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探析及市场差异化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探析及市场差异化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当银幕数量只有10000块、20000块时,中国电影市场差异化运作的机会和空间并不大。毫无疑问,当下中国电影当务之急就是要推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影院的建设,尽快实现并且逐步完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为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提供有效的市场出口和出路。

中国电影艺术发展探析及市场差异化

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在影院建设方面同样呈现了高速发展乃至加速度发展的态势,全年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全国银幕总数达31627块。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银幕总数达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全国影院已经全部实现数字化,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已经基本实现。遗憾的是,虽然国产电影市场高速发展,屡屡创下单片票房新高,但院线的发展仍然是同质化严重,几乎每家影院都在放映同样的电影。如何探索“长线放映”与“差异化放映”,如何能给文艺片安身立命之地,如何给观众多种看电影的选择而不是只有一种类型的电影不得不看,依然是悬而未决的难题。可以说,当银幕数量只有10000块、20000块时,中国电影市场差异化运作的机会和空间并不大。但是,随着银幕数量增长到30000块以上,差异化运作的空间将会增大,机会也将会增多。但实际的情形是:“中国电影产业起步的1800张银幕到今天的3万张,13年来,中国放映市场规模和容量呈几何式增长。但市场放映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让更多中小影片享受红利许多的电影难以获得相对公平的放映空间,没有营造出与市场规模扩大相匹配的电影多元化,这绝不是影院和电影人的初衷。”现有的主流商业院线体系经营模式、赢利模式是大一统的、同质化的,缺乏差异化经营手段、经营策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所以中小成本电影很难进入主流商业院线。即使是勉强进入,也往往成为“一日游”、“一场游”,成为电影市场的某种点缀。作为发行放映领域有着几十年经验的专家,刘嘉开出了自己的药方,就是要努力开拓影院特色化、差异化经营—“影院经营特色,发展自己可持续动力破局关键就是去同存异。我们需要更多影院智慧排片、特色排片,给丰富多彩的节目不同的排映空间,让中国影院与中国电影的百花齐放相匹配,为市场的丰富性和观众的多选择提供便利。”

中小成本电影因为票房压力经济压力相对较小,艺术表达和呈现的空间相对自由,艺术想象的空间可以得到有效发挥,所以具有更多的创意价值和人文价值,也具有相对较高的艺术品质和艺术感染力。我们过去对中小成本电影的支持更多停留在创作层面舆论层面,如果能够在市场层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也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市场表现。由于没有特色化、差异化的院线,使得一大批有特色、有思想、有道德、有温度,寄寓着温暖浪漫情怀的中小成本电影得不到更大层面观众的接受,得不到媒体的更多关注和报道,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全会整体上对中国电影的误读、误判与误评。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提出要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影院建设。早在2011年,就有学者撰文阐述全面推进电影市场体系差异化建设的问题。直至2014年3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融合发展城市、集聚区和新型城镇”。可以说,不失时机地有效、有序推进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和影院,是中国电影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的关键环节和步骤,也是中国电影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的关键性环节和步骤。我们现在的银幕数已经超过40000块,并且还有持续的有效增量,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换句话说,现在正是全面推进电影市场体系结构性调整的有利时机,并且时不我待。如果再不出手,也许不仅会失去有利时机,甚至有可能悔之晚矣。

毫无疑问,当下中国电影当务之急就是要推动特色化、差异化院线影院的建设,尽快实现并且逐步完善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为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提供有效的市场出口和出路。从创作层面而言,“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艺术品质优良、人文内涵丰富的影片不断涌现,但由于没有差异化院线,难以与电影市场有效对接,难以与更广大层面的观众见面。我们必须站在一个战略制高点去设计差异化院线建设方案,采用与商业电影不一样的营销方法开拓潜在的市场,从传播层面细化和完善“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电影格局。尤其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推动、公司经营、社会参与、全民互动来全方位地推进差异化电影市场体系建设就像当年全面推动电影产业化改革一样。这其中也包括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多样化电影传播体系建立在人民的、历史的、艺术的、美学的基础上的包容性电影评价体系。(www.xing528.com)

从学术以及理论层面而言,市场层面处于相对弱势状态的电影,如纪录电影、少数民族电影、戏曲电影、农村题材电影、现实主义电影,更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关爱。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中国电影市场更加合理生态更加优化,发展也更加平衡、更加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续性。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的崛起,电影传播渠道更加多元、灵活,电视播映、互联网发行及衍生产品开发都可能给电影传播体系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差异化院线建设提供新的契机。中小成本电影题材通常较为轻松,注重现实性和话题性,能主动迎合当下社会心理,更“接地气”,也就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当下电影的主要受众群体是被称为“网生代”的“80后”、“90后”乃至“00后”,他们深受网络思维影响,甚至天然具有互联网思维基因,对新事物接受也更快,直接给予了电影创新的动力和空间。

宏观的角度观察,年轻观众群体与互联网思维及其生态又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吴宇森陈凯歌冯小刚等大导演的作品在市场表现上不尽如人意,像《破风》那样在类型上有重大拓展的电影也票房不理想。至于如何有效应对中国电影的这些结构性变化,对中国电影和每一个中国电影人而言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挑战和考验。但是,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成熟,一部分更关注艺术与审美需求的观众开始分化出来,并逐渐发展壮大,也直接带给偏小众的文艺片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空间。近两年,一大批艺术电影浮出水面,为中国电影带来新鲜气象,如《路边野餐》、《喊·山》、《长江图》、《塔洛》、《冈仁波齐》、《明月几时有》、《乘风破浪》、《相爱相亲》、《不成问题的问题》、《八月》、《嘉年华》等影片,在关注现实、反思人性的同时,也开始走向市场化的探索道路,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富有文化内涵的风景线。如今,中国电影也要步入“新时代”,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将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实现升级换代和价值深耕,打造出更多的现实主义佳作,推动电影成长为时代前进的号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