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建设的自觉化与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建设的自觉化与实践探索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前面谈的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实践性表达,那么课程文化的追求是期望能够把课程建设固化为学校教育的新态势,固化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种自然状态。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应找到适合区域、学校及实践者的方式,重点从某一方面来突破,实现整体层面的发展。从整体来说,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相对新的领域,还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其中进行研究。

校本课程建设的自觉化与实践探索

如果前面谈的是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具体实践性表达,那么课程文化的追求是期望能够把课程建设固化为学校教育的新态势,固化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种自然状态。对于课程文化,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认识,从视角来看,有从课程改革实践角度来把握的,有从课程角度来切入的,有从文化角度来切入的,有从人的发展角度切入的,也有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诠释课程文化的。其中,最普遍的是从文化的概念来演绎课程文化的内涵。[4]笔者比较认同的关于课程文化的界定为:“课程文化不是体现在学校中的某个社会群体上,即不是以学校中的某个群体为载体,而是以群体间的关系和活动为载体,教师和学生中任何一个方面的活动及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无不在课程文化上有所体现。课程文化是他们双方面互动的产物。”[5]从这一定义出发,校本建设进程中要逐步形成的课程文化应该是自觉化的,是扎根化的,而不是生硬的、戴帽子的文化。这种自觉化的课程文化表现为:(1)涵盖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自觉化的文化需要通过物质层面来显现,进而通过人的活动以制度的名义固化为新的共识,最后转化为自觉的一种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2)从被动的课程建设到主动的课程建设。改革被动的、缺乏群众基础的课程建设模式,转变为基于广泛的自觉、主动的课程认同与课程实践。(3)从外部动力机制到内部动力机制,在发展中实现动力内生。这样课程文化形成后,方能促进课程变革的持续性发展。

纵览当前,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精彩纷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从中发现了不一样的精彩。理论层面不断深化认识,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体系;实践层面不断探索尝试,不断发展出了各自的发展范例。通过研究,笔者从中发现了一些特点,找寻到了一共性。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些共性主要是笔者研究分析后所得出的一些判断和期待,未必能反映全部的发展现实。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应找到适合区域、学校及实践者的方式,重点从某一方面来突破,实现整体层面的发展。从整体来说,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作为一个相对新的领域,还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其中进行研究。

【注释】

[1]转引自安桂清.整体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

[2]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32.(www.xing528.com)

[3]James A.Beane.课程统整[M].单文经,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4]罗生全.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的现状及其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8(1).

[5]金志远.课程文化研究述评[J].中小学管理,2004(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