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中的情境教学策略及实施要点

新课程中的情境教学策略及实施要点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中,我们倡导情境教学其意义在于促进迁移。(二)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做中学”要求教师要创设学生“做”的情境,如何来创设这些情境呢?小组讨论是在现存教学体制下对学习者认识品质的顺应与尊重。在应用问题为本的教学策略时应注意,情境学习并不是要改变课程的内容,它只是改变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要注意的是在外部情境进行教学可能会受到时间、金钱和资源的限制。

新课程中的情境教学策略及实施要点

(一)情境教学的含义

情境学习理论在西方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活动、背景和文化产品的一部分,并在活动中,在其丰富的情境中,不断被运用发展。新课程中,我们倡导情境教学其意义在于促进迁移。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而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这一路径是课程编制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如个人在采购食品杂货时,很少应用正式数学,他们基本上是通过杂货店的环境和购货活动建构自己的策略。他们将心算、近似值以及物理环境的特征联系起来,以便做出决策。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

(二)情境教学的实施策略

“做中学”要求教师要创设学生“做”的情境,如何来创设这些情境呢?

1.设讨论小组

单从概念上讲,讨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探求方式。如果追根溯源,古代的教学形式就是研讨。讨论可以超越文本的界限,去澄清一种认识、整理自己的思路、集大家的智慧作为自己继续思考的起点、支柱。17世纪以来班级授课制虽然改变了共同讨论的缓慢节奏,提高了教育社会功效。但人类思维的非遗传性与个体性这一不争的事实,也使20世纪以来,很多教育改革都试图把一个班级整体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探讨的方式学习。当然今天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已经不可能允许教学形式完全复演古代模式,但是这种人类自发产生的教学形式可以作为一种思想有机地融入今天的教学中。

小组讨论是在现存教学体制下对学习者认识品质的顺应与尊重。它以承认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学生以主体的地位、主体的身份进入讨论,在讨论中消解各自的主体,最后获得个性化、主体化的认识。表面上,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干涉任何一组的讨论,然而,学生确确实实因为丧失了主体而漠视讨论。首先,我们需要辨认的是学生是如何进入讨论的。在观察中讨论的环节是教师设计好的,在教学展开之前,教师已经“预知”了学生的认识有分歧的地方,而且他(她)教授的各个班级的学生都必须在这个地方有疑惑、分歧。所以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开始“讨论”,说什么呢?其次,讨论的问题值得争议吗?例题是书上印的,结论是现成的,你有别的答案,那是因为你错了!讨论既然是一种交流,那它就应该是自发产生的,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态度即时判断,自然产生,它可能在一堂课中出现多次,也可能一次都不出现;可能是讨论课程内容,也可能是讨论某个学生提出的怪诞问题;可能是大家共同澄清了认识,也可能最后离题千里,没有结果……小组讨论不是服务于教学形式的丰富与多样化,它本身就是一种形式,要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目的。(www.xing528.com)

2.以问题为本

教学中采用的问题是一个虚构的或真实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相关并且有解决的价值。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鼓励学生采用解决问题的系统的方法。问题的解决必须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是重要的、没有明显的正确答案、需要更高的思考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重复采用新方法来解决、可以激起并维持学生的兴趣、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其他问题相关。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之间或学生和教师之间实质性的对话。这种对话有三个特性:第一,它是相互作用的,意味着学生和教师从各自的角度提出问题、陈述观点并提供信息;第二,它包括更高层次的思考,学生要提出评价、综合和分析观点的事实依据,提供现在、过去和将来的信息;第三,它应该促进学生对主题或观点的整体的理解。在应用问题为本的教学策略时应注意,情境学习并不是要改变课程的内容,它只是改变展示教学内容的方法。

3.利用多重背景策略

学生在现实的世界中学习,如学校、工厂、家庭、地方社区,有时是社区之外的环境。在那里知识可以得到应用。当获得真实世界的背景有困难的时候,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模拟也能够提供令人满意的背景。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有目的的教育背景,不管在教室内外,只要是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经验的环境我们都可以利用。采用这个策略之后,我们会发现学生能够在学校、社区、工厂或家庭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他们还会使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资源系统以及基本的资源材料。要注意的是在外部情境进行教学可能会受到时间、金钱和资源的限制。学校要努力获得当地行政和社区的支持,加强与外部环境的合作与联系。

4.利用学生的差异性策略

我们可以看到学习的方式和效果受到学生个性——种族、人格特征、社会层次、态度、价值、习惯、健康状况和已有经验、智力水平等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让学生回答:不同的学生之间由于个性的差异在规范、交流方式和信仰上表现出多大的不同?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差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要利用这些差异创造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创造开放的氛围,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多样性同样能够增加学习的经验。这个策略引起我们教学观的变化:从以前关注如何教授课程转向现在关注如何教育学生。导向自我定向学习策略终身教育的目标要求学习者在有限监督或没有监督的情况下能够选择、分析并使用信息。因此,教育者应帮助学生发展研究、选择学习材料、合理利用时间、从错误中学习和对已学得的知识进行反思的能力。在该策略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不断地交流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内容,给学生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机会。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自我导向作用,变得基本能够自我规范。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学生早已习惯了被教师告知学习什么、何时学习。他们的态度常常是“你是教师,你告诉我们如何做”。因此,教育者首先要转变其在学生心目中的角色,从学习的控制者变成指导者。另外,教育者不能通过简单地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来期望他们立刻变得自我规范。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逐步增加学生的学习自由,让学生慢慢变成在几乎没有监督的情况下都能继续学习的个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