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诗鉴赏实录,畅享课堂精华!

现代诗鉴赏实录,畅享课堂精华!

时间:2023-08-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阳光与雾》,诗论集《诗的随想录》,译诗集《法国现代诗选》《魏尔伦诗选》等。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信念》就是有感于此而写的。

现代诗鉴赏实录,畅享课堂精华!

黄冈中学教师徐勇

一、一周内容概述

本周学习《树》、《信念》和《中国的土地》这三首现代诗,品味、感悟诗歌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感受诗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的深刻含意,提高整体鉴赏能力;了解并学习象征、比喻、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提高写作水平;背诵诗文,出声背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并积累语言知识。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文学常识

现代诗歌包括新诗和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的思想感情的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的用白话写的自由体诗。与新诗相对的,用文言写的格律诗就统称为旧体诗。如教材中的《蝉》、《孤雁》等都是旧体诗,而《周总理,您在哪里》、《七子之歌》等都是新诗。有些诗歌虽然是现代创作的,但其体裁仍沿用旧体,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陈毅的《梅岭三章》即是旧体诗。这种诗形式是旧体,内容是现代的、革命的,人们习惯地把它比作“旧瓶装新酒”。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著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

罗洛(1927—1998),原名罗泽浦,四川成都人。1954年发表诗作。曾任成都中学执行委员和《学生报》编辑。1946年考入华西协和大学,参与编辑多种刊物。建国后在上海任记者兼编辑。1958年调青海,在科学部门工作。1980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兰州图书馆馆长。1984年调上海,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主席,作协上海分会党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诗集《春天来了》《雨后》《海之歌》《阳光与雾》,诗论集《诗的随想录》,译诗集《法国现代诗选》《魏尔伦诗选》等。

刘湛秋(1935——),安徽省芜湖人。读中学时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在工厂担任过俄文翻译、热处理工人、厂报编辑。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会议。现为中国作协会员,曾任《诗刊》副主编。主要作品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等,译诗集《叶赛宁抒情诗选》,诗歌评论集《抒情诗的旋律》等。

2.诗作赏析

《树》写于1940年春天,当时伟大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正转入艰苦的相持阶段。这场伟大的民族战争正给予我们全体人民一次洗礼,使他们的灵魂在战争中经受严酷的磨练,日益走向精神的觉醒。诗人艾青清醒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产生灵感和联想,写作了这首诗。

诗人以诗人敏感的心灵感受和锐利的政治目光深切地体察到时代和社会脉搏的动向,意识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觉悟已经到来,从原野上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意象获得灵感,产生了“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的联想。艾青赋予那些生长在大地上的一棵棵树以活生生的性格,以独具的眼光看到了“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的潜在的事实,把它们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十年动乱”之后,出现了所谓的“信仰危机”。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除了相信自己之外,世界上似乎再也没有什么是值得相信的了。《信念》就是有感于此而写的。因为,当一些人失去信念的时候,更多的人,包括那些曾经身处逆境、经历坎坷的人,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他们相信:社会主义的中国,无论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遭受过什么样的挫折,付出过什么样的牺牲,一定会通过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的艰苦奋斗,走向繁荣和富强。

信念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使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站立起来并迈步向前的精神支柱。它具有丰富的内涵,然而又是一个抽象化了的概念。就诗而言,是不能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概念的。《信念》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抽象的“信念”具体化为“一株坚强的高山柏”。本诗第三节回答了“信念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它来自对祖国的深沉的爱。当然,在诗中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而用了比较形象的说法:在它头上是祖国的蓝天,在它脚下是祖国的岩层。这既是写实,和第二节的形象描绘比较自然地相联系,又能使诗的思想内涵深入了一步,或者说提高了一步。而通过第二、三节的描绘和铺垫,末尾一节重复了第一节的两行:“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诗中的重复,一般都是为了加深读者印象

“中国的土地”在刘湛秋的眼里,之所以是“神奇的土地”,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人文景观。诗人运用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的前一节写的是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这些看似自然景观的诗句,由于有“相思”“叹息”“抚爱”等词语的介入,便使人产生人文意味的联想,所以无论“杜鹃花嫣红姹紫”还是“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都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自然景观,而是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意味的。反之,在后一节诗中,“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则又是人文景观融入自然景观。特别是“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一句,不仅饱含着对未来的期待,更是体现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而更加神奇更加美丽和更加充满生机。

3.理解难句含义(www.xing528.com)

(1)《树》诗中,“树”有着怎样的象征义?

分析见诗作赏析,“树”是作为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并凝聚成坚强力量的象征。

(2)这三首诗中的“泥土”“崖层”“土地”以及“树”“高山柏”“椰子林”所指的对象是否相同?

《树》中的“泥土”和《中国的土地》,具有相同的意义,它对于每一个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都是亲切的。在艾青的眼里,不但看到了生长的树纠缠在一起。它是在这种想象和灵感中寄托了对一个民族的觉醒的期待。所以就意象表现的角度而言,艾青是以简寓繁,在简明朴素的意象中蕴涵着丰富的感受与哲思。而刘湛秋的诗,则是力图表现“神奇的土地”丰富繁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和互为渗透的现象,所以他的“土地”上的“椰子林”,仅仅是“多”中之“一”,是婀娜多姿的现实中一种独特性景观。然而综合来看,刘湛秋的诗又是繁中见简的,因为它最终赋予读者的艺术感受和审美愉悦,则是为了达到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厚热爱之情。

罗洛的诗特别突出强调了“崖层”的险峻的一面,以此来显现“高山柏”的坚定执著的品格。“它的根牢牢/扎在崖层深处”,正是体现这种精神品质的统一性的。

(3)《树》中的“一棵树,一棵树”是连续的反复,《信念》中的“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在诗的首尾间隔反复。两首诗运用反复的目的和效果是否相同?

《树》的开头所着意强调和突现的,就是“一棵树,一棵树”,它要在人们的阅读或听读中,把一棵棵的“树”的形象反复加深印象。只有突现了这一棵棵“彼此孤离地兀立着”的树的形象之后,才会使后面一节诗的效果得到加强。而《信念》中的“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本身就是以后一句诗加强前一句诗的反复。但是在接下去的第二和第三节诗中,由于具体地描述了这株“高山柏”的生存环境,使人们对它的生存姿态有了强烈鲜明的印象,所以最后一节诗的前两句反复,带有强调的性质,而它的力度更应体现在诗的最后两行上。这两行诗较开头一节诗的后两行要简洁而有力度。

(4)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①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赋予树以人的性格,象征了一个伟大民族正在团结)

②根牢牢地/扎在崖层深处(揭示了信念来自于对祖国深沉的爱)

③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快/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象征中国人民的思想已经成熟;中国人民饱经风霜的洗礼,摆脱了幼稚和愚昧,走向了改革与开放)

(5)这三首诗的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试着比较一下。

三首诗都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辞海》对比喻的诠释是: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思想的对象,叫比喻。比喻的成立,实际上共有思想的对象、另外的事物和类似点三个要素。因此形式上就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凭着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借喻等。”《辞海》对“象征”诠释是:“①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②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

《树》全诗未出现本体,说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较为恰当。《信念》开头的两句诗是“信念是一株树/一株坚强的高山柏”,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都有,说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较为恰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