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方法

时间:2023-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教育家。即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

因材施教:孔子的教育方法

作为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并经过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教育主张,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这些教育方法,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教育体系。

1.“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卫灵公》),“类”,应作种类、族类、类别解。孔子此语的本义是:教育的对象不分贵贱、庶鄙,不论种类、族类,“宜同资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实践着他的这一理念,孔门三千弟子中,既有拥有很大权力和财富的贵族子弟,又有家境贫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贾之人,又有劳动者,甚至有人还曾经为盗,所以荀子也说孔门多杂(《荀子·法行》)。《吕氏春秋·劝学》说:“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实无不可。”这也是“有教无类”的真正含义。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推动了教育的普及,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即为明证。

2.“因材施教”。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因材施教”的命题不是孔子提出来的,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字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第二,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应“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这并不是说孔子要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说孔子能够正视学生资质上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选择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论语·先进》中记载,冉求做事好退宿,胆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断,想到了就应马上去做;仲由胆大,欠考虑,孔子怕他冒失惹祸,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这种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弟子们的德业修养的。

3.“不愤不启”。孔子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的教育家。《述而》记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上,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种精神体现了孔子务实和对每个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风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循循善诱”。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诱导的过程。孔子很早就认识了这一教育规律,他循着知识的内在联系,巧妙地诱导学生思考体悟,给学生启迪。孔子最主要的方法是“能近取譬”和“举善而教不能”。“能近取譬”就是通过旁征博引,由远及近,由浅入深,使人易于理解,乃至引人入胜。“举善而教不能”则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树标兵、典型示范,以此诱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两种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如颜渊所说:“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比如,子路问孔子什么是君子,孔子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先后答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使子路逐步认识到君子的全面内涵,首先是“修身敬业”,其次是“使统治者安乐”,然后是“使老百姓安乐”。

5.“教学相长”。孔子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可以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孔子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回答问题的书。“教学相长”最重要的是老师要勇于放下架子,面对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不足,敢于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并把学来的知识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实际上,“诲人不倦”是要以“学而不厌”为基础的。另外,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教学相长”体现了师生平等观,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注重身教,以身作则的精神也备受后人尊重。身教重于言教,孔子深谙此理,孔子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学生,不教而教。在《论语》中有非常多的弟子对孔子的赞美即可证明。

(一)有教无类

【原文】15.39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点评】孔子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其独特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原文】7.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注释】①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点评】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束干肉来的,所以孔子的“有教无类”只停留在口头上,在社会实践中根本不可能推行。用这种推论否定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和幼稚。

孔子收见面礼,要的不是财物,而是礼节。古人初次拜见长辈或老师,要拿见面礼。礼物贵贱不等,可以是金银珠宝金钱,可以是其他物品。而一捆干肉,是最薄的见面礼了。足见孔子要的是礼节,而非钱财。

【原文】7.29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注释】①互乡:地名。据说这个地方的人惯于做坏事,不太讲道理。②童子见:互乡的一个少年受到孔子的接见。③与其进也:赞许他的进步。与:赞许。④唯何甚:何必做得太过分。唯:语气词,无义。⑤保:守,抓住不放。

【译文】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以交谈,有个孩子来,孔子接见了他,弟子们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赞许他能要求进步,而不是赞许他的不进步,何必做得太过分! 一个人为了追求高洁而来,我赞许他的高洁,肯定他的现在而不肯定他的过去啊。”

【点评】本则记载孔子对后进者或有过而能改者的态度。互乡人蛮不讲理,纠缠不清,“难与言”,互乡童子却要拜见孔子,依孔子自己一贯言论,当属“不可与言”之类,孔子却偏偏又接见他,并与之言,令门徒十分疑惑。孔子“与进不与退,与洁不与往”,以及既往而不咎之言,皆为解门徒之惑。此行此言,表现孔子两个方面的精神:一是“有教无类”的博大襟怀,凡愿受教育者,不论贤愚、不肖以及有过错者,皆在教之列。奖掖后学,鼓励后进,不遗余力,唯善是举。二是“与人为善”,明代袁了凡《家庭四训》说:“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为度也。”

(二)诲人不倦

【原文】7.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注释】①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②诲:教诲。③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点评】孔子在这里谈到了自己的为学之道和教育之道。诲人不倦是孔子一生躬行教育的生动写照,他与弟子的诸多谈话皆可印证这一形象。

(三)因材施教

【原文】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点评】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原文】16.9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点评】孔子虽说有“生而知之者”,但他不承认自己是这种人,也没有见过这种人,他说自己是经过学习之后才知道的。孔子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同时,孔子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先天禀赋的差异,这也是他因材施教的依据所在。

【原文】11.22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注释】①诸:“之乎”二字的合音。②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点评】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于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这一具体事例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四)不愤不启

【原文】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注释】①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②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③隅:音yǔ,角落。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知识,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知识,那就不再教他了。”

【点评】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提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

【原文】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

【注释】①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②钻:钻研。③瞻:音zhān,视、看。④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⑤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⑥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点评】颜渊在这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说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懂得如何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是直接灌输,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五)性相近习相远

【原文】17.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惯和影响的不同,才渐渐地相差很远了。”

【点评】关于人性,孔子比较谨慎,既不言性善,也不言性恶,但他的“性相近,习相远”却为后世哲学的争论划定了一个基础,它囊括了西方的性恶、东方的性善,也涵盖了儒学内部的争论。更重要的是从教育角度看,他的“性相近,习相远”为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人是可以塑造教化而使之改变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教育可塑理论。

(六)上知与下愚

【原文】17.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

【译文】孔子说:“只有最上等的智者和最下等的愚人,是不会改变的。”

【点评】“上知”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是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上知”“下愚”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指责他们是“困而不学”之人。由此可见,人是可塑可教的,但教育不是万能的,对极少数人无可奈何,这也是教育者应该知道的。

(七)先后之教

【原文】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 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子张》)

【注释】①进退:指出出进进随喊随到做点小事。②抑:不过。连词,表转折关系。③噫:感叹词。可译为“唉”。④倦:一说是“传”字之误。一说是倦,指并不因为不是本原的知识而倦教。⑤诬:欺骗。

【译文】子游说:“子夏的学生,做一些洒水扫地、迎送宾客和应对进退的事情,那是可以的;不过这只是细枝末节。若论到本原,就没有了,这怎么办呢?”子夏听了说:“咳! 言游错了! 君子之道,哪些先传授,哪些后传授呢? 道好比草木,是要区分各种类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歪曲呢? 能够按照次序有始有终传授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点评】孔子的两个学生子游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学生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子游批评子夏,认为子夏的弟子只会洒扫应对进退等细枝末节的小道,没有学会仁孝忠信礼乐等君子之大道。言外之意,批评子夏抓小放大,抓末弃本,本末倒置,认为子夏教学程序有问题。子夏针对子游的批评,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方法。“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传”系“教”,“倦”亦“教”。君子传道有先教后教之别,先教洒扫进退应对,后教仁孝忠信礼乐,由浅入深,由末而入本,由小道而进君子之大道。犹如草木,草之细微,木之粗壮,区别十分明显。参天之大树,亦当从小草般的枝芽开始生长,没有小草般枝芽,岂有参天大树。君子之道,君子先后之教,怎么能率意曲解呢?

(八)无言之教

【原文】17.19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译文】孔子说:“我想不再说话了。”子贡说:“您要是不说话,那我们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四季依然运行,万物照样生长,上天何曾说过什么呢?”

【点评】孔子在这里主要谈无言之教。孔子意在暗示子贡,不仅要从有言处学,还要善于从无言处学。在孔子看来,教有两类,一是有言之教,一是无言之教。有言之教,是普通的教,是可教之教。无言之教,是恒常之教,是不可教之教。可言之教,教“三纲”,教“八目”,教“修身”,系可言状之教;教是为了不教,言是为了不言,无言之教是有言之教的升华。不可言之教,境界则更高,是圣人之教。孔子说“予欲无言”的时间,应是晚年。天、地、人三道,有关人道,孔子对弟子业已述说殆尽,天地之道,当由弟子用心体察。“予欲无言”,意在告诉弟子静思默察以识天地之道。

(九)不屑之教

【原文】17.20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注释】孺(r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丧礼。孔子不见他的原因不清楚。

【译文】孺悲想见孔子,孔子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见。传话的人出了门,孔子拿过瑟又弹又唱,故意让孺悲听到。(www.xing528.com)

【点评】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既说“无言之教”,又说“不屑之教”。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围绕“因材施教”而展开的方法则有很多:对绝顶聪明的子贡用“无言之教”引导他臻入圣境;对较为愚钝、性格憨直的樊迟以及宰我则采用传言之教;对颇有权势的孟懿子则采取模糊教育法;对悲戚忧伤的弟子则采用快乐教育法;对耿直刚勇的子路则采用直言教育法;对孺悲则采用“不屑之教”。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孔子不愿见孺悲的确切原因已无法查考。有人说按当时礼节,年轻人初次见年长位尊的人一定要有介绍人,孺悲没有介绍人,所以孔子推病不见。也有人说孺悲得罪过孔子。孔子不想见他,不想见也罢,却“辞以疾”,推辞身体欠佳。“辞以疾”也罢,“将命者出户”,传话的人刚出门,孔老夫子却又“取瑟而歌”。“取瑟而歌”也罢,孔子似恶作剧一般“使之闻之”。从表面看,孔子似乎是有意调侃戏弄于他,实则是一种不屑之教。对孺悲不值得采用耳提面命、口授心传的教育方法。

不屑之教

【原文】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译文】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点评】教育有多种方式方法,孟子这里着重谈到的,则是一种独特的“不屑于教诲”的方法。其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教诲他,是让他深受警惕、感到羞愧而奋发向上。这种教育方法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而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无言之教是对贤人设教,传言之教、直言之教是对有德的君子施教;模糊之教是对有位无德的君子施教;快乐之教是对众弟子的心理施教;不屑之教是对无位无德的凡庸之辈施教。

所教者五,因材施教

【原文】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财:同“才”。②私淑艾淑,善也。艾,音yì,治也。

【译文】孟子说:“君子教育的方法有五种:有像及时雨滋润沾化的,有帮助养成品德的,有帮助发展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靠品德学问使人)私下受到教诲的。这五种就是君子施行教育的方法。”

【点评】教学是艺术,必须因材施教,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教导学生。孟子在此说了君子教人的五种方式,说明施教的对象和情境不同,教育方法也要随时随地加以调整,最终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顺着自己的性向,各得其所,各有所成。

对于秉赋优异、主动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教导就像适时的雨水滋润草木,只要稍加指点,当下就能领会。这便是“春风化雨”。

对天资敦厚、自我修为已有相当成就、只是还不知道如何扩充的学生,老师只要从旁稍加启导,使学生原有的美德高度发挥,形成完美的人格。这就是“成德”之教。

对某些天资聪慧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老师在教学时,也要各随不同的性向和材质,因材施教,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这就是“达财”之教。

学生有了疑问,请教老师,老师针对问题的繁简难易,给予适当的解说,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就是“答问”之教。

由于时代不同、国度不同,或者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古昔圣哲,或者大师级的学者,无法当面请益,那就只能掇取他们的善言、懿行来修养自己,这就是所谓的“私淑艾”了。孟子精研孔子之学并发扬光大,成为弘扬孔子学说的功臣,泽被生民。这就是“私淑艾”的学术传承。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原文】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贤人用自己清楚明白的道理使别人也清楚明白,现在的人却要用连他自己都糊里糊涂的道理去使人清楚明白。”

【评析】这是孟子对教育者的要求。“学高为师”,如果要让别人明白,首先是教育者自己要明白。从教者必须从严治学,不断反思,博学善闻,使自己成为“昭昭者”,方能不误人子弟。相反,身歪却要求影子正,源浊却要求流水清,自己都没搞清楚,却想去使别人明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便是缘木求鱼了。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原文】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孳孳:同“孜孜”,勤勉。

【译文】公孙丑说:“道是很高很好啊,(但要学它)那就像登天那样,似乎不可能达到的;何不让它变得有希望达到从而使人每天不懈地追求它呢?”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因为笨拙的徒工而改变、废弃绳墨,羿不会因为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教人射箭)拉满了弓却不射出箭,只是跃跃欲试(地做示范)。君子站立在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便会跟从他学。”

【评析】这里包含相互联系的两层意思。第一层,真理不能降格以求,不能因为追求真理的困难或目标高远而降低目标或标准。从教者角度而言,高明的老师不能因为懒惰愚笨的学生而改变或放弃准则。这就是“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第二层,善于引导的老师总是给学生留有消化理解的余地,重在传授方法,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把弓拉满,但却并不把箭放出去,而只是做出要放的样子,启发学生理解,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愿望。孟子又把这种做法归结到“中道而立”的落脚点上。所谓“中道”,即无过无不及,做得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如此一来,孟子便很巧妙地把教育与学习的问题与儒学所标榜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联系在一起了。做到了这一步,则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愉快。

1.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

(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

(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况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这段话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用自己的话回答)

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 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 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

(1)子游认为何为“末”?

(2)针对子游的质疑,子夏作出了怎样的辩驳? 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论语·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

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这句话的理解。

5.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1)上文中的“艺”指“六艺”,请写出“六艺”的内容。

(2)从上文可以看出孔子想培养怎样的学生? 你对这种教育理想有怎样的看法?

6.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

从以上两个选段看,孔孟的教育方法怎样体现“中道而立”的思想?

7.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 从孔子的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

【解答要领】

1.(1)举一反三。(2)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2.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待不同的人,针对不同的情况,他的回答都不一样。

3.(1)洒水扫地,陪客说话,迎送尊长等日常小事。(2)“道”如草木,是要区别为各种各类的;在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有先后次序;先要教授基本的,易于掌握的,然后再教难懂、高深的大道理(即循序渐进)。

4.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例如,对出身低贱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今天,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大力提倡公平教育,就是要让所有的青少年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以此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5.(1)礼、乐、射、御、书、数。(2)孔子想培养出道德修养高、志向远大、知识丰富而又熟练掌握各种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孔子的教育理想于今仍有重大意义。我们今天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看做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虽然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不同于孔子时代,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一教育理想仍然是很有价值的。

6.“中道而立”就是做事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根据从学者才智水平的高低传授相应的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正是中道的体现。孟子要求教育既要启发到位又不要包办代替,这种恰到好处的指导也是中道的体现。

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后天因素的重要作用,是反映论、实践论的观点;“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强调先天因素的作用,是先验论、天才论的观点。孔子重视教育,主张因材施教,以与人为善的态度鼓励“难与言”的人互相进步,这些都说明孔子在实践中是基本坚持反映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