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数学教学中培养后进生

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数学教学中培养后进生

时间:2023-08-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同时,青少年对事物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开创思维的开端。从而让学生对“排列组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非常强烈。这时,我看了看学生那好奇的目光,接着说:“国王为什么呆住了呢?国王能够满足西塔的要求吗?”可以肯定,国王绝对不能满足西塔的要求。于是,学生本能地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渴望知道其中的奥秘。

引发兴趣,激发思维:数学教学中培养后进生

数学发展到今天,与社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应用越来越强。强调数学教育生活世界的联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对此,《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由于受教材的篇幅所限,教材的呈现形式往往是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他们虽然看上去很完美,但割断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重现与还原教材的本来面目,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开展数学学习、沟通生活与数学联系的有效素材。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当成为新课程观下数学教师认真研究的课题。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

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是产生求知欲望和兴趣的源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设疑来鼓励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点燃其智慧的火花。同时,青少年对事物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心,这也是开创思维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不断提出新问题,使学生始终处于探索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与灵感,增加他们的求知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用设置疑问来激发求知欲望,可以吸引学生寻根究底,深入到学科知识的内核中去,从而成为不断催发智能的刺激。如果学生形成一个善疑乐学的学习习惯,那就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创造力的潜能。

我们可以用设疑激趣。疑是思维的起点,趣是学习的动力,有疑才可能展思,有趣才会爱学。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不断生疑、质疑,才能发挥智能的最大潜力。让学生在疑中生趣,在趣中探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开端。

例如,在教学排列组合时,我事先设疑:我校高二要举行一次篮球赛,第一阶段,将8个班的代表队(每班一个代表队)分成2个小组,每组4队,分别进行单循环赛;第二阶段,将2个小组中产生的前2名共4队再进行单循环赛,请问整个赛程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议论纷纷,不停地画示意图、计算,气氛高涨。此时,我说:“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怎么解决这样的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排列组合。”从而让学生对“排列组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望非常强烈。(www.xing528.com)

另外,还要学会讲中带趣。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抽象的学科,为了让学生在数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创设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此达到乐于思考、乐学于趣的目的。

例如,在讲“数列”时,我先讲了国王赏麦的故事:“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国王十分高兴,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您的重赏,陛下。只要您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8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16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数,几粒麦子,这有何难。‘来人’,国王命令道。然而,一动手放起来,国王便呆住了。”这时,我看了看学生那好奇的目光,接着说:“国王为什么呆住了呢?国王能够满足西塔的要求吗?”可以肯定,国王绝对不能满足西塔的要求。因为棋盘中的麦粒总共约有3.6×1019吨,可让全世界60亿人口吃2000年。于是,学生本能地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渴望知道其中的奥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