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初一文言文教学成果:阅读课本编辑意图分析

初一文言文教学成果:阅读课本编辑意图分析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和《写作》,经过两轮试教之后,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供各校教师选择使用。借助工具书,不同于借助现成注释,这是独立阅读能力养成的标志。从这个认识出发,我认为初中《阅读》课本第一、二册的文言文部分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着力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牢固地记忆课文中的词句,并流畅地背诵所指定的篇章。

初一文言文教学成果:阅读课本编辑意图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初中语文教材《阅读》和《写作》,经过两轮试教之后,从今年秋季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供各校教师选择使用。这套课本在课文编排、练习设计等方面跟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综合型)有所不同,这就要求使用者充分认识它的特点,使自己在教法上能较快地适应它的要求。这里,我仅就初中一年级的文言文教学问题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供老师们参考。

按照国家教委去年年底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规定,文言文教学在初中阶段的要求是“熟读、背诵”“一些篇或段”;到高中阶段才要求“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工具书,不同于借助现成注释,这是独立阅读能力养成的标志。这些规定,是对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特点所做的高度概括,指明了: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首先通过反复诵读熟悉它的各种现象,积累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而后才能有所认识,有所领悟,并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独立阅读能力;那种忽视感性材料的积累而一味讲古汉语知识的做法,则不过是徒劳。

从这个认识出发,我认为初中《阅读》课本第一、二册的文言文部分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着力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使学生能牢固地记忆课文中的词句,并流畅地背诵所指定的篇章。应当指出,这是一项带“战略性”的任务。实践证明:学生开始学习文言文时能否养成一个良好的诵读习惯,对此后能否学好文言文甚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为此,我们在编辑这两册课本时采取了以下的做法:(一)把文言文按体裁跟现代文编在一起,每册分八个单元,每单元都有一篇文言文,大体上是每两周学一篇,这就便于学生跟文言文保持经常的接触,也便于教师采取有力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养成诵读的习惯。(二)把背诵练习移到课堂上来,课后只留默写练习,使学生养成一边学习一边记诵的好习惯,争取达到当堂成诵或基本成诵,课后通过默写发现问题,再利用早自习时间加以巩固。这样既能收到流畅背诵之效,又减轻了学生负担。(三)关于课文内容、层次和写法的练习题,较多地采用了利用课文原句作答的办法,使学生能仔细地研读原文,并抓住其中的关键语句作为记诵全文或某些段落的“支撑点”,以利背诵练习的进行。

但这些设想仅仅表明,我们愿为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和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段这一任务创造条件。至于在事实上完成这一任务,主要还是依靠教师们的创造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我们赞成每一位教师都能运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来完成上述任务,反对用某些固定的“程式”来束缚自己,但某些带共性的原则也不能不提到,它们是:

第一,教师在制订课时计划时,要把朗诵课文(包括范读、试读、领读、有表情的朗读、试背等)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来加以考虑,而不能把它看作一种“程式”,只是在新课起始或结束时匆匆朗读一番就算完事;要保证一堂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朗读;要努力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根据课文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式,可以讲讲读读,可以以读带讲,还可以采用其他生动活泼的方式。总之,要使课堂里有琅琅书声,而不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匆匆忙忙地记。

第二,对朗读应有具体的指导。目前初中学生读文言文常犯的毛病是:有些字音读得不正确;节奏模糊;一到读得比较熟练的时候,就加得很快,所以语气往往显不出来。这些毛病中,语气不明是主要的。要克服这些毛病,非有具体的指导不可。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一下怎样读出文章的语气,必要时能够以抑扬顿挫的语调给学生示范(包括篇和段的示范背诵)。这当然不是说要提倡“吟诵”,但文言文本来重视语气的表达,能读出语气,有助于领悟,而平淡的朗读则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有了这样一番认真的研究,教师才能在各种形式的朗读活动(试读、有表情的朗读、背诵的检查等)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www.xing528.com)

这两条原则在客观上是否行得通呢?根据过去两轮试教的经验,也难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这两条原则自身并非高深莫测,任何一位稍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只要下定决心去实行,就一定能够办到;说难,是因为有些教师思想上有阻力。这种阻力,可以概括为两个“对立”:一是把诵读跟疏通文意对立起来,认为诵读占用时间过多,疏通文意就很难做得彻底,而在文意不明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背诵,则无异于提倡“机械记忆”;二是把诵读跟思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对立起来,认为诵读占用时间太多,思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势必削弱,如是则无益于借鉴和继承。

对这两个观点,该怎样认识呢?

对纯“机械记忆”,我们当然不赞成。文意一定要疏通。学文言文,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要懂得一些习惯用语和句子的意思,不疏通文意,怎么行?但我们所说的疏通文意是在学生读注释的基础上有重点地进行的。为什么注释里说得明明白白、学生也已看懂的那些句子,非由老师重说一遍不可呢?再说,疏通文意不等于翻译,不是说要把每篇课文都从头至尾地译成现代语——这样做完全不必要。这种重复的讲解和从头至尾的翻译,除了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外,还会养成他们依赖的心理,从而使他们丧失学习的主动性。去掉重复的讲解和从头至尾的翻译,让学生从学文言文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培养认真读注释的习惯,而后再通过反复诵读加深体会,这才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至于个别语句讲了依旧不懂,也不应妨碍背诵,背下来以后再去消化就是了。如果说这就是“机械记忆”,那么这样的“机械记忆”是应该容许的。大体懂得,个别模糊,这简直是青少年学文言文的必然现象,我们当老师的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

对于思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前面已经提到,课本中所有这方面的练习都设计得比较简易。在我们看来,能做出那些练习,就算达到了标准。这里,问题的症结在于,有些教师认为应当像教学参考资料那样,分析得深刻一些。殊不知那里面的文章都是有相当水平的教师看了许多书,又费了长时间的思索写成的,它们对一般教师钻研教材有用处,可要在一两节课内把它们灌给学生则是不切实际的。讲思想内容和写法,可以采取点拨式,点到为止,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达于成诵。这样做,倒是给学生创造了自行领悟的条件,比起那听了老师的长篇说教,可由于课文很陌生,时间稍长便印象全无要强得多。

以上说明,仅仅是我个人的体会。我恳切地希望老师们做一点跟踪调查,听听那些现已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的意见,看看怎样教文言文才符合他们的长远需要;也希望各地教学领导部门不要拿烦琐的考题为难教师,要本着《教学大纲》的精神,鼓励学生在“熟读、背诵”上面下功夫。初中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这一年里,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诵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这就等于给自己今后进入文言文这个自由王国架好了阶梯。

原载《语文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