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州契约文书的来源-明清徽州社会研究

徽州契约文书的来源-明清徽州社会研究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这次战乱对徽州文化的发展破坏极其惨重,致使这里人口大量锐减,但深藏于民间的各种契约文书却因被束之高阁而幸存了下来。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徽州高山阻隔,日军亦未能够进入徽州,从而使包括徽州契约文书在内的徽州历史文献并未受到战火的破坏。[2]因此,徽州契约文书能够如此完整地被大量保存下来,其现实的效用应当说是最为直接的因素。

徽州契约文书的来源-明清徽州社会研究

一、徽州契约文书的由来

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的山区,境内高山纵横、峰峦叠嶂,其所统辖的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等一府(州)六县行政格局,自唐宋以来即已完整形成,并一直延续至近代。近千年来,相对完整的行政格局和稳定的社会秩序,使得这里虽历经多次改朝换代和战乱,但除了极少数几次诸如明末清初奴仆起义和太平天国战争以外,历朝兵火较少波及。而从北方中原地区为躲避战乱而迁徙至徽州山区的士家大族,在经过东晋南朝、唐末五代和两宋之交三次大规模移民高潮后,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并与土著居民一道,共同开发着相对较为落后的徽州山区。

伴随北方移民的大规模涌入,徽州的经济文化也开始得到大踏步前进,唐代中叶后已经发展成为有名的富庶之区和国家财政税收的重要供给地。所谓“尚武之风显于梁陈,右文之习振于唐宋”[1],即是对徽州唐宋以来经济文化进步的最集中反映。不惟如此,徽州人的法制观念也随着徽州文化教育的发达和徽商的渐渐崛起,而不断变得强化起来。凡事皆以文字记录下来,以作凭据和查考的依据,一旦发生官司之讼,即可作为最有力的证据使用。这样,在徽州的一府六县,自南宋以来所保存下来的契约文书,其数量自然不是一个小数字。这些契约文书既有土地山林等买卖和租佃契约、土地户口册(即鱼鳞图册和赋役黄册)、公私告示禁约、宗法家族文书、宗教祭祀文书,也有徽商的商业合同、借据、会票等文书,另外,地方官府的公务文书特别是各种法律诉讼文书、教育文书等等,也数量颇丰。这些文书虽历经千数百年,但至今依然有大量保存。究其原因,盖因徽州地处山区,历代兵燹战火少有波及,南宋以来徽州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乱为太平天国战争。尽管这次战乱对徽州文化的发展破坏极其惨重,致使这里人口大量锐减,但深藏于民间的各种契约文书却因被束之高阁而幸存了下来。此后,徽州虽然也还不断发生一些小的战乱,但对整个徽州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影响不大。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徽州高山阻隔,日军亦未能够进入徽州,从而使包括徽州契约文书在内的徽州历史文献并未受到战火的破坏。(www.xing528.com)

徽州数量如此丰富的契约文书,历经千年的社会变迁,尚能够这样完整地被保留下来,除了地理环境的天然屏障作用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契约文书的实用价值和百姓的保存意识。毕竟在封建社会的后期,虽历经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特别是土地的私人占有,始终受到政权的法律保护。比如很多明清甚至是宋元时期的土地买卖契约,在民国改元之后,并没有失去其效用,而是接受当时政府的验契。在证明合法后,被粘贴上一张验契纸,即重新获得了新政权的认可,成为拥有该块土地最为合法的文字依据,所谓“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2]因此,徽州契约文书能够如此完整地被大量保存下来,其现实的效用应当说是最为直接的因素。当然,徽州自宋元以来即已产生了“好讼”和“健讼”的习俗,保存这些文字依据,其实也就是保存了将来可能发生“鼠牙雀争”官司之讼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另外,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部分官府文书档案,如清代休宁的鱼鳞图册等,也幸运地被保存了下来,成为今日徽州文书的重要来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