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任的多维概念与情感在关系模型中的重要性

信任的多维概念与情感在关系模型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任是与社会结构、文化规范紧密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信任的范畴必然是多维的。信任是一个存在悖论的概念,情感在信任结构中是重要的一环。信任对被信任者来说,是一种内在良心的承诺,这是一种情感自觉;对信任者而言,则是基于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这是一种情感自愿。社会信任理论把信任视为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情感认定性。信任的最大特征不是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信任的多维概念与情感在关系模型中的重要性

信任渗透于一切社会交往活动中,它是社会团结的基石、社会运行的润滑剂及将社会整合为有机整体的重要因素。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及管理理论学者都一致认同信任在人类日常行为中的重要性(Hosmer,1995;Ganesan,1994;Doney&Cannon,1997;Berry,1995;Dwyer,Schurr&Oh,1987),但由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视角有所不同,各个学科对信任的定义和研究主题也有很大的不同(Barber,1983;Butler1991;Hosmer,1995;Rosseau,Sitkin,Burt,1995;Zueker,1986)。心理学领域将其视为人格特征和人际现象,而经济学领域则把信任看成是一种理性选择机制,伦理学界又从道德角度来分析信任问题。社会学家将信任视为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人们只有通过关系而建立的交往,才能满足自身对物质资料的需要,同时也才能满足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需要。信任是与社会结构、文化规范紧密相关的一种社会现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信任的范畴必然是多维的。本研究统计了不同学者对信任所下的定义,如表1-2 所示。

表1-2 信任定义统计表

续表

续表

到目前为止,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普遍接受的“信任”定义。信任定义的难以确立从根本来说是由于“信任”本身的复杂性,“信任”以各种形式和样态深深地嵌入在人们的生活世界之中。信任是一个存在悖论的概念,情感在信任结构中是重要的一环。信任的悖论反映在:信任这个概念永远处于非理性(情感)—理性的这个两级系统的某一个位置上。正如Nooteboom(1996)总结的,信任概念的内涵包含:

①超越于自私却又有限制;

②必然关涉到精神状态和行动类型;(www.xing528.com)

③基于拥有信息和缺乏信息基础之上;

④是理性的和情感的;

⑤是一种期待但不是一种可能性;

⑥既是关系的根据又是关系的结果。

理性的问题是信任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关于信任问题的所有争论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对于研究者而言,信任与理性的关系是十分有趣的:被信任者的行为究竟是出于善意,还是由特定的目的驱使呢?信任究竟是理性的一种形式还是身处理性范畴之外,或者居于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要求对被信任者的行为是否符合理性进行分析。只有理清信任与理性的关系问题,我们对信任问题的研究才能逐步深入。

信任与情感相关性较强。信任既是一种外在的理性制度,也是一种内在的情感道德。信任对被信任者来说,是一种内在良心的承诺,这是一种情感自觉;对信任者而言,则是基于对人性善的深信不疑,这是一种情感自愿。外在的诚实守信制度和道德价值观念必须内化为人的良心,才能真正为信任奠基。这就需要情感到场。信任是一种深刻的积极情感体验。信任这种情感与其他任何情感一样,性质上具有两极性,可分为积极的正面信任与消极的负面信任。社会信任理论把信任视为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一种情感认定性。人与人在互动过程中,达到相识相知的过程,也是相互信赖、相互喜欢的过程。有的学者对信任与信赖作了区分,认为信赖具有情感依附的意义,信赖双方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信任则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是平等基础上的关系。信任来源于信赖,它的最大特征不是理性,而是基于情感。

西方许多社会科学研究者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理性和情感是人际信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Lewis & Weigert,1985;Clark & Payne,1997;Lee,2002;Kanawattanachai&Yoo,2002;Tohnson-george & Swap,1982;McAllister,1995;Johnson & Grayson,2005)。而大部分信任研究却往往偏重理性维度,忽视情感——非理性维度。这主要受西方大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社会学思想的发展一直是以情感—理性、野蛮—文明、身体—灵魂、传统—现代等二元对立范畴为基础,并以打压各范畴中的前一极而彰显后一极为己任,特别是现代性出现以来,这种价值取向更加鲜明,构成现代性论述的基本底色。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任何理性的判断哪怕是高明的理性分析都显得无济于事。如果理性分析能够奏效,信任也就成为一种形式了。正因为许多事无法确认,那么就只能依靠人对人的情感信任起作用。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正如人既有着理性算计的一面,也有情感感性的一面一样,信任社会关系也包含理性和情感两个维度。人们一方面期望通过信任收获利益,避免风险(工具信任),另一方面还期望信任过程体现忠诚和尊重(情感信任)。信任的最大特征不是理性,而是基于情感。在信任情感的运用上,还受到个人因素的制约。首先,每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所拥有的信任社会资本的多少也不同。一般来说,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能够获得较多的信任,也易于有信心信任他人;其次,个人价值观和对社会看法直接影响人们的信任感情。个人对个性、对社会的认同度高的人,其信任度也高;另外,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经济能力以及职业、年龄、婚姻状况等的差异也会影响人们的信任情感行为。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相互信任,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信任既是一种外在的理性制度,也是一种内在的情感道德。正是这些复杂性使得情感因素在信任研究中常常被忽视或故意被搁置。

情感,长久以来被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分析所忽略。进入21 世纪以来,在心理学对情感研究的进展中出现了情感究竟是天生的还是习得的争论,认知取向与习得理论的心理学家认为情感是受到外部世界或情境事件的影响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学家研究情感的社会特征提供了依据。最近几年,历史学家(Reddy,2001)、哲学家(Nussbaum,2001;Pizarro,2000)、自然科学家(Damasio,1994,1999)和社会科学家(Loewenstein,2000;Elster,1996b;Turner,2000;Barbalet,1998)都确认了情感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1]“情感社会学非常明显地成为社会学微观水平研究的前沿”,“情感在所有的层面上,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型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2]情感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力量,日益凸显出来,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现代新的社会变迁,新的权力结构的形成,尤其是传统的社会关系的进一步解体,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情感方面的困惑不安、无权力、怀疑、孤独及焦虑的感觉日益增长。有关情感的理论“黑箱”越来越多地被无数研究者所揭开,对情感的研究正在从“隐性”的后台走向前台,大量情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所取得的大量成果必然会给以后的信任研究以推动,“理性与情感的关系既是分化的、对立的,也是融合的、统一的”。[3]现今随着情感社会学研究的兴起,运用现有理论成果,探求信任的非理性维度的内涵和机理,从而填补信任研究的非理性结构维度,为今后进一步的信任研究提供一个基础平台和初步图谱。这种现象既可以补足过去研究的不足,更是未来研究的希望。

从上述分析可见,虽然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信任的不同内涵,但是理性和情感两大部分是信任概念无法或缺的。总结以上分析,我们把信任定义为:信任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产生合作的情感互动过程,信任关系通常表现为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一种社会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