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遵义文化: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遵义文化: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时间:2023-08-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是我们遵义市第二中学的校训,肇始于首任校长朱季瑜。显然,尊师与重道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师与道相联,教师与学问相通,因而,尊师就是重道,尊重教师就是敬重学问。“敬业乐群”来源于《学记》中“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作为我们学校的文化,它的建设主要通过促进师生发展、实施课程建设和有效反思等的行动项目展开,从而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来实现。

遵义文化: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是我们遵义市第二中学的校训,肇始于首任校长朱季瑜。它是我们学校文化之基,也是我们学校的文化追求。在这一缘于《学记》的校训里,包含着深厚的教育底蕴。

“尊师重道”这一思想的根源是《礼记·学记》,它的看法是:“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它的着重点在于“道”与“师”之间的关联性,认为首先需特别庄严地敬重老师;只有老师得到尊重,他授受的道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看重;如果社会特别地尊重老师所授受的道,广大群众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此道。显然,尊师与重道是同一件事的两面:师与道相联,教师与学问相通,因而,尊师就是重道,尊重教师就是敬重学问。“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得数千年积累的知识和智慧得以源源流传,中华文明能够屹立不倒,中华智慧也能够声名远播。

“敬业乐群”来源于《学记》中“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解释:敬业,谓艺业长者,敬而亲之;乐群,谓群居朋友善者,愿而乐之。朱熹解释: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乐群者,乐于取益以辅其仁也。用现代汉语解释:敬,居敬、守敬;业,行业、学业、职业,就是荀子所讲的“职份”。敬业,就是忠于职守,认真做好自己的事。乐群,讲的是要处理好人际关系,达到人际和谐。敬业,包括艰苦创业、勤俭守业、认真学习等具体内容;乐群,包括爱群、善群、利群、合群等具体内容。很有造诣的大师们,把“敬业乐群”四个字诠释为:“专心事业,乐于使众人得益”。也就是努力学习,一心一意做好自己的事,心甘情愿地多干利国利群的事情。显然,敬业乐群是“大成”的基础,敬业要求学生热爱并专注于学业,乐群则要求学生乐于并善于与他人合作。做到这一点,才谈得上化民易俗,也才能治国平天下。

经过百年传承,我们遵义二中这一校训在全校师生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实践中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尊师”意为尊重教育、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求我们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养成尊师的品德;“重道”意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坚持正义、善德立身,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精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治教治学,不断创新,追求真善美; “敬业”意为笃学求精、勤勉创新、献身事业,要求我们专致学业、忠于职守,有为社会发展而奉献的价值追求和勤恳作风; “乐群”意为和谐共处、诚信宽容、团队合作、厚生益众,要求我们善于合作,同舟共济,携手共建和谐校园。以此认知为基础,我们进一步定位新时期学校文化发展的两个维度

一是尊师文化。学校以此为文化,是想构建一个教师受尊重,学生懂礼数,教育有规则的理想校园,以实现在变革时代重塑尊师理念的目的,为此,学校正从四方面努力打造幸福校园。

首先是信任。随着社会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教师不再是社会上唯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各行业似乎都能对教育问题展开批评讨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教育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我们的校园里,一定要对教师这个职业和精神保持适度的敬畏。

其次是理性。学习而不是盲从,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这方面,教师和学生都要努力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理性的教育必然是告知而不是灌输,是疏导而不是强制,是提醒而不是管教,是互动而不是被动,这样的教育过程是靠知识赢得为师的合法性,也从而赢得尊重。(www.xing528.com)

再其次是尊重。“教师”一词所代表的不只是一个神圣的称谓和高尚的职业,而且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有生活压力、事业追求、职业困顿,有热情,同时也会沮丧。尊重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红烛赞”,而是为教师们建立一个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提升教师整体社会地位的坚实平台,以此赢得他们自己的个人成就、职业荣耀和社会尊崇。

最后是平等。知识有落差,教育才有可能。但在人格上,教育必须是平等的。人格平等是一切平等的基础,教育上人格的平等,是塑造优秀社会人格的前提条件。学生尊敬老师,是在知识和品格上的尊敬,回过头来,教师对于学生,则更多地从爱和关怀中回报。

二是敬业文化。作为我们学校的文化,它的建设主要通过促进师生发展、实施课程建设和有效反思等的行动项目展开,从而培养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来实现。标准为:敬以治事,业以立身;尽心尽责,为国为民。做人维严维诚,做事崇实求真。对己勤勉奋进,对人理解共存。

敬以治事。敬业是中华传统美德,孔子主张“敬事而信”。梁启超认为,“敬业”就是“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简单来说,敬业就是用敬畏、敬重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认真负责、一心一意、精益求精。敬业是治事之基,“事无敬,则不逮”。敬业是立身之本,待事不敬者,待人亦不敬;待人不敬者,待己亦不敬。

崇实求真。崇实,把“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一种学习方法、一种精神境界。脚踏实地,敦本务实,在平凡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唯实,抓好工作学习的落实,从实际出发,用实情校准,靠实践检验,务实不形式、创新不标新。求实,拒绝喧嚣,远离浮躁,把工作学习做到位,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树立问题导向,讲求雷厉风行;讲真话、道实情。诚实。有一说一,做个实实在在的人,为人处世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学会共存。重新诠释“乐群”为“学会共存,和谐发展”,并进一步分解为三个“学会”:学会与自然共存、学会与他人共存、学会与社会共存。学会共存的基础在于每一个学生都首先要做好自己,“乐群”不只是建立在传统文化中“谦让” “忍耐”等群体精神之上的,而更主要是建立在更贴近现代宽容精神的“进取”“图强”等个人奋斗为途径发展基础上的。只有先“做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才能在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贡献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