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酒保到出版家卢,璀璨的文化星空

从酒保到出版家卢,璀璨的文化星空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出版家、出版史家张静读过小学的酒馆学徒,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书的迷恋,经过不懈的奋斗,成为林赫有名的出版家和出版史家。辑有《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中国出版史料补编》7编8册。张静庐出身于一个居户之家。书籍激发了小小酒保的无限遐想,他唯的愿望就是想到出版《小说月报》的商务印书馆里去当一名练习生,这样就可以永远与书为伍了。

从酒保到出版家卢,璀璨的文化星空

——出版家、出版史家张静

读过小学的酒馆学徒,凭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书的迷恋,经过不懈的奋斗,成为林赫有名的出版家和出版史家。这就是张静庐的传奇人生

张静庐(1898-1969),慈溪人。早年在天津上海的通讯社、报社任记者、编辑。1924年与人合资创办光华书局,1929年创建上海联合书店,1931年与洪雪帆合办现代书局,均任经理。1934年创建上海杂志公司,任总经理。1949在上海任联营书店总经理。辑有《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中国出版史料补编》7编8册。著作有中国小说史大纲》、《新闻学概要》、《落英与狂蝶》、《在出版界二十年》等。

张静庐出身于一个居户之家。1911年在慈溪龙山演进国民学校毕业后,他先后在上海烧酒行、纸行当学徒。他常去书店林立的棋盘街几家书店翻看书刊,被同事们喻为“棋盘街巡阅使”。书籍激发了小小酒保的无限遐想,他唯的愿望就是想到出版《小说月报》的商务印书馆里去当一名练习生,这样就可以永远与书为伍了。他白天学徒做工,晚上则熬夜苦读,凭借对书的迷恋和对文学的执著,打下了他今后出版人生的坚实基础。16岁自办《小上海》、《滑稽林刊物。18岁去天津,任《公民日报》副刊编辑,后随报馆迁京。

张静庐做出版的第一站是在泰东图书馆。1920年,应赵南公之聘,任上海泰东图书局编辑,主编《新小说》期刊,任出版部主任;与郭沫若郁达夫曹靖华作家结识,同时在国际通讯社兼任记者。自1923年起,在上海商报馆任秘书和编辑。1925年春,张静庐与沈松泉、卢芳等三人共同合资创办了光华书局。1927年,他与洪雪帆合资创办了现代书局。1929年,他独资创办了上海联合书店。1934年,他又独资创办了上海杂志公司。从1925年到1934年不到10年的时间,先后有4家书局在他的筹划下面世。张静庐能取得如此不俗的成绩,源于他的信念和追求。他的《在出版界二十年》中写道“除掉业务上,我现在简直可以说与人无争。我有我的目标,我有我的信念,二十年生活在出版界,弯弯曲曲朝着这目标而前进,千辛万苦为实现这信念而工作。并不因为环境险恶而逃避:也不为生活艰难而动摇。”正是这样种在兹爱兹的出版情怀,铸就了他不同流俗的出版人生。

张静庐办的诸多书局中,以上海杂志公司的名气最响,影响也最大。作为全国第一家专门贩卖杂志的公司,它的创办最能说明张静庐富于开拓敢为人先的胆识与气魄。当初上海杂志公司开办时,经费区区不过20元居然大获成功。这样一种结局,固然得益于时代因素的赐予,但同时也是张静庐精于经营的结果。考察他经营杂志时“快”、“齐”、“廉”的经营思路,“代订代办代理发行”的业务内容,和“退定改定绝对自由”的服务承诺,其实无不贯穿着一种他利与自利相结合的经营理念。(www.xing528.com)

上海杂志公司是中国出版业的一个创举。公司主要业务是发售书刊杂志,但这不是张静庐的兴趣所在,他把精力放在出版上。上海杂志公司出版了由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半月刊,叶灵风主编的《文艺画报》,黄源主编的《译文》月刊,孟十还主编的《作家》,黎烈文主编的《中流》,平心主编的《自修大学》,丁玲、舒群主编的《战地》,胡风主编的《七月》,中国作家协会主编的《抗战文艺》等;出版了施蛰存主编的《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刘群主编的《当代青年丛书》,郑伯奇主编的《每月文库》丛书,刘白羽的《八路军七将领》、《游击中间》,舒群的《西线随征记》,姚雪垠的《战地书简》,碧野的《北方的原野》以及宣传抗日的小册子,起到了舆论宣传的积极作用。

张静庐的文化自觉,在于他有正确的出版观,兼之他的出版才干,使他在文化史和出版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他曾说:“钱,是一切商业行为的总目标。然而,出版商人似乎还有比钱更重要的意义在上面。以出版为手段而达到赚钱的目的;和以出版为手段,而图实现其信念与目标而获得相当报酬者,其演出的方式相同,而其出发的动机完全两样。我们——一切的出版商人——都应该从这上面去体会,去领悟。”张静庐之骄做,是因为二十年里在出版界摸爬滚打的他,信心十足,不惧怕任何人有任何有关他出版动机的追问。他敢于高声宣布:“我是个‘出版商’,二十年来生活在这圈子里。姑不论对于文化工作做到如何成绩,对于社会影响达到怎样程度,但是,我是个‘出版商’而不是‘书商’。希望认识我和不认识我的朋友们对于我有这最低限度的了解!一一这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分界线。”阿英早年曾说,要编纂部比较详尽的新文化运动史,不应该忘掉张静庐。这样的评价,对于终日为他人作嫁衣的出版人来说,也就是一座无形的丰碑了。十几年前,邓小平同志曾经针对文化领域“用一些府俗低级的内容和形式去捞钱”的唯利是图的行为,提出过尖锐的批评。目前这种行为在出版部门依然存在。因此,在今天再次体会、领悟张静庐的话,重温他的出版观,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静庐还开了现代中国开架售书之先河。张静庐自称是一个读者出身的出版家。由于早年的经历,使他深切感受到爱书者由于没有钱买书而要去“指油”读书的困窘。所以,等到1934年他自己创办上海杂志公司时,第一件事就是把所有的新书新杂志都公开地摆放起来,竭诚地欢迎没有钱买书的读者来自由自在地翻看所需要的书籍和杂志。起初,出版界的同仁还以为他是由于添置不起贵重的玻璃窗,为了节省装修费才这样做的。但后来其同仁看到杂志公司的书店读者拥挤,都在站着看书的热闹场景,都纷纷仿效,相沿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张静庐致力于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的整理工作。早在1938年他就出版过《我在出版界二十年》,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出版史的珍贵史料。新中国成立后,张静庐先生历时20年,苦心收集,精心整理、辑注,推出了7部专题史料。分別为:《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上海杂志出版社,1953年),《中国近代出版史料(二编)(群联出版社,1954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1954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乙编)》(中华书局,1955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丙编)》(中华书局,1956年),《中国出版史料补编》(中华书局,1957年),《中国现代出版史料(丁编)》(中华书局,1959年)。这7部书收录了自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7年间出版事业的重要资料,包括图书期刊、教科书、印刷装订技术、出版法令、图片、年表、书影等。这就保存了大量丰富的第一手出版史料。其中,有的辑录于当时的图书期刊,有的是未经公开发表的,还有的资料是特约编写专门调查的,极为难得。这些专题史料,对于中国近现代出版史和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虞浩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