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州三雕:致文物百代,保护徽州民居的难题

徽州三雕:致文物百代,保护徽州民居的难题

时间:2023-08-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传统雕刻工艺被称为徽州三雕。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何科学保护徽州民居值得人们关注。这是徽州民居保护的难题。

徽州三雕:致文物百代,保护徽州民居的难题

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传统雕刻工艺被称为徽州三雕。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徽州三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石雕。

徽州砖雕。

徽州木雕。

徽州石雕:多为浮雕和圆雕,用于廊柱、门墙的装饰,主要内容是动植物形象、古纹样等。

徽州砖雕:在青灰砖上雕镂而成,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用于门楼、门楣、门套上,或用于屋檐、屋顶。主要内容是动植物形象、林园山水和人物。

徽州木雕:明代徽州木雕由平面浅雕逐步发展到多层透雕,清代则多为深浮雕、圆雕。精雕细刻、层次分明。

南希·波琳。

荫余堂内景。

二十年前,博物馆负责人南希·波琳到安徽休宁黄村旅行,荫余堂的主人正准备卖掉这座废弃已久的房子。双方一拍即合,作为一个文化交流项目,老宅启程。

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分装进19个40尺的货柜,于1998年中国春节期间登陆异乡。经过六年组装、修缮,2003年,荫余堂在异乡正式开放。

荫余堂旧址。

据南希·波琳介绍,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这座徽式宅院,美国人对此好奇,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近距离看到中国的老房子,而且由此他们能看到一个中国家族的历史

不过,这座宅院故乡的人们对此事观感不一。再访荫余堂的故地休宁黄村。走过弯弯曲曲的路,一进到村口就看见几栋老宅一字排开,岁月把白墙漂得乌青,正对着郁郁葱葱的水口。只有一栋二层小楼夹在其中,兴建了仿古的马头墙。隔壁老宅的王大爷介绍,这就是荫余堂的旧址。当时尚无相关保护规定,维修又存在难度,且长期无人居住。

直接商品化的古民居买卖或是变相的商品化即代购、认领、认租,客观上对古民居、古村落的完整性造成了伤害,也未能顾及古民居的珍稀特性与生态脆弱性。如何科学保护徽州民居值得人们关注。

如今,古民居整体搬迁已在原则上被叫停,更多人意识到,建筑除了外观,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轻易动不得。

因为徽派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易燃易朽,一旦毁坏,多是不可逆转的。20世纪50年代,刘敦桢曾提出建筑保护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修补屋顶,防梁架糟朽。

2.抽换已朽的梁柱。(www.xing528.com)

2013年,成龙将自己收藏的四栋安徽古建筑捐赠给新加坡的消息曾一石激起千层浪。二十年前成龙经人介绍分别购买了几间安徽古建筑,包括重亭、戏台、侧房(院落)、主房(歙县)、前厅(带天井)、二栋独居与门落二处(前门与后门),本为拼凑出一套完整的、经典的徽式古民居体系;并找一块地把老房子重新建好,留给父母安享晚年,却不料父母在十多年内相继离世。

3.禁止毁坏门窗、栏杆、匾额、神龛等。

4.不论是用作学校仓库农场,宜尽量避免改变现状。

5.严防火烛。

6.无人居住的房屋,不可喂养牲口,或堆积稻草及其他引火的物件。

十几年前,歙县昌溪的一些乡贤成立了安徽最早的民间古村落保护委员会,抢救下一些祠堂和老宅,但村貌已与从前不同。如今,虽然人们已经普遍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然而仍然存在着文物保护经费有限、维修成本高、民众参与不够、偷盗屡禁不绝的问题。

最让昌溪乡文广站站长范海滨犯愁的,就是很多老宅都存在的产权问题——十几间房子住着七户人家,有一户不同意出钱修房子就没辙。

据2012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显示,现存徽派建筑在黄山最为集中,还有不可移动文物8032幢。黄山开展的“百村千幢”工程,将更多非文物民居也列入保护范畴,近十多年,一系列保护规章、举措陆续出台。据范海滨介绍,当时为了实施“百村千幢”工程,他们从上面争取资金,比如说修缮每户得用两万块钱,老百姓出一万五,政府补助五千,七户人家有四五户同意,一两户不同意。如果人们无法认识老建筑的价值的话,就不会产生修缮老建筑的意愿。而置之不顾,那么五六年之后,老房子就彻底毁坏了。

破败的老宅。

治本之策还是得让村民看到价值、吸引社会资本发掘价值,但这也有难度。搞旅游开发,大家尝到甜头了,才能群策群力,但一方面不能过度开发,伤了村子的肌理;另一方面,那么多散落在各地的村落,形态风格类似,有的还较为偏远。如何才能使之形成具有差异化的特点,吸引更多游客?这是徽州民居保护的难题。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胡适《希望》

胡适晚年在海峡对岸写下这样的歌谣,寄托的正是对安徽绩溪的一抹乡愁,那山水灵气、那粉墙黛瓦,便是故乡的影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