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化课堂教学的3个实施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的3个实施策略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练习的优化。(二)课堂练习的实施策略1.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应用性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练习可以是半独立性和完全独立性的。这就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练习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的。若按照练习律,被试的准确性应该比实验开始时提高一些。

优化课堂教学的3个实施策略

(一)课堂练习的概念

课堂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学生知识的掌握、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实践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练习这一基本活动。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课堂教学必须研究课堂练习的优化。

(二)课堂练习的实施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注意应用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练习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还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旁,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设计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这样的练习,不仅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感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能应用于生活;不仅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而且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2.立足课本教学,注意基础性

新课程理念强调“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体现了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学好、用好,因此我们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3.抓住重点教学,要有针对性

有的放矢地设计练习是提高练习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平常,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对老师所教学的新内容很快表示理解,并对模仿性的练习做得很好,但是,在做综合练习时,很多学生就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错误,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学生常常错的或预测学生可能会错的题,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

4.循序渐进地练习,注意层次性(www.xing528.com)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这表明在使所有学生获得共同的数学教育的同时,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了解或是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要。所以,我们所有的练习设计都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分层施教的原则,应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存在,在练习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上做一些机动,使练习具有层次性,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练习设计中的层次性,就是指练习有坡度,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到综合练习,再到实践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

5.动手操作应用,注意实践性

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为此,倡导数学练习设计的实践性,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这不失之为一种好的练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6.练习方式多样化

课堂练习可以是个人进行,也可以是集体进行。如果是为了让学生练习速度,最好是个人进行练习,如果是巩固所学知识,则可以进行集体练习。课堂练习可以是半独立性和完全独立性的。不论哪种练习方式,教师应实施有效监控,教师的监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独立练习完成情况的监控;二是对专心练习情况的监控。有实验研究证明,教师来回走动,与学生保持接触,是积极教学的表现,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据研究,独立练习时的师生接触还可使学生的专心程度提高约10%。但师生接触和交流时间不宜超过30秒,否则监控和指导其他学生时间就会减少。此外,独立练习的座位编排应注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干扰;教师沿教室走动时在任何位置停下均能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在其视野范围内;各个座位之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教师接近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

7.练习题量要适中

桑代克认为,学习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这就是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练习律是由使用律和失用律构成的。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运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增强;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但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论著里多次表示,练习本身并不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因为许多实验表明,练习并不会无条件地增强刺激—反应联结的力量。例如,他让一些大学生蒙住眼睛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条,允许被试尝试上千次。若按照练习律,被试的准确性应该比实验开始时提高一些。但结果表明,被试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的尝试,并无任何进步。看来,不知道结果的练习,不可能有助于学习。安德森等人也曾指出“长时间的大量练习只是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以来,教育理论者和实践者都一直关注练习量,人们曾提出“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精讲巧练”的思想,贫困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实践者一直把“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领导苦抓的“三苦”精神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作为办学的“法宝”一直推广,学生的“苦学、苦练”是学生学习的底线要求。他们推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价值观。由于理论界、实践者及学生家长的价值观不同,导致在练习量上存在分歧。实际上课堂练习量的大小应考虑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练习量的大小应以学生能够完成又不致产生做“附加作业”,教师给提前做完作业的学生或为使学生在下课前的空闲时间里有事做而布置的作业的想法为度。

8.练习要及时反馈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度、成绩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起上进心。教师应注意及时批改和发还学生的作业,“及时”是利用学生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满足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愿望,增强学习信心。教师批改学生作业时,不能只对作业的正确或错误做出标示,应该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上几句简单的话,作为反馈。所有学生都曾有过这种经验,领到教师批改过的作业时,首先翻阅一下教师在上面写了什么。针对学生希望得到教师反馈的心理,教师给学生作业写评语时,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对作业表现优异的学生,以称赞的方式给予肯定,借以维持其学习动机。二是对作业表现较差的学生,避免只写消极的评语,而应写鼓励的语句。总之,评语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