热潮主要都是以丰润的石油金钱(Oil Money)为背景的。但对中东产油国的FDI在1986年石油价格暴跌之后陷入了永久性低迷期。支撑石油危机及之后低价格时代的供给增加的是挪威、英国、加拿大、巴西等非OPEC产油国,但在北海油田和美国的产量过了高峰期时,发现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起中东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开发开始推进了。这种世界性动向在非洲也有表现。

让我们通过最极端的例子——赤道几内亚来看一看通过石油投资非洲经济发生了何种变化。赤道几内亚是西撒哈拉与西班牙的殖民地,是由夹在加蓬和喀麦隆之间的狭小大陆部分和岛屿构成的小国,其人口仅有50万。首都马拉博所在的比奥科岛是非洲最早引进可可的地方。1992年在北部海域发现了大型油田,之后由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公司进行了石油开发。(www.xing528.com)

图5-9 对产油国的FDI(1990年固定价格)[25]

(1)伊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UAE。
(2)安哥拉、喀麦隆、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苏丹。
(3)(1)和(2)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加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委内瑞拉、哥伦比亚、文莱、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
(出处)笔者依据UNCTAD(2008a)、UN(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图5-10展示了赤道几内亚的发展历程。20世纪后半期,与当时GDP匹敌的投资额开始流入赤道几内亚,大量挖掘器材被进口,不久赤道几内亚就蜕变成出口额与GDP相同的产油国。其于1998年起生产天然气,且日本企业也参与进来了。在被改造成产油国的过程中,赤道几内亚的经济一直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在增长,年增长率高达34%(1990—2007年),人均GDP从1990年的392美元跃升为2007年的2万美元,一跃成为非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但是,赤道几内亚的幼儿死亡率为12%,国民平均寿命也停留在50岁(均为2005年数据,UNDP,2007),且即便在2009年,也在接受人均77.5美元[26]的ODA援助。但是,因为GDP的提高,在高速增长开始前的1990年达45%的援助依存率,到了2007年下降为0.3%。

图5-10 赤道几内亚的经济发展

(进出口、FDI和ODA与GDP的比值)[27]
(出处)笔者依据UN(2008)、UNCTAD(2008a)、OECD(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赤道几内亚的例子非常极端,但是,基本上在新兴产油国和资源国均发生着由FDI牵头的类似经济结构的改造。如此,撒哈拉以南非洲进入21世纪后终于逐渐进入世界经济的队伍,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开始增长了。其背后是以中国需求为主的长期性资源需求预测的变化,以及深海油田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企业投资能力的提高。换言之,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与世界经济情势的变化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而并非由非洲自身的内在因素引起的。

图5-11是用与GDP的比例计算出的FDI规模。通过图5-11,我们发现,产油国的比率高是理所当然的,非产油国的比率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逐渐增加,2006年起出现急剧增加的态势。赞比亚、加纳、科特迪瓦、坦桑尼亚、博茨瓦纳、塞舌尔等被先行投资的国家的FDI呈现增加的倾向。2007年FDI也开始流入马达加斯加、肯尼亚、刚果(金)等之前接受投资额很少的国家。这些国家中的大多数是资源相关投资或深掘投资[28],因此,很难说今后FDI范围还会不会继续扩大。但是,外资的大规模进入却使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资源国还是非资源国,都有对金融、观光、商业通信等资源以外领域的投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商业模式开始被开发。这就是所谓BOP(Bottom of the Pyramid)商业,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对此进行论述。非洲作为市场的商业无关资源赋存被开发,非洲经济整体变得活跃。

图5-11 撒哈拉以南非洲的FDI/GDP比率[29]

(1)安哥拉、喀麦隆、乍得、刚果、赤道几内亚、加蓬、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苏丹。
(出处)笔者依据UNCTAD(2008)的数据制作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