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社会方法:一元定性假设的应用与检验

研究社会方法:一元定性假设的应用与检验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类一元定性假设,开始研究时概念的定义还在探索阶段,严格来说算不上待验假设。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对丙校性质评估这个一元定性假设的检验。如果再进一步,我们发现校外考试成绩高的其他方面表现都好,我们甚至可以就以校外考试作为优良中学的充分指标。如果真是这样,“优良中学”便可以通过一元定性假设来检验。一般社会研究方法教材倾向于强调参与观察法,或人类学式的田野调查法来检验一元定性假设。

研究社会方法:一元定性假设的应用与检验

一元定性假设可分两类。一类是待验变量属于定类或定序层次,定义已经很清楚。跟一元定量假设比较,除了搜集资料的方法上有区别,检验的策略和后果都同样利落清楚。例如我们希望估计某行业是否已经开始用电子控制生产阶段,只消看看有没有采用电子仪器来控制操作。另一类一元定性假设,开始研究时概念的定义还在探索阶段,严格来说算不上待验假设。可是,由于研究过程基本上遵循验证精神,我认为可以放在这里一并介绍。

在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中,我们希望检验某一特质是否存在于某一范围内,可是,对于这种特质本身,我们尚未有确切而满意的定义,因而须在较多事象性质之间搜索。这往往便需要多花些时间,在较小范围或样本之内进行。特别是在初步探索期间,研究者通常不会期望对它的量度能够达到定序以上的层次,尤其是那些复杂的、抽象层次较高的概念。这种研究,可说是广义式的假设检验。例如某零售店是否兼代了批发功能?我们须先弄清楚要用什么标准来定性:顾客性质(直接还是间接使用)、每次售量和售价,两者综合一起,或者其他更适合的标准。又如某单位看来士气低落,是真的吗?是根据什么标准说它低?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待验变量虽然属于定性层次,用来鉴定这特质是否存在的条件之中,却可以包括定距或定比层次的标准。例如:校外考试及格率八成以上是评为优秀中学的必要条件;父或母在家时间每周少于一百小时的学生,可能成为需要特别照顾的学生;迟到率低于百分之五的才算是“管理有成效的单位”,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定量假设可以看作定性假设的部分指标。

探索性定性假设也可以看作定量假设的准备,在发展出严谨的一元定量假设之前那段过程,因为是依循共同的检证准则,广义地看,也可看作是一波一波的检验过程。很多时候,对于某种特质,我们希望能发展出更精密的量度。可是,开始时我们只有模糊的认识,只能依赖一个或一连串过渡性定义,发展出一连串越来越严谨的假设,然后一面检验,一面摸索,一面再界定。例如我们想判断丙校的表现,初时只有“是否已达优秀中学水平”这类粗糙的命题,而“优秀中学水平”的定义中未必会包括“校外考试及格率”这个想法,遑论“及格率达八成”这么精细的标准了。通过多方面的探索,我们发现有不少特性可以作为表现的指标,例如体育成绩、毕业生出路、参与社会服务次数和校外考试成绩等。也有不少指标,是大家没有共识的,例如学生穿着是否入时、是否人人都有手机

对于每个特性,我们都可拿丙校的表现跟别的学校比较。比如说,一般人公认优良的学校,校外考试及格率皆达八成,毕业生中有很多都可以进入大学,而丙校亦然,于是我们才可以说,根据这些标准,我们鉴定丙校是一所优良的中学。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对丙校性质评估这个一元定性假设的检验。如果再进一步,我们发现校外考试成绩高的其他方面表现都好,我们甚至可以就以校外考试作为优良中学的充分指标。如果真是这样,“优良中学”便可以通过一元定性假设来检验。而以上这个“寻找”定量指标的定性假设检验过程,可看成准备阶段。要留意的是这个推论过程,是先找到标准才拿去检验丙校,而不是在丙校各项表现中找出可算优良的,然后拿来订为检验标准。(www.xing528.com)

有人认为,这种一面探索一面界定的过程不能算是假设的验证。持这种意见者对验证假设坚持的是一个严格的准则,要求必先有明确定义才验证,这确实是科学验证的不二法门,只不过这扇门,其实是研究进行到较为后期时才面对的。在前期,在未清楚概念性质时,若勉强界定或匆忙攫取指标,不免沦为重形式而轻精神。真正严格的科学精神,要求在没有把握前只能逐步探索。这其中的每一步都蕴含着对一种方向的肯定或否定,因此可以视为广义的假设检验。好比我们找路,如果对环境已有相当认识,我们可以事先决定,如果走了三里后依然看不到某些线索,我们便否定这条路,这种情境下测试的标准是很清楚的。可是,如果我们对前面环境毫无认识,不能想象三五里外可以发现什么指引,却又不愿意毫无头绪地游荡,便须凭自己对其他环境的认识暂订一些标准(例如一里或七里)。这种情况下的标准自然比较弹性,走七里可能会多走冤枉路,好处却是每一步都踏实而且知道当时的方向,不致瞎闯。当然,如果可能,还是尽早找到明确且大家满意的概念,才开始验证假设。

性质有待检验的特质,可以存在于小群体内(街尾那群孩子是否已经变成“不良”少年),也可以存在于庞杂的文化体系内(中国文化是否有“重理轻智”的传统)。检验得到的结论可以是对个别事象的描述(丙校不算优良中学),也可以推论到更大的范围(甲区学校未达优秀水平)。由于对象性质不同,搜集资料的方法亦可能大有不同。一般社会研究方法教材倾向于强调参与观察法,或人类学式的田野调查法来检验一元定性假设。这种方法当然不是论据的唯一来源,很多事象不是研究者可以亲身观察的。例如,某地地震虽有一定的周期,却无法准确预测日期;某彗星下一次重现已经有了准确的预测日期,却是当代天文学家有生之年都看不到的,历史文献对这类假设会有较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