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梯形图案宝石的计算过程刚好符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加深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有助于此公式记忆。探索二让学生阐述上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推导过程;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根据相应数学依据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进行其他思想方法的推导,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

(一)问题导学

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之前,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数列的前n项和”。

设计意图:为下面所教授的内容进行知识准备,做好铺垫。

(二)任务驱动

1.提出问题

泰姬陵陵寝中梯形图案中的一百层宝石共有多少颗?

2.教师分析引导

从上而下第一层是1颗宝石,第一层是2颗宝石,第三层是3颗宝石……第一百层是100颗宝石;若第一层是4颗,则直到第一百层是103颗宝石。

设计意图:以泰姬陵故事情景引入,增加趣味性,同时以具体图形展示,有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引起学习兴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教师提问:

(1)它是一个数列吗?你能用数列的形式表示出来吗?

(2)这是一个什么数列?

(3)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教师分析:实际上就是求这个等差数列从第1项加到第100项的和,即:4+5+6+…+103=?

教师提问:

思考:4+5+6+…+103=?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快速算出结果呢?

3.多媒体演示

(1)多媒体演示图形变化过程:倒置→合并→平行四边形

(2)每层数量不相等→每层数量相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未知变已知,从梯形转变为平行四边形,这样得到每层数量相等,可以由原来的加法转化为乘法运算,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计算。在此过程中,采用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及转换与化归的思想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过程,从梯形到平行四边形,把未知转化为已知。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梯形图案宝石的计算过程刚好符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加深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理解,有助于此公式记忆。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以数学思想方法为指导,亲历4+5+6+…+103=?的运算过程,重点关注在4+5+6+…+103=?结果的生成过程上,深度体会理解其结果的生成,深化了该数学学习。

(三)类比迁移

(1)介绍高斯“神速求和”的故事。

(2)教师提问:高斯的算法与刚才我们讲的算法本质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以故事形式,使学生感受知识的发展,有趣又生动,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总结学生分析的思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高斯算法,为倒序相加的方法渗透埋下伏笔。(www.xing528.com)

(四)探索新知

探索—

同学们,我们求出了前100项等差数列的和,如果求前n项等差数列的和又是多少呢?教师提问:1+2+3+…+(n-1)+n=?

方法:倒序相加法

Sn=1+2+3+…+(n-1)+n  ①

Sn=n+(n-1)+…+3+2+1  ②

①+②得:

2Sn=(1+n)+(2+n-1)+…+(n-2+3)+(n-1+2)+(n+1)

=(1+n)+(1+n)+…+(n+1)+(n+1)+(n+1)=n×(1+n)

总结:这里我们用的推导方法实质上就是数学中数列求和的一种方法——倒序相加法。

教师分析:这其实是求一个具体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

教师提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如何求它的前n项和呢?

设计意图:倒序相加法为公式推导奠定了基础。并且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思维灵活性和开放性也可以得到训练,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向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探索二

让学生阐述上述推导过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推导过程;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自主建构,根据相应数学依据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进行其他思想方法的推导,得出自己的研究结论。

当前深度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在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快速落实与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给广大一线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教学挑战。本书切合时代背景的要求,本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结合当下教育研究热点与高中数学教材特点,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创新性地将深度学习与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二者结合,系统研究其教学一般过程与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设计,旨在给当下的数学教学提供可参考的教学实践。进行高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度教学,教师最大化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作用,可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及数学综合能力,使学生日后更好地学习生活与工作。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8.

[2]张俊胜.根据高中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合理安排物理教学内容[J].文理导航(中旬),2011(5):32.

[3]沈亮.高中数学深度学习四个维度的例析[J].数学教学通讯,2019(06):41-42.

[4]丁杨华.让学生亲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J].江苏教育研究,2014(29):45-47.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

[6]虞秀云,彭玉洁,黄润华.聚焦真实问题递进统计教学——抛锚式教学下“最小二乘估计”课例赏析[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20(03):36-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