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快乐学习与因材施教:新教育之梦

快乐学习与因材施教:新教育之梦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感。从教师的“因材施教”而来。“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的“后进生”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之所以欠佳,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

快乐学习与因材施教:新教育之梦

有一本曾经产生轰动效应的畅销书学习的革命》,其中固然有不少教育的“神话”,但有一些意见还是切中肯綮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书中这样写道:“世界上最好的系统是引向成功。大多数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引向失败的。它们的规划并不把每一个人引向失败,但是它们把很大比例的学生引向了失败,在某些情况下高达50%。”

我国的一位中学老师在其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差不多“验证”了上述两位学者的“假设”。某中学一位班主任,曾在2000年9月对刚刚进校的高一新生做过一个关于学习情感的调查,结果有46%的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21%。一些学生在解释厌学原因时,往往是“成绩不好”“学习很累”“从来没有考好过”,等等。简言之,学生在学校生涯的“失败体验”,已经彻底摧毁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在被“分数”打倒的同时,他们也在心理上打倒了自己。

其实,即使不看这个调查结果,我们每一个教师也会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感受到为数不少的学生对学习的冷漠态度。应该承认,传统智育偏重于选拔,所以它必然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淘汰大多数“差生”,以造就极少数“高考状元”“奥赛冠军”。于是,它在造就少数“成功者”的同时,也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让大多数学生还在人生的求知阶段便成了心灵自卑、个性萎缩的“精神侏儒”。这实在是有悖于基础教育的全民性、普及性——孔夫子还讲“有教无类”呢!我绝对不是反对教师们培养学习上的出类拔萃者,我只是反对只把教育的眼光盯在少数“优生”身上,反对让多数人陪少数“优生”读书怪异现象。我认为体现民主、平等、公平原则的智育,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从何而来?从教师的“因材施教”而来。“教育要面对个性”不是一句空话,它应该指向我们每天面对的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他进一步阐述道:“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又是独一无二的。……共产主义教育的英明和真正的人道精神就在于:要在每一个人(毫无例外地是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www.xing528.com)

“因材施教”对学习上的“后进生”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有的教师认为,“后进生”的学习之所以欠佳,是因为其行为习惯不好。这种认识当然不错,但并不全面。我在“八五”期间主持过关于“差生”心理与教育的课题,通过对近万名学生的调查及对优秀教师的访谈,我发现相当一部分“差生”的行为习惯不好,其实是因学习成绩欠佳造成的。试为这些学生设身处地地想一想,面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他一窍不通,面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束手无策,而每次考试他总是不及格,他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对自己充满信心吗?既然无法在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乐趣,他必然厌学。因此,欲转变“后进生”,除了加强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和进行科学严格的行为规范训练外,还应帮助“差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并以此树立起一种健康而稳定的精神追求。只要我们的教师真正面对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求知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造的快乐,那么,所有学生都可以成为学习上的成功者。在这方面,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便是一个典范。

该校校长刘京海先生把成功教育通俗地表述为“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他认为,儿童天生喜欢成功,反复成功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成功也是成功之母,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追求成功。成功既是一个方法,更是一个目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闸北八中形成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帮助成功(以 ‘低’‘小’‘多’‘快’为基本特点)、尝试成功(通过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尝试探索)、 自主成功”的三套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