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震撼登场:海神导弹火力宏大

震撼登场:海神导弹火力宏大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极星”导弹1965年1月18日,美国总统宣布为舰队弹道导弹系统研制“海神”导弹。“海神”导弹“海神C3”导弹长10.4米,直径近1.9米,比“北极星A3”导弹增加了50多厘米,导弹的发射重量增加了将近1倍,接近30吨。1966年12月做出部署“海神”导弹的决定。1971年3月开始正式部署,“海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潜射弹道导弹。共有496枚“海神”导弹列装。它具有比“海神C3”导弹远60%的射程。

震撼登场:海神导弹火力宏大

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洲际弹道导弹数量的增加,针对苏联导弹防御系统的实质性推进,美国海军提出研制“北极星B3”导弹,实质上是在“北极星A3”的弹头上加装诱饵系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海军就已着手研究充分利用艇载导弹发射筒的潜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放松对减震系统的要求可以使发射筒所能容纳的导弹的直径从1.37米增大到1.88米。当时将这种射程与“北极星A3”相同,但直径增大的导弹定名为“北极星B3”导弹。4 600千米的射程已能满足当时的使用要求,因此“北极星B3”导弹多余的运载能力就放在提高突防能力和有效载荷灵活性方面。

海军对单弹头和多弹头在携带或不带突防装置的情况下攻击软目标和硬目标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随着“北极星B3”导弹设计方案的成熟,考虑过的弹头方案有大威力单弹头、大威力和小威力集束式多弹头等方案。1963年出现了分导式多弹头的设想,采用分导式多弹头能够大大提高效费比。于是,美国海军改变主意,决定越过“北极星B3”,从1964年10月开始直接研发分导式多弹头的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名为“海神C3”导弹。

“北极星”导弹

1965年1月18日,美国总统宣布为舰队弹道导弹系统研制“海神”导弹。该型导弹的设计重点考虑了两个问题:一是该型导弹要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拉菲特”级导弹核潜艇(后来也被称为“海神”核潜艇)导弹发射管的空间,它的容积要比“北极星”系列导弹的体积大得多;二是要能够有效应对苏联正在发展的导弹防御系统。

“海神”导弹

“海神C3”导弹长10.4米,直径近1.9米,比“北极星A3”导弹增加了50多厘米,导弹的发射重量增加了将近1倍,接近30吨。由于导弹个头变大了,可以装填更多的推进剂,意味着推力增大,在射程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有效载荷,“海神C3”导弹有效载荷近1 400千克。“海神C3”导弹放弃了通过诱饵突防的方式,主要采用分导式多弹头实施“饱和攻击”来突防。从理论上讲,1枚“海神C3”导弹可带14个当量4万~5万吨的W68型核弹头。实际装备弹头数平均为10个。弹头命中精度500米左右。

1966年12月做出部署“海神”导弹的决定。1968年8月进行首次研制性飞行试验。1971年3月开始正式部署,“海神”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携带分导式多弹头的潜射弹道导弹。到1977年,美国所有31艘“拉菲特”级导弹核潜艇全部换装了“海神”导弹。共有496枚“海神”导弹列装。1979年“海神”导弹开始退役。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苏联核力量的逐步增强和海军反潜能力的提高,美国海军开始了远程水下导弹项目。“海神”导弹500米的命中精度和4万~5万吨的弹头爆炸当量,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美国海军要求研制一种射程远高于“海神”导弹的潜射弹道导弹。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主承包商提出了一个两阶段计划。第一阶段开发一种“海神”导弹的衍生型,称之为增程型“海神”,这种导弹和“海神”导弹具有同样大小的直径以便于使用在已有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上。第二阶段开发一种全新型号的潜射弹道导弹,具有更大的直径,不过需要建造新的核潜艇来使用。前者成为“三叉戟Ⅰ”(C4)导弹,后者成为“三叉戟Ⅱ”(D5)导弹。

“海神C3”导弹起飞

洛克希德·马丁空间系统公司,前身是洛克希德公司,创建于1912年,是美国一家航空航天业制造商。公司在1995年与马丁·玛丽埃塔合并,更名为现名,简称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目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总部位于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的贝塞斯达。公司的核心业务领域系统集成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和技术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美国海军所有潜射弹道导弹,战区高空区域防空系统,通信卫星系统,F-16、F-22和F-35(JSF)等战斗机,U-2间谍侦察机,SR-71“黑鸟”战略侦察机,C-5系列“银河”大型军用运输机及岸基反潜机P-3系列,C-130系列军用运输机、军用电子系统,飞行训练辅助设备,火控系统和空中交通管制设备等。占据美国防部每年采购预算三分之一的订货,控制了40%的世界防务市场,几乎包揽了美国所有军用卫星的生产和发射业务,成为世界级军火“巨头”,是全世界营业额最大的国防工业承包商。

“三叉戟I”导弹起飞

“三叉戟I”导弹是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发的第三代潜地远程弹道导弹。它具有比“海神C3”导弹远60%的射程。这是由于使用了高效能推进系统、额外的第三节推进火箭微电子元件及较轻的材质。另一个显著的改进是它圆钝的弹鼻上的“空中针头”。空中针头在发射前安装上去可以让导弹的飞行效果犹如具有长而尖的弹鼻,而圆钝的弹鼻则可容纳更多内部器材。它在1979年开始部署在改装的“拉菲特”级核潜艇上,1981年开始部署在“俄亥俄”级核潜艇上。“拉斐特”级核潜艇从1961年首艇开工到1965年,共建造31艘。它们所装备的弹道导弹以及导弹发射指挥装置等都有所不同。“拉斐特”级前8艘装备的是16枚“北极星A2”导弹,后23艘装备的是“北极星A3”导弹。后来由于反弹道导弹武器的出现,美国海军决定将“拉斐特”级核潜艇全部改为装备“海神C3”多弹头分导重返大气层弹道导弹。1978年至1982年,美国海军又将该级艇的12艘改装为“三叉戟I”导弹发射艇。美国海军共生产有630枚“三叉戟I”导弹,其中有150枚用在其服役期间的测试上。2005年“三叉戟I”全部退役。导弹最大射程达到了7 400千米,命中精度通常在400米之内,最好状态可达230米。导弹采用8~10个分导式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威力为10万吨当量,可分别攻击8~10个目标,从而大大增加了导弹毁伤目标的能力。

美国军方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展开“三叉戟I”导弹计划的同时,就开始着手发展一种新型的弹道导弹潜艇以供“三叉戟”导弹使用。最初的计划是建造一种“拉菲特”级的改良型核潜艇,并使用相同的原子反应堆。后来,为了降低新潜艇的噪声,决定采用自然循环原子反应堆。基于经济效益,导弹数量由16枚增至24枚。由于这项计划的造价过于庞大,最初曾遭国会的反对,不过当苏联在“三角洲”级潜艇上配置了射程远达6 935千米的SS-N-8潜射弹道导弹之后,美国国会终于批准了这项计划。这项计划在发展之初就遇到不少困难,因此进度较原计划滞后许多。当困难被克服以后,终于产生了一种性能优异的潜艇,即“俄亥俄”级核潜艇,该艇采用昔日美国海军战斗舰以州名命名的规则。截至1987年底,已有12艘经过改装的“拉菲特”级核潜艇和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装备“三叉戟I”导弹。其中“拉菲特”级每艇装备16枚(合计192枚),“俄亥俄”级每艇装备24枚(合计192枚)。装载“三叉戟I”导弹的潜艇群分别隶属于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两边的部署都得益于这型导弹的长射程,也都是以美国本土为基地。从大西洋可攻击几乎所有苏方目标,少数处于较远区域的目标则由太平洋这边来加以攻击。

“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

“三叉戟Ⅱ”(D5)型战略弹道导弹吊装

“三叉戟Ⅱ”导弹是在“三叉戟I”导弹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号,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研制。1983年“三叉戟Ⅱ”导弹正式开始了研制工作,1987年1月首枚导弹试射,1989年3月进行了首次水下发射,1990年3月“三叉戟Ⅱ”导弹形成了初始作战能力。

作为美国海基核力量的核心,“三叉戟Ⅱ”导弹和“三叉戟I”导弹一样是三级固体导弹,但是它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包括新的硝酸酯增塑聚醚高能推进剂、碳纤维环氧壳体、碳碳可延伸喷管、GPS-星光-惯性联合制导。“三叉戟Ⅱ”具有更大的体积,弹长13.5米,弹径2.11米,发射重量59吨,装配了W76和W88两种弹头。它可以携带8具MK5再入载具外加8枚当量47.5万吨的W88核弹头,也可携带14枚当量10万吨的W76分导式核弹头,射程最远达12 000多千米。在美国海军港口内发射该型导弹,可打击北半球的任何一个目标。

在满载情况下,“三叉戟Ⅱ”核弹头投掷数量可以增加到14枚,当然射程会有所缩水。后来根据美俄间的协议,改为限载8枚,可分别攻击8个目标。该型导弹具有极高的精度,其再入载具在GPS提供精度修正时圆概率偏差可达90米,如此高的精度,使之具备了进行第一波攻击和打击硬目标的能力,可以对俄罗斯加固的洲际导弹发射井和加固的地下战略指挥部进行打击。

“三叉戟Ⅱ”潜射导弹主要用来摧毁强化工事目标,包括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及加固的地下指挥控制中枢等,并可很快重新输入目标。每艘核潜艇所载的192个分弹头可以在半小时内摧毁对方100~150个大中型城市或重要战略目标。由于采用GPS-星光-惯性联合制导系统,其打击能力比“三叉戟I”导弹提高3~4倍,因而被誉为美海军战略核力量的“骄子”。目前“三叉戟Ⅱ”导弹已成为美国海军所有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标准装备之一,该型导弹的装备将进一步满足美国国家战略威慑政策的需要,使美军具备应付新型威胁的能力。

“三叉戟Ⅱ”潜射导弹主要装备美国海军第四代“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该级潜艇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专为装载“三叉戟I”而研制的,也是迄今各国海军中最先进的战略核潜艇。“俄亥俄”级核潜艇排水量达18 750吨,采用了高性能核反应堆、先进电子设备和多种降噪措施,每艘潜艇造价高达20多亿美元,堪称“潜艇之王”。该级艇的艇体属单壳型,在结构与布置等方面均与众不同。艇体艏艉部是非耐压壳体,中部为耐压壳体,整个耐压体分成四个大舱,从艏至艉依次是指挥舱、导弹舱、反应堆舱和主辅机舱。指挥舱分为三层:上层设有指挥室、无线电室和航海仪器室;中层前部为生活舱,后部为导弹指挥室;下层布置4具鱼雷发射管。导弹舱共装24枚“三叉戟”导弹,对称于中心线平行配置。反应堆舱的上部是通道。主辅机舱布置动力装置。

第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于1981年开始测试,1982年1月发射第一枚导弹,并在1982年10月做首次战斗部署,共建造了18艘。前8艘潜艇携带“三叉戟I”潜射弹道导弹,后10艘装备“三叉戟Ⅱ”导弹。此后,配备“三叉戟I”导弹的潜艇也开始换装成“三叉戟Ⅱ”导弹,每艘拥有24个垂直导弹发射管,可发射24枚“三叉戟Ⅱ”导弹。目前,美国海军的18艘“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分属美太平洋舰队和大西洋舰队指挥。其中8艘属于驻扎在班戈海军基地的太平洋舰队的战斗序列,其中4艘在接受改装;而大西洋舰队第10潜艇大队、第16和20潜艇中队各统领5艘。“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服役期为30年,它同时也是世界上在航率最高的潜艇,平均海上巡航70天后,返回基地补给和维修25天,然后可再次出海巡逻。到2000年,18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已经是美国海军全部的弹道导弹潜艇。

苏联解体后,世界局势已经全面缓和,所以各国的弹道导弹潜艇与潜射弹道导弹的数量都在减少。进入新世纪,“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服役已满30年,较早入役的前几艘已经开始老化,已无力承担战略核威慑常态巡航值班。美国海军决定从2002年开始将“俄亥俄号”潜艇、“密歇根号”潜艇、“佛罗里达号”潜艇和“佐治亚号”潜艇改装成为携带常规导弹的巡航导弹核潜艇。“俄亥俄”级核潜艇被分为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两类。依照美国海军在2010年代初期的计划,“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将从2027年起陆续退役;而替代“俄亥俄”级的新一代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计划在2010年启动,首舰预计在2031年左右服役。

“俄亥俄”级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打开导弹发射筒盖

“三叉戟Ⅱ”导弹还装备英国4艘“前卫”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并装有英国自制的分导式弹头。4艘“前卫”级核潜艇每艘携带16枚带有8个分导式热核弹头的“三叉戟Ⅱ”导弹,这就使英国拥有的弹头总数从192枚增加到512枚。1998年,随着英国皇家空军WE177核炸弹的退役,英国唯一的核防御能力只剩下4艘“前卫”级弹道导弹战略核潜艇。这些潜艇都在巴罗因弗内斯维克斯工程造船厂建造,服役后以位于苏格兰克莱德河的梵斯赖尼港为母港。每艘潜艇有16个导弹发射管,可以发射“三叉戟Ⅱ”导弹。据英国国防部宣称,目前装备的“三叉戟Ⅱ”导弹将在2024年时全部退役。(www.xing528.com)

为了使“三叉戟Ⅱ”导弹能服役至2042年,达到最新型的“俄亥俄”级核潜艇延长后的服役期末,美国将把“三叉戟Ⅱ”(D5)改进成“三叉戟Ⅱ”(D5LE)型。

“三叉戟Ⅱ”(D5)为三级固体推进导弹,射程远和命中精度高是它的两个突出优点。但从长远来看,美国“三叉戟Ⅱ”(D5)导弹仍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是系统采购和维护费用昂贵。“三叉戟Ⅱ”导弹从1987年开始批量生产,到2005年为止美国海军已购买413枚,并将采购总数从453枚增加到了561枚,并额外拨款122亿美元,这一支出使美国海军经费变得紧张。

二是大部分导弹服役期届满。由于美国海军将“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的服役年限从30年延长到了44年,即2040年左右,最老的潜艇计划到2029年退役,而“三叉戟Ⅱ”导弹最初计划服役至2020年。在近20年的时间内,与“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配套的弹道导弹将逐渐减少,必须采取延寿措施。

“三叉戟”的W76弹头已服役多年,作为战略威慑的主要手段,它为美国挤垮苏联、称霸全球立下了汗马功劳。一般核武器的寿命只有20年,进入新世纪后,它已经成为美国核武库中最老的装备,内部生锈、材料衰退、腐蚀和关键零部件变脆等风险也相应变大。美国并不打算把这些冷战遗物白白扔掉,计划花20亿美元在2007年至2017年的10年间对W76核弹头进行检修,希望能够延长其寿命。

三是弹头可靠性存在疑问。冷战时期,美国科学家为了满足军方提出的小型化、大威力的需求,弹头采用了轻、薄设计。W76弹头设计当量为10万吨,重量只有96千克,与“海神C3”导弹携带的弹头W68相比,在重量几乎相同的情况下,威力却提高了1.5倍,但是这种极限设计使弹头的可靠性变低,可能造成威力不足或哑弹。2005年4月3日,美国多名科学家在《纽约时报》上撰文披露了这一问题,引起了公众对美国核力量可靠性的疑问。

四是打击精度难以满足军方的新需要。冷战时期,由于海基弹道导弹打击精度较低,它一般担负打击只需要概略瞄准的城市或地面机动目标。但随着潜射导弹打击精度的提高,它已经逐步替代井式战略导弹担负的对地面加固目标的打击任务,这也使美俄大幅度削减井式战略导弹成为可能。“三叉戟”导弹的打击精度已达到了90~120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最先进的“和平卫士”井式战略导弹的水平。但是随着美国“先发制人”战略的实施,美国赋予战略力量远程常规打击地面“时间敏感”目标和地下坚固目标的任务,这一精度水平难以满足军方需要。

“三叉戟Ⅱ”导弹起飞

2005年10月,美国“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阿拉巴马号”卸载了最后24枚C4导弹,至此,服役26年的“三叉戟I”(C4)导弹全部退役,“三叉戟Ⅱ”(D5)导弹成了唯一的潜射弹道导弹。为了确保导弹的有效性,美国海军一方面制订新的采购计划,另一方面对“三叉戟”导弹全面整修和改进,以使“三叉戟”导弹服役到2042年。改进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进弹体。美国海军与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签订了7 150万美元的合同,在2007年前为全部“三叉戟Ⅱ”(D5)导弹生产新型固体推进系统,包括购买火箭发动机和关键部件,并加大“三叉戟Ⅱ”(D5)导弹的库存。整修过的导弹从2013年开始服役,并命名为“三叉戟Ⅱ”(D5A)。2001年11月,美国海军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属的空间系统分公司签订合同,由该公司为“三叉戟”导弹提供系统支持以及相关技术和工程服务。2002年6月,阿连特技术系统公司又与空间系统公司签订合同,为美国海军“三叉戟”导弹生产所有的三级固体推进系统,并对推进系统使用的生产材料进行质量再认证。2003年,国会再次划拨4.16亿美元改进D5,改进后的导弹为新型号D5LE(延寿型)。

二是改进弹头。“三叉戟”导弹弹头有W88和W76两种型号,但是大多“三叉戟”导弹都携带较老的当量较低的W76弹头。W76从1978年开始服役。1996年至1999年期间美国在对该弹头评估中发现一些“负面变化”,为此,美国开始对其进行延寿和性能改进。美国海军对W76-0弹头的升级改造包括:更换中子发生器、设计新的储氚器和进行飞行试验。2000年8月对安装改进W76部件的联台试验组件进行了飞行试验。每个W76-1弹头还将沿用现有W76的钚和铀部件,但都要在潘太克斯核武器组装厂拆开,重新整修,目的是使弹头再服役30年,一些弹头将服役到2040年。整修内容包括:将对现有的W76钚弹芯进行重新鉴定;整修热核次级部件;更换高能炸药;研制新的弹上雷达和计算机;开发新的地爆引信,2000年对此进行了计算机模拟试验;用新型中子发生器替换原来的;为储氚器研制新的氚注入系统。2003年,W76-1进行首次飞行试验。2004年,W76-1进入工程开发和生产阶段。W76-1使用的再入载具为MK4A,当量将减少40%,为6万吨。

为提高“三叉戟”导弹弹头打击精度,美国海军制订了“增效型(E2)再入体计划”。2003年1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为E2计划中的再入飞行器申请了专利。新飞行器上装有舵,使其能在三轴方向上机动,海军在2002年曾对此进行试验。此前海军还对再入飞行器中的GPS接收器进行过测试。2005年3月,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核潜艇“田纳西州号”发射了1枚带有三轴悬浮系统和GPS弹头的“三叉戟Ⅱ”(D5)导弹。

E2计划还包括对“三叉戟”弹头可调当量进行研究。美国圣地亚哥实验室主任罗伯逊曾透露,“三叉戟”导弹可以装备携带单个低当量弹头,甚至可能发展不同当量的W76,以打击“非俄罗斯”国家,包括无核武器国家。虽然美国国会以具备GPS精度的潜射弹道导弹再入载具将使潜艇可以装备微型核弹为由,在2004年拒绝了E2计划的预算,但海军使用了其他资金,以保障改进导弹精度的计划。如果W76-1安装触地引信,并使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机动再入飞行器,那么,“三叉戟”导弹就能打击地下深埋目标。

三是改进瞄准系统。目前,美国正在升级其战略作战计划系统,使其灵活性更大,响应能力更快。为此,美国海军对“三叉戟”的发射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包括在潜艇上增加基于个人计算机的系统,以使导弹能快速重新瞄准目标。2003年10月,美国海军与通用动力公司先进信息系统部签订合同,负责2006年12月前的“三叉戟”导弹火控系统生产、运行保障、现场工程服务和维修,以及潜艇武器控制系统的研发和生产。此外,美国海军还对当前“三叉戟”导弹的MK6制导系统进行了改造,并延长服役年限。改造后称为MK6LE,在2013年运行,并持续到2042年。

工作人员正在维护“三叉戟Ⅱ”(D5)导弹

美国在“三叉戟”导弹的改进过程中,突出了现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的应用。首先,首次在洲际导弹上正式应用了GPS,大幅度提高了导弹的打击精度。从美军在“三叉戟”导弹常规改装计划中透露的情况来看,经过改装的导弹精度可以从目前的90~120米提高到9米以内,这使导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常规弹头达成核弹头的作战效果。其次,美军在瞄准系统改进中使用了新的数据链系统,大大缩短了作战反应时间,并能对在远洋机动的战略导弹实施更可靠、更快捷的指挥和控制,为美军在第一时间应对危机奠定了基础,使美军战略层次的“先发制人”打击策略成为可能。

从美国目前情况来看,由于经费和战略原因,美国海军已将“俄亥俄”级核潜艇的服役年限延长,而“三叉戟Ⅱ”(D5)导弹最初只能服役到2020年,新潜射战略导弹的服役也将在2030年以后,这无疑将使“俄亥俄”级核潜艇缺少可靠有效的配套武器系统。而“三叉戟Ⅱ”(D5)导弹弹体和弹头延寿改造计划将弥补这一空档,保证美国战略威慑的连续性。

2005年,美国科学家指出,由于设计失误,W76外层的放射屏蔽壳在有些地方“像啤酒罐一样薄”。这将引发不稳定现象,也就是说放射屏蔽壳内材料和能量的膨胀将使周围金属的均匀表面产生不规则裂缝。反过来,这些不规则状况使射线无法正常压缩内部聚变装置,从而导致无法反应,或反应无法达到设计威力。从上述美国弹头改进内容可以看出,其目的不仅仅局限于延长武器寿命,还更换了大量核部件,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设计缺陷,使系统更加可靠。

“三叉戟Ⅱ”(D5)导弹改造计划大幅度降低了美国海军战略武器费用。首先,现有系统寿命的延长使“三叉戟”导弹服役期后延,这使美军对新型武器系统的需求压力得以缓解,不但节约了新系统的研发费用,而且通过延长现有系统寿命周期,使武器成本大幅度降低。其次,如果为了消除W76核弹头的设计缺陷,而用新部件来更换所有的1 280枚W76核弹头,费用估计在750亿美元左右,远超过目前20多亿美元的延寿计划。而通过延寿及改进计划,不但使费用得以分摊,而且新弹头的性能也得到了提高。最后,美国在上述改进计划中,广泛应用了用途更广的商用零件进行升级,这将使当前的采购和未来的维护费用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从“三叉戟Ⅱ”(D5)导弹改造计划可以看出,美国海军在保持海基战略力量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在积极探索未来海基战略力量的新用途。首先,在W76弹头改进中探索了可调当量弹头技术,这将使海军可以根据作战需要,为减少附带损伤而适当调整弹头威力,以打击美国所谓的“恐怖主义分子和国家”。其次,试图利用触地核爆能力部分达到钻地核武器的效果,扩大打击目标范围。最后,计划用常规弹头替代核弹头,远程打击所谓“时间敏感”的战略目标。

凭借雄厚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三叉戟Ⅱ”(D5)导弹直到现在仍然是潜射弹道导弹中当之无愧的王者。和各国已服役和在研制的潜射弹道导弹相比,综合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具有技术成熟、可靠性高的优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三叉戟Ⅱ”(D5)导弹以其庞大的数量和卓越的性能,为美国海基核力量独步全球提供了有力保证。

知识卡

“时间敏感”目标

“时间敏感”目标(TCT)是指必须在有限的“攻击窗口”或“交战机会”内发现、定位、识别、瞄准和攻击的目标。TCT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飞行器,它们的位置随时会变化,攻击机会稍纵即逝。另一类是地面活动目标,如机动的战术弹道导弹发射器,或者虽然是固定设施,但对攻击时机很“敏感”,如敌人即将通过的桥梁、即将发射的导弹阵地等。所谓“适时打击”指“时间敏感”目标一经发现,即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予以摧毁。目前,美军力争将“攻击窗口”缩短到十几分钟甚至几分钟。美军认为,只有“适时打击”“时间敏感”目标,才能及时有效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