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秘戏曲曲种:了解所有珍贵收获

探秘戏曲曲种:了解所有珍贵收获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必讳言,评剧是一个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演唱为主的戏曲艺术。她有着雄厚的艺术滋养,但她并不因循守旧,而是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对评剧的唱腔、表演进行革新,她的艺术与时俱进,因此被称为“时代艺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凤霞的艺术达到了“井喷”阶段。小白玉霜是百年来评剧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的唱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低回婉转,甜美传情。

探秘戏曲曲种:了解所有珍贵收获

特别要称赞的是评剧的唱腔。不必讳言,评剧是一个以唱腔为主要表现手段,以演唱为主的戏曲艺术。评剧的唱腔是它吸引观众的最重要的手段。正因为这样,几代评剧艺术家都对评剧的唱腔进行了研究、继承、发展、创造,才使评剧舞台出现了流派争妍、繁花似锦的美好局面。最可贵的是,尽管评剧的唱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它始终坚持着通俗易懂的创作原则,始终与广大观众血肉相连。

从唱词上看,绝大多数的评剧唱词,特别是早、中期评剧剧目的唱词,通俗易懂,浅显明白。它不大喜欢用古奥冷僻的典故,它不常用类似于诗词的文言,它最擅长用生活中的大白话来叙述生活。请看看这些唱词:

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秦香莲》)

从东庄到西庄我到处把你找哇。(《夺印》)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刘巧儿》)

张五可,用目瞅,上下仔细打量这位闺阁女流。(《花为媒》)

亲生女儿真灵便,娶来个媳妇太讨厌。(《小姑贤》)

小春红,在一旁,抿嘴笑,不敢嚷。(《茶瓶计》

类似于这种文体语言在评剧中俯拾皆是。这些唱词通俗而不粗俗,有文化的、没文化的,接受起来都没有困难,这就难怪评剧在市井百姓中拥有大量的观众了。

从唱腔上看,评剧自它的发展中期起,在唱腔上就达到了高级阶段,再往后更是突飞猛进。到了20 世纪50 年代,评剧的唱腔百花齐放,完全进入了自由王国。

几代卓越的评剧艺术家率领着评剧大军,支撑起万紫千红的评剧花园。

简单地梳理一下,自月明珠、李金顺之后,刘翠霞、爱莲君、白玉霜、喜彩莲、小白玉霜、新凤霞、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等在女声唱腔上,刘小楼、魏荣元、席宝昆、张德福、马泰等在男声唱腔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一一介绍这些艺术家要占用很大的篇幅,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喜彩莲、新凤霞和小白玉霜。

喜彩莲 生于1916年,逝于1997年。喜彩莲出身于梨园世家。她有着雄厚的艺术滋养,但她并不因循守旧,而是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对评剧的唱腔、表演进行革新,她的艺术与时俱进,因此被称为“时代艺人”。青年时期,喜彩莲把电影《可怜的秋香》《双玉缘》《陈杏元和番》等改编为评剧上演,熟悉的题材,全新的表述,吸引了大量的观众。(www.xing528.com)

喜彩莲演出了许多传统评剧,像《花为媒》《九件衣》《刘翠屏哭井》,等等。同时,她还大量地排演了创新剧目。她演出的欧阳予倩编剧的《人面桃花》《武松潘金莲》等,完全是一股清新气息。她回时汲取京剧、曲艺、电影、话剧等兄弟艺术的优长,对评剧的音乐、伴奏、布景、服装等进行了大量的革新。特别是她对评剧中“反调”唱腔的创制,做了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喜彩莲具有丰富的表演技巧,演什么,像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喜彩莲也不过三十几岁,正是戏曲演员的黄金时期,可她不争名利,甘当绿叶,那是什么样的绿叶呀,是光彩完全不输于红花的绿叶。她在《小女婿》中扮演媒婆陈快腿,把旧时贪婪、狡猾的农村妇女演得活灵活现,有着强烈的剧场效果。她在《夺印》中扮演的烂菜花,时而阿谀奉承,让人腻歪得能起鸡皮疙瘩;时而泼辣刁钻,让人对她恨之入骨。她在《向阳商店》中扮演资本家阔太太傅桂香,那种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旧时有钱人的习气让人望而生厌。不夸张地说,喜彩莲塑造的这三个反面的配角人物形象,把喜派艺术推上了巅峰。

新凤霞 生于1927年,逝于1998年。新凤霞出身贫苦,很小就以演戏为生。她聪明伶俐,天生一副清脆嘹亮的歌喉,她的扮相活泼可亲,一副天真单纯的样子,扮演小姑娘可以说是人见人爱,讨人欢喜。她早期演出的《乌龙院》《三笑点秋香》《双婚配》等,受到观众欢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凤霞的艺术达到了“井喷”阶段。在不长的几年中,她陆续推出了《艺海深仇》《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祥林嫂》《无双传》《乾坤带》等一大批古装戏、现代戏。她努力与新文艺工作者相结合,创造出很多新的板式、唱腔。她在《乾坤带》中,首创了评剧的“凡字大慢板”,深情、流畅地抒发了银屏公主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敬畏老人、保护儿子的内心感情,成为新凤霞古装戏的代表作。她在《刘巧儿》中,创用了“喇叭牌子”,把剧中的天真少女初识情人的喜悦、羞涩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的唱段,好听易学,过耳难忘。至今将近六十年了,这个唱段仍如同流行歌曲一样为戏迷们传唱。《刘巧儿》堪称新凤霞现代戏的代表作。

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花为媒》拍摄成戏曲影片,这使新凤霞为更多的观众所熟知、热爱,也让一大批评剧的后起之秀对新凤霞仰慕不已。晚年,新凤霞身体不好,难以行走,她在课徒、著书上下了很大功夫。据统计,新凤霞晚年出书近400 万字,这应该是一个惊人的工程。此外,在《刘巧儿》《花为媒》这两部评剧电影中,评剧艺术家赵丽蓉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她在《刘巧儿》中扮演热心助人的大婶,把农村妇女那种憨厚、朴实演得十分到位;她在《花为媒》中扮演媒婆阮妈,演活了一个口巧舌能、甘当红娘的古代老太太,为影片增色不少。看惯了春节联欢晚会上小品表演中的赵丽蓉,回过头再来看看评剧中的赵丽蓉,看看年轻时的赵丽蓉,也别有一番情趣

小白玉霜 是白玉霜的养女,本名叫李再雯,生于1922年,逝于1967 年。小白玉霜是百年来评剧史上最伟大的表演艺术家。她从小失去父母,被白玉霜收为养女。评剧界习惯称白玉霜为“大白”,称她的养女为“小白”。生活在戏班当中,使小白自幼就能接触评剧,而且是高水平的评剧。耳濡目染,小白很早就能学着母亲的样子唱上几口。由于“大白”很早就逝去,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戏曲界说的“白派”就是指的小白玉霜的艺术流派

小白玉霜有得天独厚的嗓音条件,她的音色纯正,不带一点儿杂质;她的音域宽广,高低音演唱自如。小白玉霜的唱腔柔润平稳,深沉流畅,低回婉转,甜美传情。小白玉霜具有十分独特的演唱风格,她的演唱轻淡素雅,细腻含蓄。她从不声嘶力竭地拼命使劲,从不用放高腔、拉长声来哗众取宠。听小白玉霜的演唱,实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享受。她的唱腔,一听就如同一口美酒,甘甜宜人。然后你再慢慢品味,越听越好听,越咂摸越觉得味道香醇,耐人寻味。她在台上的从容台风,会让个别不懂戏的人误认为她不卖力气,其实这实在是误解。为她长期在《秦香莲》中配演秦香莲儿子的郝银荣曾经多次讲过:“外人看来,小白老师的演唱不用力,其实她是在暗中用力。我在剧中扮演小孩,每次演到秦香莲拉着我们在台上走时,我都能感觉到她的手心湿漉漉的,待到起唱时,手心里满是汗水。她是把松弛放到舞台,让给观众,而把紧张、用力留给了自己。”

小白玉霜十分敬业。她对自己扮演的每个角色、对角色的每句唱念都要字斟句酌。20 世纪50 年代,小白玉霜的艺术如日中天。在北京、在北方、在全国拥有无数戏迷。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评剧电影《秦香莲》,小白玉霜率领剧组参加拍摄。

熟悉的人都知道,小白玉霜的眉毛又粗又长,为许多女性羡慕。可在拍摄电影时,摄影师却提出了意见,认为小白玉霜的眉毛过粗,化妆时难以描画,而电影中需要很多特写镜头。这就出现了矛盾。摄影师提出后,剧组一齐犯了难。小白玉霜二话没说,回到房间,自己剃去了全部眉毛,留下空间让化妆师自由描画。从那天以后,小白玉霜每天用头巾包裹头部,进出各种场合。这种敬业精神感动了剧组的每一个人,也在整个文艺界传为美谈。

小白玉霜演出的《秦香莲》《杜十娘》《锯碗丁》《临江驿》《闹严府》《珍珠衫》《小借年》《打狗劝夫》《朱痕记》等有着极高的水平。她创演的新戏《九尾狐》《千年的冰河开了冻》《小女婿》《苦菜花》《金沙江畔》等代表着白派的新成就。她的很多唱段,如《秦香莲》中的“华堂上夫君豪饮妻卖唱”,《小女婿》中的“鸟入林,鸡上窝”,如《金沙江畔》中的“小酸枣”等,在民众中间传唱不绝。

小白玉霜最大的爱好就是唱戏。她把戏唱到工厂、农村、部队、学校抗美援朝时期,她与剧团一起奔赴朝鲜战场。她在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演出,创造过一天四场《秦香莲》的纪录。大家知道,《秦香莲》是一出表演、唱腔都十分繁重的大戏。在国内,小白玉霜也是十天半月才演上一回,而在朝鲜前线的一天四场,实在是累坏了小白玉霜。那天,演完第三场,小白玉霜的嗓子就已经疲劳,要不要演第四场?剧团的领导犹豫了。看到很多战士在渴望看到《秦香莲》,小白玉霜咬牙坚持说:“演!”小白玉霜和乐队商量,鉴于目前嗓子情况,演出中,哪些地方可以使大腔,哪些地方可以改唱为念。就这样,小白玉霜用剧团行话“念字”的方法坚持演出了这场难忘的《秦香莲》。

作为兴起于北方,风行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五省二市,一度辐射南方地区的评剧,从初生起,就以它的平民风格受到拥戴。评剧有过高度的辉煌时期,也几度步入低谷。现今,评剧人自强不息,正在为评剧的振兴而努力。可喜的是,一批中青年正挑起大梁,他们正描画着评剧的今天、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