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发现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发现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这其中真正的挑战是构建能够支持学术交流的系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上升到透明的、无形的服务,能够简单、便捷地实现,这就是泛在知识环境。基于《知识在信息中迷失》报告中对泛在知识环境的描述,后续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泛在知识环境的特征[6][7][8][9][10]。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人始终是泛在知识环境这一有机动态系统的核心。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昭示了数字图书馆未来更加全面的协同发展路径[16]。

泛在知识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发现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与发展深刻地改变着科研、学术和教育活动。一方面数字资源对促进学术生产力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它也是各阶段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资源。不同于传统资源,我们生产、收集数字化信息的能力的发展遥遥领先于我们组织、管理和有效利用这些信息的方法的进展。2003年,《知识在信息中迷失》的报告中指出,在可预见的未来,类型多样的数据将大量增长,理论上讲,这些数据是可获取的,但这些数据可能仍旧是混沌的,缺少足够的组织、稳定性和质量控制。此外,不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可能丧失控制数据访问及管理自己数据的能力。了解数据量和数据类型是有效使用数据和信息资源的关键。报告还指出,尽管在索引、检索、传输、分析、整合和解释多媒体数据方面已有了重大进展,但做得越多,就会发现有更多的事情需要去做。知识创造、使用和发现的交互环境需要泛在化,因为越来越多的需求出现在跨学科知识的获取、生产、使用和发现上,在内容上也跨越了语言文化地理的界限。支持新型的学术交流,不仅需要软件的发展,更需要回归信息本身,换言之,需要理解、组织、管理、传播和保存信息,而这正是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尽管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但这其中真正的挑战是构建能够支持学术交流的系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上升到透明的、无形的服务,能够简单、便捷地实现,这就是泛在知识环境。在技术为中心的视角下,泛在知识环境是以人为本的计算,其基石是个性化、用户化、以人为本的信息,实现的关键在于知识呈现、语言理解、认知加工和机器学习[5],这是对泛在知识环境最初的描述。

基于《知识在信息中迷失》报告中对泛在知识环境的描述,后续的研究总结出一系列泛在知识环境的特征[6][7][8][9][10]

泛在性。也被称作无所不在性,实质是网络和知识的泛在化,即所有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通过周围普遍存在的网络获取需要的知识与服务。

智能性。智能终端能准确地识别用户所需,并进行自我调节,帮助用户充分解析、链接、交互和利用知识服务,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当智能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无形的泛在知识环境即可通过一种无缝的、隐蔽的方式来满足相应用户的需求。

协同性。在泛在知识环境下,不同群体、对象间的信息共享、交互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信息发布、流通的渠道更加丰富,传统的线性知识链转变成一个复杂的、多维的信息网络。这一环境不仅囊括了理念、资源、技术的整合,还涉及知识共享、终身学习等内容,这些要素共同架构出了泛在化的知识平台。(www.xing528.com)

人本性。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人始终是泛在知识环境这一有机动态系统的核心。

尽管“泛在知识环境”一词直到2003年才得以明确提出,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早在1988年,美国富士施乐公司帕拉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简称Xerox PARC)计算机科学实验室的Mark Weiser就已率先提出“泛在计算”的概念。区别于桌面计算(desk computing),泛在计算能基于任何设备,以任何形式,发生在任何地点。用户可以与任何形式的计算机进行交互,包括笔记本电脑平板,或是嵌入日常生活用品(如冰箱眼镜等)的终端[11]。泛在计算强调计算与环境融为一体,而计算机本身则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12]。基于这一概念,“泛在学习”“泛在智能”等概念陆续产生。尽管这些概念和表述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皆描述了人们生存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服务高度普及化的社会环境[13]

在图书馆界,Neal Kaske于1995年提出“泛在图书馆”一词,并指出泛在图书馆的梦想即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图书馆。同年,Charles B.Lowry发文指出,虚拟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已不能准确地描述图书馆在经历的变革,建议使用“泛在图书馆”一词[14][15]。泛在知识环境的提出昭示了数字图书馆未来更加全面的协同发展路径[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