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功成及时身退,胜誉不及匿名

功成及时身退,胜誉不及匿名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时候,作臣子的倘若不明白“功成就应身退,要誉不如逃名”的处世之道,那么离死期就不远了!因此,“功成就应身退,要誉不如逃名”实为一种明智的为人处世哲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现代人对名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方略,我们应该以更高的高度和更现代的意识,看到古人所作出的“功成就应身退,要誉不如逃名”的认识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意识到不刻意求名可以给人们的立身处世所带来的益处。

功成及时身退,胜誉不及匿名

世说新语·识鉴第七》中曾记载:张季鹰辟(辟,征召)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西晋时期,才子张季鹰被齐王炯聘为大司马东曹椽,一直很受重用,可谓前途无量。

然而在洛阳为官多年,张季鹰渐渐厌烦了仕途的坎坷与险恶:有一天,他登楼远眺,在猎猎秋风中,不由得乡思绵绵。想当初在家乡吴中时,每天吃着美味可口的茭白、莼羹、鲈鱼脍,生活是多么的舒适和自由啊!想到这里,他大声说道:“人的一生贵在顺适自己的意愿,怎么能为追求浮名而在千里之外被官务所累呢?”于是,张季鹰毅然辞官归隐,坐着马车回到家乡吴中。

不久,齐王炯失败被杀,而张季鹰因已远离是非之地,遂得免于难,当时的人都称颂张季鹰看透功名,预见祸福。

名与利虽为一对孪牛兄弟,但自古以来,名的地位就比利要高尚得多。即使是圣贤君子,也往往轻利而重名。孔子曾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恨终身不能扬名)孟子曰:“三代以下患在不好名。”(夏、商、周三代以下的人,毛病是在不爱好名誉),因此,像张季鹰这样忍把浮名,换了茭白鲈鱼者,实不多见,他是少数几个能领悟功名之危害,从而奉行退身逃名、明哲保身之人生哲学的智者。

在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社会里,统治者最懂得功名的妙用。为了坐稳自己的江山,他们惯于用功名来网罗天下人士,好教他们一心一意地侍奉主子,虽九死其犹未悔:于是乎,无数想建功立业的人虽口不言利,但却趋名若鹜:人生若如奄忽的朝露,声名就是不灭的太阳。什么“留芳百世”、“青史留名”,不都是要用无涯之名来补足有生之年的缺憾吗?

不过,在专制时代,要捞取功名,毕竟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无数名臣良将,殚思竭虑,舍身忘死,跋涉在功名的路途上,一旦功成名就,他们往往认为可以坐享其成了,却不知“飞鸟尽,弹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皇帝怎能允许作臣子的功高盖主,威胁自己的江山社稷?在这种时候,作臣子的倘若不明白“功成就应身退,要誉不如逃名”的处世之道,那么离死期就不远了!

回顾历史,有些人就是因为死抱着功名不放,最后终于成为统治者刀下的冤鬼。像春秋时代的文种,东汉时期的韩信,他们都是辅佐君主平定天下的开国之臣,为皇帝鞍前马后,功高如日月。江山打天下之后,他们都被封以高官,赠以厚禄。在这种时候,他们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明智的话就应该全身而退,保全性命于当世。然而,他们以功臣自居,不愿放弃到手的功名,终于成为君主的心腹大患,被借机杀害,落得一个身首异处的结局。

与此相反,与韩信同时代的张良,就十分明白老子讲的:“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昔日张良作为刘邦的主要谋士,每每于关键时刻,能高瞻远瞩地提出应对的策略,挽大厦于将倾,如设计攻占洛阳,火烧栈道;力主猛追穷寇,消灭项羽;建都长安,镇抚众将等。如果没有张良,刘邦是否能打下江山,就只能算一件十分不明朗之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良不以盖世奇功自居,自请“留侯”封号,拒绝了三万户封地。在汉朝的根基变得稳固后,他索性闭门不出,学仙学道,用引退隐逸来表明自己激流勇退,功成不居的人生哲学,从而平安地度过余生。

从古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名的危害,也看到了古人“功成身退,隐逸逃名”的应对方略。从现代的角度看,隐逸引退似乎有逃避人生、无所事事之嫌。但在当时,头脑清醒的人之所以选择这条道路,是个人独善其身的表现,是与黑暗时代的一种抗争,是对可以预料的灾祸的一种躲避。因此,“功成就应身退,要誉不如逃名”实为一种明智的为人处世哲学。况且,寄情山水的人也并非饱食终日,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摆脱了官场的险恶后,拥有了充裕的时间和宁静心灵,从而创造出了留芳百代的艺术文学,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发展到今天,从政入仕已不再是人生唯一的事业,官场也不再像从前一样,令身在其中者时时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受。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就是在没有专制的社会里,“名”也像长在沃壤里的向阳花木一样,特别艳丽动人,人们对“名”的狂热依然不减当年,而名带给人们的负累也无穷尽。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去探讨古人所强调的“退身、逃名”中的积极成分,用以指导我们的立身处世,还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www.xing528.com)

据有人粗略估计,现代人的不正当成名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捧,捧名人或自捧、互捧;二是爬。抖起胆子,使尽力气,把别人推开,推倒,踏在脚底下,踹着别人的肩膀和头顶爬上去。爬上去可能又被挤下来,挤下来又爬上去,没有休止;三是钻。把脑袋削尖,往名人堆里钻进去;四是骂。那便是专骂名人,即使骂不倒,也因为骂的是名人,自己也就连带地成了准名人无疑,倘能引出对方回骂,那效果就更佳;五是买。用钱买官位,买学历,买别人的著作、发明以充作自己的货色;六是偷。把别人的心血结晶,据为已有,至于文学艺术上的剽窃,更是多不胜数;七是粘。把自己的名字跟名人的名字排在一起,以见自己地位之高。拼命与名人拉上关系,以便狐假虎威,滥竿充数……反正,一心想向上爬的人在这名字头上可谓大动脑筋,但求达到目的,也就不择手段。

在商品社会里,“名”是以穿了金色的衣裳,戴满了珠光宝气的饰物出现的。因此,唯利是图者对名的追求也就势在必然,像这种在贪欲下所导致的行为后果,我们在其他文章里已有论及,这里就不多作阐述了。就是因事业成功而赢得的名与誉,也有不少累人的负效能。因名声而引来的千奇百怪的麻烦事及至灾祸,时有发生。像有些名演员受追星族的围观搔扰,连基本的生活内容都难以保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被荣誉名利冲昏了头脑,在事业中尝浅辄止,使自己的出众才智再也发不出光芒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现代人对名也应该树立起正确的认识和应对方略,我们应该以更高的高度和更现代的意识,看到古人所作出的“功成就应身退,要誉不如逃名”的认识和行为中的合理成分,意识到不刻意求名可以给人们的立身处世所带来的益处。因此,对“退身”、“逃名”的理解,我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不要为满足贪欲,而去用不正当的手段沽名钓誉。

第二,对于确实因为个人事业成功所取得的名誉,也要看得淡一些,或者将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切不可把名作为资本,到处炫耀,坐收其利,从此不思进取。

在对待名的问题上,有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著名的科学居里夫人,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她的女儿、女婿也曾获此殊荣。究其原因,不得不说与她淡泊名利的人生观和对下一代对于名誉的正确引导有关系。有一次,居里夫人的一位侄女前来做客,那时居里夫人的女儿还很小,就要求这位姐姐陪她一起玩。在居里夫人的侄女陪这个小女孩玩东西时,却突然发现在众多的玩具中,有一枚英国皇家协会刚颁奖给居里夫人的金奖章在内。她大吃一惊,赶忙从小女孩手中夺下这枚奖章,拿去给居里夫人,劝夫人以后小心些,并说:“这枚奖章象征着多高的荣誉啊,以后可不能让小孩子随便拿去玩了。”居里夫人淡淡一笑,说:“是我拿给她玩的,我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偶尔玩一玩而已,却不能一生一世地守着它。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

从居里夫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自觉地摆脱声名之累,是如何有益于人的事业发展。居里夫人不刻意求名,然而她的道德和对人类科学的贡献,却与世长存。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功名的吸引力之大,使无数才子、能人竞相奔走于从政入仕狭窄路途上,多少人为此虚掷年华,皓首穷经,乃至白发中举,喜极而疯;又有多少人功名到手后,因不慎而招致人生的危机与祸患。以隐逸引退为手段的“逃名”,却为明哲保身的人生智慧。在商品社会里,人们更是抵受不了挟着利的名之诱惑,多少人为此呕心沥血,不择手段,丧失了全部的人格与尊严,甚至做出危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以知足戒贪为目的的“逃名”就可以让人们洁身自爱,增加处世谋略。而作为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现代人,更应该将名作为前进的动力,而不应该沉湎于名誉之中,使其成为人生的负担。

“功成就应身退,要誉不如逃名”。这句人生箴言至今仍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名誉只是过眼云烟,不朽的是人的精神和对人类的贡献。若想求名之长存,在为人处世中,就应该自觉地杜绝私欲,投身于对公众有益的事业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