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1世纪和平进程:希望与失望现状

21世纪和平进程:希望与失望现状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阿克萨起义标志着和平进程的重大停滞,以色列民众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空前失望。此次中东和会的主要议题为国际社会支持巴以和平进程、建设巴勒斯坦机制、广泛的阿以问题解决方法。美国方面,刚上任的奥巴马总统决意重启巴以和平进程。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海军袭击了开往加沙的国际人道救援船队,使巴勒斯坦问题再度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8月31日和9月 1日,约旦河西岸发生两起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枪击案。

21世纪和平进程:希望与失望现状

戴维营谈判失败后,巴拉克政府出现危机,国内政局不稳。2000年9月28日,利库德集团主席沙龙强行“参观”耶路撒冷有争议的圣殿山,引发了巴勒斯坦人的强烈抗议。事实上,《奥斯陆协议》实施以来,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并未得到实惠,和平进程进展迟缓,不断扩展的犹太人定居点把巴勒斯坦领土分割得四分五裂,居民出行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的不满已经达到了顶点。因此,沙龙登圣殿山成了导火索,哈马斯号召巴勒斯坦人在阿克萨清真寺举行示威活动,随后演变为巴勒斯坦人的第二次起义(因提法达)—— “阿克萨起义”。阿克萨起义标志着和平进程的重大停滞,以色列民众对以土地换和平的空前失望。同年12月,总理巴拉克辞职。

2001年2月,沙龙以绝对优势赢得总理大选。沙龙上台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陷入相互暴力袭击的恶性循环之中。5月,以美国前参议员米切尔为首的巴以冲突国际调查委员会经过数月调查,公布了“米切尔报告”,指出结束暴力袭击,实现内部和解是以巴的主要任务。由于沙龙的强硬反对,该报告成为一纸空文。

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允许建立一个与以色列和平相处的巴勒斯坦国,前提是阿拉法特必须下台,巴勒斯坦必须无条件制止和打击针对以色列的恐怖袭击。这是美国首次公开认可未来建立巴勒斯坦国的可能。之后,美国助理国务卿威廉·伯恩斯草拟了中东和平“路线图”。12月,中东问题国际四方委员会(联合国、美国、欧盟和俄罗斯)在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了该计划,而此前该计划也吸收了沙龙政府提出的许多意见。2003年4月,“路线图”正式公布。这一计划的实现预计分三个阶段:2002年12月至2003年5月为第一阶段,巴以相互承认与支持,以色列支持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2003年6月至12月为第二阶段,以色列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巴勒斯坦建立民主制度并象征性地建国;2004年至2005年为第三阶段,为巴以最终地位谈判达成协议,巴勒斯坦建国。“路线图”为巴以谈判提供了一次机会。

2003年11月,沙龙在内阁会议上提出了单边脱离计划,即以色列单边撤离加沙。“脱离计划”也叫单边行动计划,即以色列主动与巴勒斯坦相脱离。其背景之一是加沙地带人口众多,贫困率高,是哈马斯的大本营,而对以色列没有像西岸那样的宗教意义,战略价值不大。“脱离计划”提出后,沙龙政府对哈马斯等激进组织实行“重点清除”,对加沙展开了清剿行动。哈马斯领袖亚辛被以色列武装直升机炸死,哈马斯随即进行报复。“脱离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多以色列人的拥护,但沙龙却竭尽全力地予以推进。2005 年9月,以军完成了从加沙地区的撤离行动,在当地和西岸4个定居点的8000多名犹太定居者同时撤出。

沙龙的单边“脱离计划”在利库德集团内部招致了强硬派的批评,进而推动了以色列政治格局的变动。2005年11月9日,摩洛哥移民阿米尔·佩雷茨当选新一任工党主席,带领工党退出沙龙领导的联合政府。21日,面对利库德集团内部难以弥合的分歧,加上工党退出联合政府,沙龙正式决定退出利库德集团,并另组建新党“前进党”。30日,以色列政坛泰斗、工党前主席希蒙·佩雷斯正式宣布退出工党,并决定在次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支持沙龙。但不幸的是,2006年1月4日,沙龙中风陷入深度昏迷,其政治生涯结束。4月11日,以色列内阁召开特别会议,宣布因沙龙永久失去履行其职权的能力,任命代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为临时总理。奥尔默特总理宣布,他要把以色列建设成为一个“公正、强大、和平与繁荣的国家”,并强调以色列准备为和平而让步。前进党在2006年3月的大选中胜出,奥尔默特担任总理。

2006年1月,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选举中首次历史性地胜出,并于3月组建巴自治政府,从而在巴领导层中形成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哈马斯拒不接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提出的承认以色列、放弃武装斗争和承认业已达成的巴以协议的三项要求,因此以色列立即对哈马斯进行抵制,还逮捕哈马斯内阁成员,加强对自治区的封锁。巴以关系日趋紧张。

2007年11月,在美国总统布什的主持下,新一轮中东和会在美国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美国海军学院开幕。布什宣布了巴以达成的一项联合声明,声明内容为双方同意立即进行双边谈判,争取在2008年年底前达成一项解决所有问题的和平条约。此次中东和会的主要议题为国际社会支持巴以和平进程、建设巴勒斯坦机制、广泛的阿以问题解决方法。巴勒斯坦、以色列、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安理会五常、八国集团成员、“阿拉伯和平倡议”后续委员会成员国等4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会议。但是,由于双方长期的互不信任和缺乏有利的外部环境,此后巴以的和谈很快陷入僵局,直到奥巴马政府执政以后仍旧没有真正的进展。但是,这一时期以色列的经济发展却相当顺利。

2009年2月,以色列举行第18届大选,尽管前进党获28席,比利库德集团多得一个席位,但利库德集团为首的右翼阵营赢得65席,因此利库德集团主席内塔尼亚胡成功组阁,出任总理。鉴于奥尔默特“铸铅行动”对加沙地区的持续军事打击和伊朗核威胁,以色列的外交重心转向伊朗核问题,内塔尼亚胡总理对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强硬态度有所缓和。美国方面,刚上任的奥巴马总统决意重启巴以和平进程。为了回应美国政府的战略调整,2009 年6月,内塔尼亚胡表示愿意在不设置任何前提条件下重启巴以和谈,并首次表示愿意有条件地承认巴勒斯坦国。9月22日,在联合国大会开幕前夕,美以巴三方领导人举行峰会,但未取得成果。

2010年1月,哈马斯领导人马哈茂德·马巴胡赫暗杀事件被疑摩萨德所为,加之以色列持续在东耶路撒冷地区建设定居点,巴以和谈陷入停滞,美以关系降至冰点。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海军袭击了开往加沙的国际人道救援船队,使巴勒斯坦问题再度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8月31日和9月 1日,约旦河西岸发生两起针对以色列平民的枪击案。在此背景下,经过奥巴马、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和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等的极力斡旋,内塔尼亚胡和阿巴斯于9月2日在华盛顿举行和平谈判。尽管双方都采取克制态度,但仍未取得进展。9月14~15日,双方又在埃及的沙姆沙伊赫和耶路撒冷举行第二次谈判,因以色列拒绝犹太人定居点限建令,谈判依旧未果。此后,巴以和谈在短暂重启后陷入近3年的僵局。

2011年1月,巴勒斯坦同以色列的首席谈判代表埃雷卡特和莫尔霍一同访问华盛顿,就如何推动巴以和平进程分别同美国官员举行磋商,但之后巴以和谈一直处于搁置状态。之后,中东地区陷入“阿拉伯之春”之中,巴以双方内部局势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2013年1月,以色列举行第19届大选,内塔尼亚胡总理成功连任,自称其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1967年中东战争期间占领的领土问题。随着巴勒斯坦正式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国,国际社会对于巴勒斯坦建国的呼吁始终未停。以色列方面也意识到,巴勒斯坦国的建立最终是不可避免的。3月22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发言人马克·雷格夫在耶路撒冷表示,以色列正在努力重启停滞多年的以巴和平谈判,并愿意在和谈中做出历史性的妥协。雷格夫说:“内塔尼亚胡已经明确表示,他本人以及以色列政府都承诺为一劳永逸地结束与巴勒斯坦人的冲突而做出历史性的妥协,以建立一个与以色列为邻的非军事化的巴勒斯坦国。”[9]

7月29日,在美国国务卿克里的斡旋下,中断了近3年的巴以和谈以开斋节晚餐的形式重启。为期两天的初始会谈确定了本轮谈判的框架和日程,在之后长达9个月的秘密谈判中,双方就巴勒斯坦军事问题、释放巴勒斯坦战俘等达成一些谅解,但在耶路撒冷地位、犹太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巴勒斯坦国家等核心问题上仍未能达成一致。2014年4月23日,法塔赫和哈马斯在加沙宣布达成“和解协议”。随后,巴勒斯坦申请加入15个国际组织。消息传出后,以色列迅速中断所有谈判,奥巴马和国务卿克里也先后表示暂停巴以和谈,谈判以失败告终。

2015年3月17日,以色列举行第20届大选,内塔尼亚胡总理再次成功连任。由于巴以和平进程停滞不前,以及以色列政府对被占领土的强硬政策等方面的因素,致使许多巴勒斯坦人对时局日益不满。

2015年9月中旬以来,巴以之间围绕圣殿山的冲突愈演愈烈,耶路撒冷的安全局势堪忧。为了抗议以色列当局允许极端犹太教徒登上圣殿山,并不断扩大其活动范围,巴勒斯坦人聚集在阿克萨清真寺示威。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接连发生以色列人遇袭事件,巴以关系再度紧张,安全局势急剧恶化。

10月3日晚,一名手持刀枪的巴勒斯坦伊斯兰圣战组织成员杀死两名以色列男子,随后被警方击毙。两名遇害者,一名是犹太教拉比,另一名是轮休士兵,其妻子和两岁儿子也受伤。次日上午,一名巴勒斯坦男子在西耶路撒冷刺伤一名以色列少年,逃跑时被警察击毙。以色列警方立即决定封锁耶路撒冷老城,除了老城的居民、商人和学生、游客和以色列公民外,其他人两天内均不得进入。7日,一天内就发生数起巴勒斯坦人袭击以色列人的事件,造成7名以色列人受伤,一名巴勒斯坦袭击者被打死。8日,又发生一名巴勒斯坦人持刀袭击一名25岁犹太男子案。内塔尼亚胡表示,将对恐怖分子、暴徒、煽动者采取更加强有力的行动。当天,以色列国家安全委员会向内塔尼亚胡总理建议说,右翼犹太人士,特别是部长和议员高调访问圣殿山是“危险的挑衅”,有可能点燃巴以冲突火药桶。内塔尼亚胡总理立即下令,禁止议员和内阁部长前往有争议的圣殿山,旨在平息巴以双方围绕圣殿山而发生的暴力冲突。稍后,总理又下达命令,紧急调派16支边防卫队奔赴耶路撒冷等地维持治安。(www.xing528.com)

据以方统计,自10月初以来,袭击事件已造成40多名以色列人受伤,6名以色列人和14名巴勒斯坦人丧生。[10]由于袭击事件的肇事者主要来自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聚集区,以色列政府于14日发表声明称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封锁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居住区,在路口设置路障和检查站;剥夺涉及恐怖活动的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的居住权,并加速摧毁其房屋;向耶路撒冷等地增派国防军约600名以协助维持治安。

频繁发生的暴力袭击事件也扩散至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区。内塔尼亚胡总理要求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停止“煽动”。阿巴斯则表示,以色列当局和犹太定居者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侵略行径”。哈马斯负责人哈尼亚在加沙号召扩大伊斯兰抵抗规模,使其发展成一场新的起义。他表示,在东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发生的“战斗”也是加沙人的战斗,加沙人已经准备好参与这次起义。因此,如果事态进一步发展,极有可能爆发第三次因提法达(起义)。

【注释】

[1]http://www.norislam.com/?viewnews-13756,2015-09-28.

[2]Palestine Ministry of Information,Bulletin,No.32,Oct.21,1997.

[3]2000年11月笔者在伯利恒的采访资料。

[4]Abraham Rabinovich,“A Two-state Solution Was Always to Be”,in The Jerusalem Post,March 7,1997.

[5]Ruth Lapidoth and Moshe Hirsch,The Jerusalem Question and Its Resolution:Selected Documents,Leiden: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94,p.5.

[6]Lamia Lahoud,“Palestinians Propose Sharing Sovereignty Over Jerusalem”,in The Jerusalem Post,July 21,2000,p.1.

[7]Etgar Lefkovits,“Old City Residents Slam Partition Idea”,in The Jerusalem Post,July 21,2000,p.3.

[8]Lisa Palmieri-Billig,“Vatican calls for‘Jerusalem Law’”,in The Jerusalem Post,May 14,1998,p.4.

[9]新华网耶路撒冷2013年3月22日电。

[10]http://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151016-537987,2015-1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