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山管理模式的建构与解读:揭示武当文化概观

武当山管理模式的建构与解读:揭示武当文化概观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以上我们提到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为正县级行政级别、封闭管理以外,该体制还明确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土地范围以及其与外围社区的行政关系。

武当山管理模式的建构与解读:揭示武当文化概观

武当山现行的管理体制,就其系统性、可操作性、创新性、有效性而言,在我国景区中有其独特之处。因此,对这样一种全新模式的梳理,既可以填补学术空白,为更好地理解“政府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社会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又能引导实践,为今后景区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方向,从政府发力的高度进行一场助推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迅速腾飞的理念创新。该模式最大的贡献是用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这样一个强力组织统领整个区域的所有事务,破解了传统景区发展管理模式的制约性瓶颈因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一)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

对景区管理者而言,景区的行政建制意味着其行政地位,意味着其可获得的行政授权与制度保障。而2003年的体制改革,确定了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实行“主权不变、治权独立、事权下放”的管理体制。

主权不变:保持现有行政区划不变。这种做法减少了体制改革的阻力和成本,便于特区与十堰市、丹江口市之间的事务协调。

治权独立:赋予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独立行使县一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权限,实行封闭管理,武当山特区政府全面负责武当山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

事权下放:除检察院、法院、人大、政协等权力部门外,税收公安工商、规划、建设、土地、宗教事务处理等县级行政权力,都由武当山特区独立行使。

上述体制真正理顺了武当山与十堰市、丹江口市及当地社区之间的关系,有效消除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按旅游发展规律办事,由此拉开了武当山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一幕。

(二)景政合一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管委会与武当山风景管理局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现了“景政合一”。

“景政合一”的模式需要建立高效精干的管理机构。要加快武当山发展,只有轻装前进。在这样的需求下,特区决定恢复湖北省武当山风景名胜区建设领导小组,由一位副省长任组长,按照“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实行武当山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现管理经营分离,切实加大依法保护力度。核心景区管理要高效、精干,研究解决部门分割执法的问题,实行综合执法。同时要在管理机构内部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压缩机构和精简人员,实行定编定岗,竞争上岗。(www.xing528.com)

(三)党政合一

为了减少行政扯皮和部门制约,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开创性地实行了“党政合一”,破解了同心圆模式下“多头管理、相互推诿、效率低下”的怪圈。

第一,对职能部门进行合并精简,特区下设纪律检查委员会、组织人事部、宣传部、文物宗教局、旅游发展局、景区管理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建设局、发展改革与经济局、公安局、财政局、人口与计划生育局、农村工作局、社会事务局、武装部、工会、团委、妇联、武当山道教协会税务局、工商局、街道办事处、地方志办公室、中国武当功夫团24个职能部门。

第二,不设人大和政协。

第三,只设一个一把手,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由一人担任,主持和统筹全面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按职责分工分设,分管领导相互不交叉,大事党委会讨论,小事直接通过。现场发现问题、现场拍板和落实。权力充分下放,调动中层领导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景区设立的、只被赋予政府部分职能的管委会或管理局不同,武当山特区政府含有税务局等一级政府职能,其有财力自主进行景区开发和建设。

(四)景城合一

世界遗产地风景区的行政建制需要从“确定风景名胜区的土地空间、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行政级别、确定用于支持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旅游经营的外围土地空间、确定风景名胜区与外围社区的行政关系”四个方面着手考虑。除以上我们提到的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为正县级行政级别、封闭管理以外,该体制还明确了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土地范围以及其与外围社区的行政关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武当山就已经实施了局镇合一的管理体制,武当山风景区管理局与武当山镇合二为一。随后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又被纳入武当山体制中。到2003年,武当山特区区域总面积312平方千米,其中城区规划区面积6.8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2.8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办事处、29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达到5万人,已是一个旅游城市的微缩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已完全突破传统景区的单一管辖范围,以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实现了景城之间的有效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