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苏对抗:危险与缓和

美苏对抗:危险与缓和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苏的对抗是大国博弈的零和游戏。最后经过讨价还价,美国答应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苏联宣布把运到古巴的导弹运回苏联,古巴导弹危机结束。这场导弹危机让美苏领导层深受震动,双方都看到了对抗的危险性。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结局说明大国的战略误判是危险的。这是美苏签订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的条约,苏联长期追求的与美国的战略力量均势得到承认,有助于缓和紧张关系。美苏关系的缓和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

美苏对抗:危险与缓和

美苏的对抗是大国博弈的零和游戏。对于两个都掌握了武器的大国来说,直接的军事冲突无异于自杀,因此,美国对苏实施的是“遏制战略”,避免两个大国直接发生热战。

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决定把特种部队派往越南,用“特种战争”扶植南越傀儡政权。美苏在亚洲的争夺逐渐升级,并从东南亚扩展到整个亚洲。1961年6月,柏林危机爆发,美国拒不向苏联的要求让步。为了阻止大量东德人西逃,从8月13日开始,民主德国开始封锁西柏林四周的全部边界,并沿边界筑起一道混凝土墙,史称“柏林墙”。美苏都不愿为统一德国冒核战争的风险,寻求通过外交途径缓解紧张关系,达成了双方均能接受的处理危机的“游戏规则”。

随着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实力的增强,苏联的活动舞台扩大了。从赫鲁晓夫开始,苏联比以往更积极地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当1959年古巴革命成功后,苏联积极发展与古巴的关系。1962年10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在古巴部署战略弹道导弹,以保障古巴的安全,实际上也是加强对美国的威慑。美国总统肯尼迪马上做出强烈反应,要求苏联拆除导弹。在美苏激烈对抗的13天里,两个超级大国挣扎在全球战争的边缘,赫鲁晓夫甚至住在了克里姆林宫,以防反应不及时造成误判。最后经过讨价还价,美国答应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苏联宣布把运到古巴的导弹运回苏联,古巴导弹危机结束。这场导弹危机让美苏领导层深受震动,双方都看到了对抗的危险性。美苏之间如果爆发战争,将是一场核大战,后果难料。因此两国需要管控分歧,防止走向热战。此后,军备控制谈判取得了进展。1963年美苏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8年又签署了《核不扩散条约》,美苏之间的贸易逐渐增长。

为了防止共产主义扩张,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为此导致58000名美国人丧生,200万~300万的越南人失去生命,美国花费了6000亿美元,美国国内出现了动荡局势,遏制政策因此失去民众的支持。美国除了在南越遏制共产主义,还在世界其他地方采取类似的行动,因为美国担心,假如它不能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美国的信誉将受到损害。”[6]在美国撤出越南,越南完成统一后,并没有出现东南亚地区多米诺骨牌式的倒塌。如果美国遵守《联合国宪章》,允许越南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这些人力物力的损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结局说明大国的战略误判是危险的。

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开始改变对外政策。尼克松从现实主义出发,承认美国相对衰弱的现实,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调整美国的外交政策。在对苏政策上,尼克松以缓和为手段,实行“联系”原则,希望通过联系原则,把美苏关系的改善同苏联的国际行为联系起来,要求苏联在谋求某种目的时必须在另一方面做出一定让步,利用苏联的配合达到自己的目的。尼克松在给国务卿罗杰斯等人的信中说:“应该让苏联领导人了解,他们不能指望,当他们在一个地区谋求紧张或对抗的利益的时候,还能够在另一个地区取得合作的利益。”同苏联进行的战略武器谈判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会有成效,“谈判的方式和时机要同时能够促进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取得进展”。[7]苏联拒绝美国把发展两国经贸关系与苏联的国内政治联系起来的这种干涉内政的做法。

1972年5月尼克松访问苏联,实现美苏首脑会晤,被认为是战后美苏关系发展的突破口。双方发表了联合公报和《美苏相互关系原则》,5月26日达成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定。该协定由两个基本文件组成,其一是《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双方反弹道导弹系统的部署限定为两处(1974年7月3日又修订为一处),其中一处用于保卫首都,另一处用于保卫洲际导弹基地。其二是为期5年的《苏美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规定将洲际导弹冻结在现有的水平上:陆基导弹,美国可有1054枚,苏联为1618枚;潜射洲际导弹,美国为650枚,苏联为740枚;洲际导弹潜艇,美国为44艘,苏联为62艘。协定未禁止多弹头分导导弹,美国在核弹头数量上超过苏联,在技术上领先。这是美苏签订的第一个限制军备的条约,苏联长期追求的与美国的战略力量均势得到承认,有助于缓和紧张关系。由于协定对双方的战略武器数量留有发展的余地,因此协定并不能禁止双方的军备竞赛。(www.xing528.com)

美苏关系的缓和推动了欧洲局势的缓和。从1972年11月22日到1973年6月8日,欧洲国家和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代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大使级的欧安会筹备会议。1973年7月3日,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国家(除阿尔巴尼亚)和美国、加拿大共35个国家的外长聚会赫尔辛基,举行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简称欧安会)。1975年7月30日,35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加的欧安会第三阶段会议在赫尔辛基举行。8月1日,签署《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以下简称《文件》)。《文件》既纳入了苏联坚持的欧洲各国边界“不可侵犯性”,又接受了西方坚持的“尊重人权”“人员和文化交流”的所谓“第三篮子”。《文件》是缓和的一项重要成果。美苏双方都对此表示满意。对苏联来说,十多年来谋求西方承认欧洲现状的外交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中欧、东欧的领土与政治现状,特别是民主德国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承认。但是,《文件》中“第三篮子”是苏联所反感的,表明苏联虽然在军事上处于攻势地位,但在意识形态方面开始处于守势。西欧、美国借苏联东欧国家的某些内部问题,如限制犹太人移居国外、萨哈罗夫事件、捷克“七七宪章”等攻击苏联违反“人权”原则。苏联不得不于1976年5月成立了以尤里·奥尔洛夫为首的小组,监督苏联政府对赫尔辛基会议最后文件中有关人权条款的执行情况。

美苏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互动比较频繁,达成了一些限制战略武器的协议。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访问美国,美苏双方签订了《关于进一步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的基本原则》《关于防止核战争的协定》《关于接触、交流和合作的总协定》等共13项协定。1974年6月27日,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没有在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方面达成协议,但就进一步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限制地下核试验,以及就经济、技术、能源等方面的合作达成协议。1974年11月,美国总统福特和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又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原称海参崴)举行会谈。1975年7月欧安会期间,福特与勃列日涅夫再次举行会谈。1979年6月,美国总统卡特与勃列日涅夫在维也纳举行会晤,双方在维也纳签署《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该条约规定的限额较高。但因为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没有批准该条约。

美国本来想利用缓和政策把苏联纳入国际体系之中,但苏联却认为,美国推行缓和政策是因为实力下降,借机进行扩张。苏联利用第三世界国家的反美运动,积极推动新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1975年葡萄牙允许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独立后,苏联支持古巴军队进入那里,支持当地倾向社会主义的政府。苏联和古巴还介入埃塞俄比亚内战,令美国恼火。1979年12月,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认为苏联已经成了自己的威胁,重新开始加大对苏联遏制的力度,美苏缓和终结,双方又开始了新一轮冷战。苏联失去了一次调整国家发展战略、跟上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机会。

在美苏建立的两大体系中,其内部关系的范式是不同的。社会主义阵营是以苏联为首,苏联在阵营中处于领导地位,常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苏联与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中国等国家的冲突,实质上都是国家利益的冲突,正如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所说的:中苏两党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关系基本上隔断了,“这不是指意识形态争论的那些问题,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真正的实质问题是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8]。正是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本身存在的结构性矛盾,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主权平等、相互尊重、利益互惠基础上,这种国家关系范式没有为调整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提供可以协商的途径。相比而言,西方阵营主要协调的是各国的对苏政策,美国并不干涉各国的内政,成员国之间的关系总体是平等的。因此,在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联盟体系仍然存在,原苏联东欧地区的国家纷纷要求加入北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