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军现代作战理论研究:非对称、非接触和非线性作战

美军现代作战理论研究:非对称、非接触和非线性作战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非对称作战、非接触性作战和非线式作战”理论也称为“三非”作战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的现代作战理论的代表,也是美军新军事变革的重要理论成果。美军认为,“非对称作战”是在联合作战中最有效地使用其部队的方式,可提供产生巨大作战潜能的机会。总体来看,美军“非对称作战”理论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因此,“非对称作战”是美军当前和今后联合作战“最有效的办法”。

美军现代作战理论研究:非对称、非接触和非线性作战

“非对称作战、非接触性作战和非线式作战”理论也称为“三非”作战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军提出的现代作战理论的代表,也是美军新军事变革的重要理论成果。本节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和介绍。

1.美军的“非对称作战”理论

1)“非对称作战”理论的提出

“非对称作战”理论是借用自然科学的术语,表述敌我双方力量之间相对关系的概念。其对立面是对称作战。按照美军的说法,“对称作战”是指两种相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例如,地面部队同地面部队、海军部队同海军部队、空军部队同空军部队的交战。“非对称作战”是指两种不同类型部队之间的交战,如空军对海军、空军对陆军、陆军对空军和海军的交战。“非对称作战”理论的宗旨是利用不同类型部队之间客观存在着的杠杆力量,以己方部队的长处攻击敌人的弱点。“杠杆力量的作用可以使联合部队司令将其意志强加于敌人,加重敌人的困境,保持己方主动权。”

(1)“非对称作战”理论的提出过程。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美军参联会通过总结海湾战争及其他历史上的战争经验,在其联合出版物中提出非对称作战理论,规划出未来联合作战的纲要。美军认为,“非对称作战”是在联合作战中最有效地使用其部队的方式,可提供产生巨大作战潜能的机会。因此,要求联合部队司令官通过使用不同的军种和兵种,利用不同的机会,实施非对称作战,瓦解和击败敌人。

1991年,美军参联会在其第1号联合出版物中首次提出“非对称作战”理论,并以海湾战争为例解释如何发挥其联合部队的非对称作战能力,强调联合行动的本质就是己方部队的相互作用和对敌方部队的相互作用。己方部队的相互作用表现为支援和被支援关系,而与敌方部队的相互关系则表现为对称和非对称之间的区别。1993年,美军参联会在第3−0号联合出版物中进一步发挥与阐释了“非对称作战”理论,认为对敌人的“对称和非对称作战”行动的相互作用,是联合部队司令官实现集中与协调所有陆海空部队行动的另一种形式。通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部队机动,机智灵活地使用联合部队的“非对称作战”行动攻击敌人的弱点,建立战场优势。为了发现和利用敌人的弱点,联合部队司令官必须灵活采用各种“非对称作战”行动方式,以保持己方行动自由。

在随后发布的一系列文件,如1996年《2010年联合构想》,1999年《联合战略评估》,1998年、1999年和2000年美国国防部长提交的国防报告和《2020年联合构想》中,美军的“非对称作战理论”得到了引申、完善和发展。例如,1999年《联合战略评估》提出了一个“战争的非对称方法”的概念框架和一系列对策建议;在创立联合作战理论基础上,《2010年联合构想》引入了“制敌机动”的原则;《2020年联合构想》则确立了“全谱控制”的理论,即美军寻求在物理和电磁形式上全面控制战场空间,以获得更高水平的非对称作战能力。

(2)美军提出“非对称作战”理论的原因。

总体来看,美军“非对称作战”理论的提出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源自美国对自身安全的警惕。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美国面临的威胁主要是非对称威胁,要求美国以非对称手段加以对付。1997年美国防部公布的《四年防务审查报告》强调了“不对称攻击”对美安全的威胁。该报告认为:“美国在常规武器竞争中的优势促使对手使用诸如不对称的方式来攻击美国的军事力量、海外利益和美国本土。”从而表现出美国对其对手可能避免与实力占优势的美军正面较量,而采取恐怖行动、核、生、化武器和网络战的手段对其发起攻击的一种担心。其次是源于美军强调运用军事优势,力争减少伤亡而取得胜利的作战指导思想。美军已经开发和制造了大量高技术武器,如果要让这些武器在战场上得到有效使用,就要求作战行动以某种方式形成实施非对称作战的条件。因此,“非对称作战”是美军当前和今后联合作战“最有效的办法”。在未来战争中,美军既会根据自己的技术优势对对方发起非对称攻击,更会对自己可能要遭受到的不对称攻击认真加以防御。最后,“非对称作战”符合美国奉行新干涉主义、建立和保持世界霸权的国家战略的需要。

2)“非对称作战”理论的解析

美军认为,不同作战力量之间客观上存在着非对称关系,为实施“非对称作战”提供了客观条件。例如,地面部队有很强的攻击地面目标的能力,但是如果攻击空中或海上目标,其作战能力就十分有限。同样,防空武器系统可以有效对付空中目标,但是却无法对付海上力量以及地面部队或特种部队的进攻。如果在作战行动中充分利用这种非对称关系,那么所有作战部队中的杠杆力量就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就可以获得战场的决定性优势。不仅如此,美军还认识到,与未来的任何对手相比,其21世纪的联合部队在技术质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客观上与对方构成明显的非对称关系。“非对称作战”通过统一指挥陆、海、空、太空和特种部队,实施全谱作战范围的多侧面行动,以充分发挥和运用这种优势,使敌人充分暴露其弱点,然后扩大并利用这种弱点,就能掌握战场主动权,迅速取得胜利。

美军认为,战略的非对称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正面的非对称要求使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获得一种有利态势。与对方相比,美军有明显的技术装备优势,因此具有许多正面的非对称。美军的“非对称作战”理论要求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和发挥己方正面的非对称,保护和回避己方负面的非对称,以对付敌人对己方所构成的威胁。负面的非对称,指对方可能利用美国的弱点和脆弱性实施攻击,也就是说,负面的非对称是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美国领导的北约组织与苏联领导的华约组织互相对抗,但双方在军事力量上势均力敌,所以美国面临的威胁是对称性的。但是在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失去了势均力敌的敌人和对称性的威胁。目前,美国面临许多非对称威胁,其中最具危险性的是恐怖主义活动、使用或威胁使用大规模毁灭武器和信息攻击。美军《2020年联合构想》就指出,美国的敌人也许不会挑战美国的强点,而是通过非对称方式攻击美国及其利益。美国的对手可以寻找出美国的弱点所在,设计出攻击的方法。非对称性手段出现的可能性也许是美国即将面临的最严重的危险,这种危险包括远程弹道导弹的攻击和其他对美国公民和疆土的直接威胁。对方的非对称性手段,通常比技术上的相对失衡要重要得多,非对称性进攻所产生的心理压力也许远远超出实际造成的物质损失。对手会通过发现关键性的弱点,发展“非对称性作战”理论和能力来攻击或扩大这些弱点,从而在战术、战役或战略层次上取得非对称性优势。美军认为,这种潜在威胁的例子在海湾战争中已经显现出来,伊拉克军队使用的“飞毛腿”导弹等一些高技术武器,对美军和以色列构成了威胁。最近几年恐怖活动对美国本土和海外使馆与驻军的袭击,已经证明了美军对其所面临的威胁的判断。恐怖主义分子精心策划和设计的这种非对称攻击方式,令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的美国也难以防御。

美军“非对称作战”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充分利用敌人的弱点,发挥己方部队的优势,以最小的伤亡赢得胜利。但是,如果仅限于飞机对飞机、坦克对坦克、军舰对军舰等的对等交战,就会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和胶着状态。达成上述基本目标的最佳途径,是在联合作战中,充分发挥作战部队独特的优势和特有的非对称作战能力,以各个部队“非对称作战”力量形成的合力,对敌方产生强烈震撼打击作用,扩大并利用敌人的弱点,打破敌人的平衡,以最小的伤亡取得胜利。这就要求陆、海、空、太空和特种部队必须置于统一的指挥架构内,协同行动,最有效地达成战术、战役和战略目标。非对称作战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信息战和远程精确打击是美军最大的非对称作战优势。因此,非对称作战要求美军在联合作战中实施信息战,使敌人变成聋子、瞎子,毫无还手之力;使用非接触远程精确打击战术,寻求零伤亡。

必须指出,美军所说的“非对称作战”并不是指使用不同军兵种部队作战,而更多的是指不同军兵种部队统一指挥、协同作战。“非对称作战”也不是指在战场的所有时间和空间都对敌人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非对称作战”理论强调,必须通过寻找和利用敌人战略和战役计划中的弱点,发现、锁定和打击敌人,并及时地在关键点上,协调运用所有作战力量以达成作战目标。“非对称作战”理论要求把有机搭配的不同军兵种部队、作战力量和武器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编组和部署,以获得最有效的作战效能。该理论强调,必须将所有的部队在宽广的地域展开部署,在最佳的作战时机到来时,迅速集中优势力量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然后又迅速在宽阔的地域重新展开部署作战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对称作战”摆脱了单一军兵种的限制,意味着任何作战行动必须从一开始就考虑和计划合理部署适当的军种和兵种。美军在《2010年联合构想》中提出的“制敌机动”原则,现已成为四个作战原则概念之一,即在多维度上运用信息、打击和机动能力,部署和使用疏开面积更大的陆、海、空、天联合部队,以完成指定的作战任务。该构想认为,通过综合利用由美军的位置优势以及有决定性意义的速度和节奏造成的非对称力量,使美军得以使用决定性的力量打击敌人各级部队的重心,迫使敌军要么从不利的位置上做出反应,要么撤退。与传统作战行动相比,“非对称作战”确实需要更加完善的作战计划和更充分的战斗准备。所有联合部队必须按照联合作战条令进行训练,充分做好准备,各军兵种之间密切相同,实现无缝隙的支援和协调。为充分发挥总体作战效能,美军强调根据总的作战目标统一作战计划,要求所有军兵种指挥官制定完善的战斗行动纲要。

根据美军联合作战条令,“非对称作战”理论不仅强调对作战部队的保护,而且更重视采取主动进攻行动,特别是利用有利作战时机,实施更有影响力和明显效率的精确打击。例如,使用舰载或空载导弹攻击敌方纵深内的陆上目标,不仅易于达成突然性,而且可以减少己方伤亡。在战役和战术行动中,相同种类的军兵种部队直接交战可能会导致重大伤亡,而使用不同的军兵种部队,可以对敌人实施迅猛的突袭攻击。这样可以打蒙敌人,使其不能组织全面而有效的抵抗和防御,减少相同类型军兵种之间直接对抗的机会,同时使敌人遭受重大伤亡,并把己方损失降到最低点。

对不同军兵种部队的作战行动来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发现、区别和跟踪目标。美军认为,在21世纪,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使用能发送准确发现与跟踪目标数据的先进装备来解决。装备有这种先进技术手段(如空间定位、目标区别、目标跟踪和数据通信等)的未来数字化战场可以不停顿地收集、处理和传输战场信息,及时而全面地向联合部队司令提供准确的数据。这将提高美军的战场形势感知能力,使其更加准确地预测与跟踪千变万化的战场形势,更加快速、及时、正确地决策,精确使用全部作战力量和武器系统,牢牢掌握主动权。

2.美军的“非接触作战”理论

美军“非接触作战”最早作为一种战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于冷战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一定发展,在海湾战争中得到运用。20世纪90年代,美军公开发表了非接触作战的一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尔后美军参加的历次局部战争中得到了实战检验,逐步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善成熟的作战理论。

“非接触作战”是指在远离敌人的情况下,运用C4ISR系统和远战武器装备,对敌方实施防区外远程精确打击的作战行动样式。在较大规模战争中,这种作战样式主要用于摧毁敌方国家维持战争潜力和实施战争的能力,使其信息系统或作战体系或经济系统瘫痪,失去抵抗能力和抵抗意志,加快战争进程。在一般性冲突中,主要用于“惩罚、警告”敌方,使敌人受到“外科手术式”的打击,产生强大“震慑”,进而以小战达成作战目的。美军及其盟军在近年来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冲突中,多次成功地运用这种作战样式,效果十分明显。

1)美军“非接触作战”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美军“非接触作战”理论形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作为参战较晚的盟军主力,在认真汲取各参战国作战的经验教训后,鉴于美军缺乏实战经验,为了减少人员伤亡,保存实力,适应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作战时提出“火力制胜”的战法。即在美军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依靠地面部队自身的火力,在防御前沿构成“火网”,以对付德军的坦克集群和日军密集步兵的集团冲锋。当对方进攻至防御前沿的某一线时,美军无法承受对方巨大的近战火力有可能丢失阵地时,则在后方或翼侧兵力兵器的掩护下,迅速后撤至下一道阵地,继续坚守,直到大量杀伤对手有生力量,迫使其无法达成进攻企图。例如,在1944年12月22日阿登战役中,美军第101空降师和第10装甲师的“B”战斗群在法国巴斯托尼市东北郊的防御战斗中,成功运用这个方法,与德军反复冲杀,阵地几易其手,最终抗住了德军党卫军第6坦克集团军的猛烈进攻,并在12月26日天气放晴时,在空军的支援下,一直坚持到巴顿将军的到来。战史评论说,这是决定战役胜败的关键,若德军一旦拿下巴斯托尼,就可以获得宝贵的坦克燃料,在天气的掩护下,有可能取得战役的胜利。这一阶段,美军并未明确提出“非接触作战”,只是在具体的战斗中,认为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发挥出自己的火力优势,抗击数量占优势的进攻者。

朝鲜战争使美军较为系统地发展了这种战法。在美军防御时,常常在中、朝军队6倍以上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尽管拥有强大的空中和地面火力优势,阵地仍很难坚守。李奇微将军在认真研究中朝军队的作战特点后,明确提出,要以美军所谓的“火海战术”对付我军的“人海战术”,并规定“联合国军”在非战术要点防守时,每昼夜后撤的距离不得超过35千米,待我军经7~9小时远程跋涉抵达美军阵地时,美军则以逸待劳,以优势的火力迎击我军。战后,这种作战方法广泛运用于学院教学中。其中的许多做法,如封锁(孤立)战场,综合运用各种火力杀伤接近前沿之敌,主动撤离下一道阵地,预备队反冲击,坚守与机动等,均用在冷战时常规作战理论中。

在冷战时期,美军为有效抗击华约军队大规模集群坦克的突破,曾设计过很多战法,以保证战略防御前沿坚守时,北约有足够的时间调动战略预备队进行反击。例如,使用中子弹、战斗直升机打集群坦克,采用纵深打击保证近战的胜利等,但都不能很好地解决近战中的具体战术问题。美军计算,在1个营的防御正面,苏军经纵深打击后,在近战中仍可展开6个摩托车步兵营的兵力,攻防比例为6:1,占有绝对优势。据此,美军根据双方武器装备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进行了精确的战法设计。其设想在防御阵地前沿布设了大量的爆炸性和非爆性障碍物,形成一个完整的障碍物体系。当机械化步兵营地域防御时,在防御纵深内建立多个(道)营、连防御阵地,实施灵活机动的逐次防御,在弹性防御的原则下,先力求大量歼灭对方的有生力量,而后在“决定性”的近战中击败对方。通过计算机模拟和实兵演习论证,美军认为,只要指挥官正确地运用这个战法,足可在战斗阵地前沿成功地消耗对方40%~50%的有生力量,使其迅速失去战斗力。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美军设计战法的理论依据。一是便于发挥己方反坦克武器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的战术技术优势,最大限度地杀伤敌装甲目标;二是便于减小对方占有绝对优势的巨大的近战火力威胁;三是便于诱敌进入美军火力歼击区,为反冲击创造有利战机;四是融会了脱离接触,间接打击,避免决战的近战思想。

在海湾战争中,精确制导弹药技术的广泛使用为美军发展这个战法描述了美好的前景。美军提出,在兵力投送初期的地域防御作战中,从前沿前10千米的距离上开始袭击和拦阻对方,要从掩护地域战斗开始,不让敌人逼近,避免与敌决战,最大限度地歼灭、消耗进攻之敌。在作战中,美军根据精确弹药技术在反坦克方面的发展,使美军在进攻和防御时使用非接触作战时的安全系数大大增加,在对付人数众多、装备不及美军的第三世界国家军队作战中,真正做到伤亡小、效益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M1A1坦克分队与伊拉克军队的T−72坦克分队遭遇后,立即退到T−72坦克的直射距离(1 800米)以外,利用M1A1坦克直射距离(2 500米)远的优势,成功地打距离差,在美军坦克在与伊拉克军队坦克的近战中,人员伤亡比达1:600至1:1 000,装备战损比也达到1:100左右。

综上所述,美军“非接触作战”就是指充分利用己方在“速度、隐身、防区外发射空对地武器、高超的侦察与情报处理能力,以及技术装备等方面的有利条件”,针对对手落后于己的“技术差”,采取“集中火力而不是集中兵力”的方法,对敌实施决定性打击,全面陷敌于瘫痪状态,在己方部队不受或较少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打败敌人的一种作战理论。

2)美军实施“非接触作战”的主要模式

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美军实施“非接触作战”的情况来看,其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并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这种模式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空、地、海、天、电磁五维一体的情报侦察,为“非接触作战”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情报保障。

美军强调,应综合协调各种情报侦察手段,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全球立体情报侦察体系,以实时掌握敌人的动态,为作战决策和部队行动提供基础。(www.xing528.com)

在太空,美军已建立了由成像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导弹预警卫星和海洋监视卫星等四类卫星组成的太空侦察网,侦察范围覆盖全球。其“锁眼”KH−11照相侦察卫星,可以进行昼夜拍摄,分辨力高达0.15米;“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是世界上唯一的军用雷达成像卫星,成像精度达0.3米,不受各种恶劣气候影响,弥补了光学侦察卫星的不足,在“持久自由”行动中,这种卫星每15分钟飞越目标上空一次,对目标进行追踪。

在空中,美军使用的E−8A监视与指挥机,配备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探测范围80~250千米,监视地域超过4万平方千米,每分钟可跟踪数千个目标;美空军的RC−135和海军的EP−3等电子侦察机,可以监听、收集和分析电子信号、对话和数据流,甚至可以监听移动电话;U−2侦察机的最新改进型TR−1A高空侦察机,配备了最先进的“电子眼”摄镜头,可以从4.8万英尺[1]的高空拍摄清晰的地面图像。此外,为弥补战术侦察力量的不足,美军还大量使用无人机。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出动无人机533架次,执行空中侦察、指示目标、校射火力和打击效果评估等任务,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对阿富汗军事打击中,首次参加实战的“全球鹰”无人机在第一轮攻击前5小时,完成对阿富汗所有要地的侦察任务,使首轮50枚巡航导弹准确命中目标。

在地面、海洋,美军建立了遍布全球的监视、侦察网。美军地面情报侦察装备不仅具有信号搜集能力,用来获得外国政府和军队的情报,而且还可以直接引导武器发射平台对敌方指挥所、通信部门等要害设施实施精确打击。在“盟军力量”行动中,美军的信号情报能够听到南战地指挥官的谈话,并直接引导武器对其瞄准和攻击。

除了高技术侦察手段外,美军还重视传统的地面部队以及特种部队的侦察。在作战中,地面侦察小组和特种作战小队携带便携式侦察及通信装备,深入敌后,为非接触作战提供实时、精确的情报。

实时、准确的情报为美军实施非接触作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海湾战争中,美军选定的900个重要目标中,事后证明仅选错两个,而在“盟军力量”行动前的半年,北约已完成对南联盟900个目标包括9 800个瞄准点的“目标编目表”。

(2)打击对方的防空体系,夺取制空权,使之失去还手之力。

美军通常在战役发起之初,集中电子战力量,对敌方的通信、预警和雷达系统进行软/硬杀伤,从而牢牢掌握战场制电磁权。与此同时,首先出动F−117A隐身战斗机和B−52战略轰炸机等战场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强的飞机和巡航导弹,并通常利用夜暗对敌方的防空系统、空军基地、指挥控制中心和通信中心实施重点打击,在对方防空体系中“撕开口子”,而后实施大规模空袭,从而一举剥夺对方的制空权,从整体上瘫痪对方的防空体系。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利用海湾上空的17颗电子侦察卫星,空中160架电子战飞机和地面8个电子战营,对伊拉克形成了地面、海上、空中和空间四维一体的电子战部署。在战役过程中,多国部队的各型电子战飞机对伊拉克通信、预警和雷达系统进行软硬杀伤,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军队的防空能力,提高了多国部队空中飞机的安全率和空中突防的成功率。在空袭中:首先,使用B−52战略轰炸机和F−117A隐身战斗机攻击敌防护严密的战略目标,并在第一次攻击中,就用2 000磅的制导炸弹,以直接命中的方式摧毁了伊拉克的通信大楼;随后,又攻击了伊拉克一体化战略防空系统和机场。在此期间,多国部队出动了1万多架次作战飞机,对伊拉克的24个主要机场、30多个疏散机场,以及防空指挥中心、雷达站和防空兵器阵地连续攻击,瘫痪了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破坏了机场跑道,摧毁了375个飞机掩体和150多架飞机,致使伊拉克军队基本失去进攻性作战能力,一举夺取了制空权。

(3)打击敌重心,削弱敌方战争潜力和抵抗意志,为直接达成战争目的或地面部队投入作战创造条件。

美军认为,打击重心“是一切战役计划的关键”和“通往胜利的最可靠和最迅速的途径”。除了对方的防空体系之外,美军通常将与对方战争潜力和抵抗意志息息相关的目标和有生力量定为重心。在海湾战争中,在夺取了制空权之后,多国部队将伊拉克重要指挥控制中心、化学武器设施、发电厂和变电站等战略性目标作为重点打击目标;在战争后期,则将打击重心转向了伊拉克军队地面部队的精锐共和国卫队,并为此出动作战飞机5 646架次。在“盟军力量”行动中,北约在取得制空权后,为了削弱南联盟的战争潜力和抵抗意志,不断扩大打击目标的数量和范围,从以打击军事目标为主逐步扩大到打击战争潜力目标(炼油厂和油库等),再到政府机构目标(内务部、总统官邸等),最后又扩大到民用基础设施(工厂、电视发射塔等)。北约的非接触打击,给南联盟造成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最终迫使南联盟做出重大让步,基本上达成战争目的。

3)美军重视发展“非接触作战”的主要因素

任何一种作战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说,“非接触作战”理论已经转化成美军作战重要指导,成为美军作战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非接触作战”体现了美军技术制胜的思想。依据攻防双方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性能进行战法设计,是美军“非接触作战”的明显特点。在对苏军的防御作战计算时,美军就认识到,在对方近战兵力兵器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兵器数量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几的对抗,是玉石俱损的做法。即使在武器系统战术技术性能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仍不能改观。唯一的做法是进行合理的技术数据分析,找出合理的作战方法。可以说,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装备的火力,打击和消耗对方,是美军作战中的一贯做法。

(2)“非接触作战”体现了美军灵活机动的思想。从本质上讲,“非接触作战”是美军机动防御样式在地域防御中体现。在机动防御中,美军作战的目的是尽可能地迟滞、消耗对手,以空间换取时间,为己方完善地域防御体系或反击作战创造有利条件。而在地域防御作战中,美军作战的目的是尽可能杀伤、歼灭进攻之敌,促其迅速失去战斗力,为己方转入进攻创造条件。美军将这两种作战样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避免了机动防御中空间的迅速丧失,又避免了地域防御中兵力兵器的大量损失。从历史上来看,美军是不喜欢固守某地的,要固守的话,一般是在兵力兵器占绝对劣势,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符合当今美军进行干涉行动时的“以少击多”“前沿存在”“避免伤亡”等思想。因此,美军认为,防御中实施灵活机动的防御,以火力的优势弥补兵力的不足,依赖可靠的火力优势,灵活运用火力和兵力,最大限度地减小对手巨大的近战火力优势,通过对阵地的反复争夺,逐步消耗攻方实力,改变攻防兵力对比,为己方反守为攻创造条件,才有可能达成作战企图。

(3)“非接触作战”体现了美军重心打击的思想。“非接触作战”也正是紧紧抓住进攻一方装备技术不及美军、部队大量暴露在美军强大的火力打击之下、急于近战的弱点。极力打击对方承受伤亡的意志和部队的韧劲,迫使对方在“脱离接触”的范围内,在美军火力歼击区内,在心急焦灼的心态下交战,只能被动挨打,却不能发挥近战中兵力兵器的巨大威力,有效攻击美军。这种重心打击就是美军所说的,集中战斗力击敌弱点,必须将战斗力迅速地、不失时机地、协调一致地集中到敌方弱点上。

(4)“非接触作战”体现了美军“作战顶点”的思想。“非接触作战”并非反映了美军惧怕近战、决战和伤亡的心理,而是表面上的“脱离接触,避免决战”,实质上改变攻防兵力兵器对比,通过“决定性”的攻势行动,促使对方作战顶点的尽快到来,使对方最终丧失进攻作战的能力,从而为己方反守为攻创造有利条件。

3.美军“非线式作战”理论

1)美军“非线式作战”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从战争史的角度来说,美军在较长的时间内就开始实施“非线式作战”。从20世纪下半叶起,美军在多场战争中就较广泛地运用了“非线式作战”。在60~70年代的越南战争中,美军创造了直升机纵深攻击的战法。1983年,美军入侵格林纳达,将“非线式作战”发展到超越攻击作战的新阶段。在作战中,美军共动用230架飞机,以伞降和机降方式实现了95%的作战部队从空中垂直登陆,而凭借海上登陆工具上岛的部队仅为5%。在这一个时期,美军并没有将非线式作战明确为一种作战样式。随着战争实践的积累,美军逐渐认识到,技术进步加快了战场作战节奏,增大了作战纵深,过去仅限于陆地的地面作战,发展为“陆海空一体”、“陆空一体”、“海空一体”的大纵深立体作战,这种作战,交战双方将不再具有明显的战线划分。战争甚至连明显的前线和后方界限都将模糊,成为真正的立体化战争。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陆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指出,美军将实施“非线式作战”,认为“在地面战场上,没有明确规定的作战线”;“全维联合战役行动在主要方面是非线式的”。美军认为,“非线式作战”的基本特征是:战场流动性大,兵力密度小,结构不规则,作战行动十分灵活;交战双方的前后方界限模糊,没有完整、稳定的作战线,很少在某一个地区反复争夺;没有严格的前方、纵深、后方之分,前沿的意义下降;战役战斗将在全纵深同时展开,纵深作战具有决定性作用。到2001年9月,美军在颁发的联合出版物JP3−0《联合作战纲要》在联合作战的内容中专门阐述了“线式作战”和“非线式作战”问题。美军的一些军事杂志也开始大量讨论非线式作战问题。非线式作战已经成为美军联合作战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2)美军“非线式作战”理论的主要观点

美军“非线式作战”理论作为支持美军作战的重要支柱性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和观点散见于美军的各种作战条令和纲要之中。特别是作为美军联合作战纲领性出版物《联合作战纲要》中关于“非线式作战”的观点更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在这本出版物中指出,“线式作战主要反映的是沿作战线实施的作战,有可识别的己方前锋线”。“在地面战场上,实施“非线式作战”行动倾向于依靠的作战基地(岸上或海上),但没有明确规定的作战线。”在“非线式作战”中,“部队往往更多地关注指定的目标,而较少关注与友邻部队的地理位置关系,要求指挥员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力量,着眼于打击敌方作战体系的关节点来瘫痪敌方的整战体系,而不是单纯地攻占或防守某一地域,消灭敌方多少兵力兵器”。《联合作战纲要》还指出,“全维的联合战役行动在主要方面是非线式的。也就是说,空间、空中、海上和特种作战的主导作用可能或多或少地独立于地面部队的战线”;“海上作战行动、特种作战行动和平叛部队的作战行动往往是非线式的”。

“非线式作战”理论在其他有关美军条令和军事杂志中得到较多的讨论和阐述。美军认为,线式作战“强调保持地面部队与己方其他部队的关系位置。从部队的这种相对位置中,安全性得到提高,便于部队集中。“线式作战”固有的好处是能保证后方地域尤其是后勤支援基地与战斗部队之间供应线的安全”。而“非线式作战”“有利于获得所需作战行动的流动性、正面和纵深”。实施“非线式作战”,就必须加强对战场的判断,保持C4ISR系统的畅通有效,提高机动能力并实施广泛机动,加强对支援保障力量的协调。因此,“非线式作战”是广泛机动、全维联合作战思想的体现。在“非线式作战”中,没有严格的前方、纵深、后方之分,很少在某一个固定地区反复进行争夺。前沿的意义明显下降,战役和战斗将在全纵深内同时展开,纵深作战具有决定性作用。与“线式作战”方法相比,“非线式作战”的最显著特点是通过指定作战目标,而不是指定作战任务来达成作战目的。

“非线式作战”作战理论强调抛弃以前按照交战线层层推进的思想,根据打击敌人“重心”、瘫痪敌人指挥结构、摧毁敌人信息能力等多种需求,对敌实施立体全维打击。“非线式作战”的实质是全维联合作战。《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指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联合部队使敌人无隙可乘,却可迅速而有效地发现和攻击敌人的弱点”。

3)美军“非线式作战”理论的影响

美军“非线式作战”理论提出至今,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可以说,“非线式作战”是现代高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后,武器装备在远距离作战、精确制导等方面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特点就是不分作战前沿、纵深和后方,是全方位的纵深作战。“非线式作战”理论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军作战理论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空地一体战”理论、还是后来的“空地海天一体战”理论、“全维作战”理论等,都是与非线式作战理论一脉相承的。

此外,美军“非线式作战”理论在美军近期的几场局部战争中也都起到了直接的指导作用。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陆、海、空军和特种作战部队,正是在航天作战力量的支援下,从多个空间、多个方向对伊位克实施瘫痪和割裂,从而迅速夺取战场主动权,实现了战争目的。特别是在代号“沙漠军刀“的地面作战行动当中,采用了代号“左勾拳”的“非线性作战”策略。以少数兵力和航空兵牵制吸引住科威特的伊军主力,而美军主力地面部队取到沙特,绕到伊拉克军队力量薄弱的右翼一方,从敌后直插伊拉克军队后方发起强烈攻势,从而起到了“避实击虚”的理想效果,在地面作战一开始便掌握了主动,并取得了地面作战的胜利,大大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但是,美军在重视“非线式作战”的同时,并没有否定“线式作战”的作用。美军认为,在作战过程中,既要实施线式作战又要实施“非线式作战”。因为遂行“非线式作战”时,部队需要进入敌方纵深,易造成与支援、保障等的脱节而遭对方分割围歼,加之双方强弱互易快,发现、判断、捕捉对方弱点难度增大,因此“线式作战”仍具有实用价值。例如,在利用地形之利牵制敌人,稳定某一战线或者为另一方向的“非线式作战”创造条件时,“线式作战”仍具有重要作用。美军2001版《作战纲要》就明确指出:“‘线式作战’与‘非线式作战’并非互不相容。根据看问题的角度和部队级别的不同,部队要在作战中经常综合运用这两种样式。”

[1]1英尺=0.304 8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