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山如画,万斯大:十八世纪汉学家的杰出成果

江山如画,万斯大:十八世纪汉学家的杰出成果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万斯大排行第六,是清初著名经学家;其弟万斯同是初学识著的史学家。万斯大不服清廷的统治,终生不事科举,开馆授徒以自给。黄宗羲在经学研究中倡导经世致用和创新精神,万斯大在经学研究中继承了黄宗羲的这种治学精神,形成了自己经学特色,因而取得了杰出成果。同时,学者被详尽而浩繁的传注所困,忽视对经本身的研究,所以他提醒学者要“悟传注之失”。所质疑者,俱质之于其师黄宗羲。称万斯大为“十八世纪汉学的前驱者”。

江山如画,万斯大:十八世纪汉学家的杰出成果

——经学家万斯大

万斯大(1633-1683),字充宗,别号褐夫先生;晚年因患足疾自号跛翁,鄞县人。万氏家族在有明一代是甬上望族。其父万泰,明祟祯丙子依举人,是明末复社名士、抗清义士。万泰有八子,人称“万氏八龙”。万斯大排行第六,是清初著名经学家;其弟万斯同是初学识著的史学家。万斯大与父亲、兄弟,并其子万经,三代共同师事黄宗羲。万斯大深研经学,尤精《春秋》、《三礼》,积十余年之工,著《学礼质疑》、《礼记偶笺》、《礼仪商》、《周官辩非》,考据考证,务求确实,不立异,不苟同,重裁断;兼长诗,有诗集《丁灾草》、《甲阳草》,尚修有《濠梁万氏宗谱》。

黄宗羲对万斯大的学术成就评价很高:“学不患不博,患不能精。充宗之经学,由博而致精,信乎其可传也!”又说:“自蕺山先师梦奠之后,大儒不作,也莫之宗,墙屋放言,小智大黠,相煽以自高,但有讲章而无经术。充宗之学,谁为流别,余虽叹赏,而人亦莫之信也。”有了万斯大,黄宗羲的经术就有了后继之人。

浙东学术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当代学者对于清代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往往又侧重对其史学成就的研究。其实浙东学者是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史料,和以通经致用为治学宗旨的。而浙东学派的经学研究,是由黄宗羲开其端。黄宗羲强调经学研究的必要,对宋儒将“河图”、“洛书”“太极”等引入《易》学研究领域造成晦而不明,进行了批评。而清代浙东学者中,专以经学见称的是万斯大。

万斯大为人刚毅正直,很重节操,立志高远,不屈不挠。他对妻子爱得纯正专一,儿子9岁时妻不幸亡故。他终身不娶。对朋友,他直言劝善规过从不假贷。万斯大生逢明末乱世,20岁时明亡。年轻时深受其父民族思想的熏陶,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万斯大不服清廷的统治,终生不事科举,开馆授徒以自给。民族英雄张煌言(即张苍水)在杭州壮烈殉国后,暴尸荒郊,他毅然为之收骨葬于南屏。康熙四年(1665)他在甬发起并组织“策论会”。康熙六年(1667),万斯大借同学兄弟25人往余姚就教于黄宗羲,康熙七年,黄宗羲在甬创办甬上证人书院,万斯大等为首批弟子,一时胜友如云。万斯大与兄万斯选、弟万斯同共“雄视讲社”,质疑辩难,号称极盛。康熙十年,万斯大39岁时离甬迁居杭州,开馆授徒魏家,并致力研究《春秋》。康熙十二年他在杭州的家不慎失火,搜集、归纳、整理的关于《春秋》的资料“百余万言”全部毁于火灾,学术研究损失巨大。自康熙十三年起,他又重新整理《三礼》。康熙十六年,他的第一部经学专著《学礼质疑》写成,接着他又写成了第二部重要经学著作《周官辨非》。康熙二十年,另一部《礼》学著作《礼记偶笺》也完成。万斯大为纂述《春秋》真是心力交瘁,康熙二十二年,才写好《春秋》的鲁昭公一卷的心得和论述。其时,突发重病,自觉不久于人世,他对儿子万经说:“吾为《春秋》,心血已竭,不能复生,不寐者六日夜矣。”过了几天,万斯大流然长逝,时年方五十一。

万斯大毕生致力于研究《礼》学和《春秋》,由于关于《春秋》的著作大半失于火灾,因此在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礼》学。其所著《学礼质义》、《周官辨非》、《仪礼商》、《礼记偶笺》、《学春秋随笔》,人称万氏经学五书。万斯大ー生著作甚丰,除上述经学方面著作外,尚有诸多作品传世。其中和其子万经合辑的《濠梁万氏宗谱》十ー卷,记述了万氏原系南直隶定远人,自万钟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调宁波卫世袭指挥佥事,历世袭爵至明末万邦孚止,凡九世家谱记录,在明代文献中颇有价值。(www.xing528.com)

黄宗羲创办甬上证人书院,学习内容主要是研究经学,所以又称“讲经会”。黄宗羲在经学研究中倡导经世致用和创新精神,万斯大在经学研究中继承了黄宗羲的这种治学精神,形成了自己经学特色,因而取得了杰出成果。他的经学著作《三礼》,被当时学者誉为“冠古今必传之作”。黄宗羲和万斯大的这种经学研究传统,也为后来浙东学者所继承。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黄以周的《礼书通考》、孙诒让的《周礼正义》,都延续了清初浙东学派的这种治经传统。

万斯大ー生以穷经自任。他遵照黄宗羲“元元本本,可据可依”的教导取诸经及先儒注疏,熟玩精思,比较其毫厘分寸之得失,穷日夜、忘寝食达十余年之久,因而融会贯通,豁然而得,认为“非通诸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注之失。”在万斯大看来经文互错,还有此略而彼详,此同则彼异,以其详而求其略,因其异而求其同,是学者应当思考的大问题,所以他主张“通诸经以通一经”。同时,学者被详尽而浩繁的传注所困,忽视对经本身的研究,所以他提醒学者要“悟传注之失”。万斯大提出的这些治经的原则,在清初对于致力于经文本义,冲破宋儒“传注之重围”,重现儒经本来面日,具有积极的意义。

万斯大虚心博学,以经解经,不立异,不苟同,重裁断,不为先人之言所主,不为过高之说所摇,故能独树一说。他所著《仪礼商》二卷,附录一卷,取仪礼十七篇,篇篇为之论说,颇多新义,亦通于自信。他的《周官辨非》二卷,力攻《周礼》之伪,以为必非周公所作,而系后人伪托。其书中历引诸经相互抵触者,颇多独到见解。他著的《礼记偶笺》三卷,辨正元陈澔集说之误,考订异同,与读礼质疑相表里。所质疑者,俱质之于其师黄宗羲。他著的《礼记集解》,搜罗历来之《礼记》注解凡四十九卷。他的《学礼质疑》二卷,取《礼仪》与《礼记》相对,《春秋》与二礼相对,使之血脉贯通,使帝王制度约略可考。黄宗羲对万斯大的评价很高,说:“学不患不博,患不能精。充宗之经学,由博而致精,信乎其可传也!”梁启超对万斯大的学问也赞赏备至。当代著名学者侯外庐先生对万斯大的评价是:“斯大的治学方法,实开后来汉学方法论的先河,…不育从,重裁断,比较归纳,以经文的实事以求是,而不以传注的心来傅会,这是朴实说理的传统。”称万斯大为“十八世纪汉学的前驱者”。蔡尚思先生也认为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清代史学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是他人难以比拟的,值得大书特书。

(潘起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